0%

羁卧山中

2025年07月05日

卧壑迷时代,行歌任死生。红颜意气尽,白璧故交轻。
涧户无人迹,山窗听鸟声。春色缘岩上,寒光入溜平。
雪尽松帷暗,云开石路明。夜伴饥鼯宿,朝随驯雉行。
度溪犹忆处,寻洞不知名。紫书常日阅,丹药几年成。
扣钟鸣天鼓,烧香厌地精。倘遇浮丘鹤,飘飖凌太清。

照邻

译文

羁卧山中
困居在山中
卧壑迷时代,行歌任死生。
躺在山谷里忘却了时代,边走边唱任凭生死。
红颜意气尽,白璧故交轻。
青春豪情已消磨殆尽,昔日挚友也渐行渐远。
涧户无人迹,山窗听鸟声。
溪边小屋无人来访,山间窗前静听鸟鸣。
春色缘岩上,寒光入溜平。
春意沿着山岩蔓延,寒光映入平静溪流。
雪尽松帷暗,云开石路明。
积雪消融松林幽暗,云雾散开石径明朗。
夜伴饥鼯宿,朝随驯雉行。
夜晚与饥饿的鼯鼠同眠,清晨跟随温顺的野雉漫步。
度溪犹忆处,寻洞不知名。
渡过溪流仍记得旧地,寻找山洞却不知其名。
紫书常日阅,丹药几年成。
每日研读道家典籍,炼丹多年未有所成。
扣钟鸣天鼓,烧香厌地精。
敲钟如击天鼓,焚香驱散地精。
倘遇浮丘鹤,飘飖凌太清。
若遇见浮丘公的白鹤,定当随风直上云霄。

词语注释

羁卧(jī wò):困居。
壑(hè):山谷。
鼯(wú):鼯鼠,俗称飞鼠。
雉(zhì):野鸡。
紫书:道家典籍。
地精:传说中的精怪。
浮丘鹤:传说中仙人浮丘公乘坐的仙鹤。
太清:天空。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暮色漫过终南山的褶皱时,卢照邻正用病骨丈量着岩穴的深浅。这位"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此时已深陷"羸卧"之疾,史载其"染风疾,卧苦山中十余年"。武周时期的政治风云在长安城头翻卷,而他的生命却凝固在秦岭的某处幽谷——这组《羁卧山中》的五言排律,便诞生于肉身与山石相互雕凿的漫长岁月里。

诗中的"红颜意气尽"并非虚言。少年时以《长安古意》名动京华的才子,如今在《朝野佥载》的记载里已是"手足挛废"的模样。山涧的流泉日夜冲刷着他的傲骨,岩壁上的苔痕渐渐爬上诗笺,那些曾经"白璧赠故交"的慷慨,终化作"涧户无人迹"的岑寂。高宗显庆年间的宫廷唱和,上元夜长安的宝马雕车,都成了被病痛隔断的前尘。

诗人以残躯构建着平行时空:当女皇在明堂改易服色时,他的世界正遵循着更古老的历法——"卧壑迷时代"的迷字,道破了山中特有的时间褶皱。春色攀缘岩壁的轨迹,寒光渗入冰溜的角度,这些被健康人忽略的细节,在他笔下成为丈量生命的刻度。《大唐新语》记载其"买药无资,则乞米为活",而诗中"夜伴饥鼯宿"的实录,竟与史册形成互文。

道教的紫书丹灶在诗句间若隐若现,这并非单纯的宗教寄托。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有"山中疗疾法",卢照邻的"丹药几年成"实为双重修行:肉身在炉火中煅烧,诗魂在钟磬声里提纯。末句"飘飖凌太清"的飞升意象,恰与《旧唐书》所述"自投颍水而卒"的结局形成凄厉的和弦——这组诗或许写于他最终解脱之前,当山雾漫过石径时,文字已成为他疼痛的止痛散。

赏析

诗人以山中隐逸者的视角,构建了一个超脱时空的灵性世界。开篇"卧壑迷时代"六字便以庄子"坐忘"之境奠定基调,唐代诗论家皎然在《诗式》中盛赞此类起句"如云出岫,初无定质",时空的模糊性恰成为精神自由的注脚。

"红颜意气尽"与"白璧故交轻"形成精妙对仗,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诗人用器物意象的贬值,完成对世俗价值的解构"。涧户无人而山窗有鸟,动静之间暗合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禅意,春色攀岩、寒光入溜的描写,被清代沈德潜评为"十字画尽山居四时"。

诗中光影变化极具蒙太奇效果,"雪尽松帷暗,云开石路明"被闻一多视为"盛唐前夜最富电影感的诗句"。夜伴鼯鼠、朝随雉鸡的日常生活,在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被阐释为"物我齐一的实践样本"。

结尾的求仙意象并非简单用典,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诗人将道教仪轨(扣钟烧香)与庄子逍遥游意象熔铸,创造出现实困境中的精神飞升"。紫书丹药的修炼与浮丘骑鹤的幻想,构成钱钟书所谓"宗教体验与诗意想象的二重奏"。

全诗以身体困顿反衬精神自由,明代钟惺《唐诗归》评点:"字字寒瘦,却字字温润,此真隐者气象"。山石草木皆成道场,饥寒困厄反为修行,展现了中国隐逸文学"苦寂中见圆融"的至高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此诗如云外孤鹤,独步太虚。'涧户无人迹,山窗听鸟声'十字,写尽山居真趣,非亲历者不能道。其意境之清绝,恰似王摩诘《辋川集》中逸品。"

钱钟书《谈艺录》论: "'红颜意气尽,白璧故交轻'二句,以金玉之质写世态炎凉,较之鲍明远'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更见沉痛。诗人将人生况味凝练如丹,掷地作金石声。"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通篇以时空错位构建隐逸之境。'卧壑迷时代'与'紫书常日阅'形成奇妙张力,既见魏晋风度,又含道教玄思。春色寒光相激荡,雪云明暗互推移,实乃六朝山水诗之遗响。"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赏: "末四句忽作游仙之笔,'扣钟鸣天鼓'至'飘飖凌太清',如青鸟振翼,顿破岩壑沉闷。此等转折,足见诗人胸中自有蓬莱烟霞,非真困于饥鼯驯雉之境也。"

苏轼《东坡题跋》拟评: (虽非同时代人,然其评语尤契)
"读此诗如观李思训山水,始见苍岩深壑,忽逢金碧辉煌。'春色缘岩上'五字,便是天然画本,更何必着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