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途经绵州(今四川绵阳),适逢春日与友人于官池畔饯别。时值蜀地暮春,野径浮云与荒池春草交织成苍茫意象,诗人感宦游漂泊之苦,遂以"湾"字为韵共赋此诗。
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卢照邻时任益州新都尉,巴蜀山水常触发其"风云草木之兴"。诗中"輶轩遵上国"暗合《诗经·小雅》使臣车驾意象,"仙佩下灵关"则化用《列仙传》典故,折射出诗人既怀庙堂之志,又慕林泉之趣的矛盾心境。考古发现绵州唐代官池遗址出土的莲花纹砖,恰与"残花落古树"形成时空呼应。
"度鸟入澄湾"句尤为精妙,既实写涪江支流回湾处的候鸟迁徙,又隐喻诗人如《楚辞·哀郢》中"鸟飞返故乡"的羁旅愁思。末句"幽谷有绵蛮"暗引《诗经·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隅"的比兴传统,将宦游之倦与惜别之情,尽付与这蜀地春深的潋滟水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