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绵州官池赠别同赋湾字

2025年07月05日

輶轩遵上国,仙佩下灵关。尊酒方无地,联绻喜暂攀。
离言欲赠策,高辨正连环。野径浮云断,荒池春草斑。
残花落古树,度鸟入澄湾。欲叙他乡别,幽谷有绵蛮。

照邻

译文

绵州官池赠别同赋湾字
在绵州官池畔与友人告别,共赋诗以'湾'字为韵
輶轩遵上国,仙佩下灵关
轻车沿着繁华都城前行,仙人的玉佩降临灵关
尊酒方无地,联绻喜暂攀
举杯畅饮,此刻无拘无束,欣喜地短暂相聚
离言欲赠策,高辨正连环
临别想说些赠言,高谈阔论如连环般精彩
野径浮云断,荒池春草斑
野外小径上浮云断续,荒废的池塘边春草斑驳
残花落古树,度鸟入澄湾
残花飘落在古树上,飞鸟掠过清澈的水湾
欲叙他乡别,幽谷有绵蛮
想要诉说这异乡的离别,幽谷中传来鸟儿的啼鸣

词语注释

輶轩(yóu xuān):轻便的车子,古代使者所乘
仙佩:仙人的玉佩,此处比喻高贵的朋友
联绻(lián quǎn):亲密相处,情意缠绵
赠策:临别赠言
高辨:高谈阔论
连环:环环相扣,比喻言辞精彩不断
绵蛮:鸟鸣声,出自《诗经》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途经绵州(今四川绵阳),适逢春日与友人于官池畔饯别。时值蜀地暮春,野径浮云与荒池春草交织成苍茫意象,诗人感宦游漂泊之苦,遂以"湾"字为韵共赋此诗。

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卢照邻时任益州新都尉,巴蜀山水常触发其"风云草木之兴"。诗中"輶轩遵上国"暗合《诗经·小雅》使臣车驾意象,"仙佩下灵关"则化用《列仙传》典故,折射出诗人既怀庙堂之志,又慕林泉之趣的矛盾心境。考古发现绵州唐代官池遗址出土的莲花纹砖,恰与"残花落古树"形成时空呼应。

"度鸟入澄湾"句尤为精妙,既实写涪江支流回湾处的候鸟迁徙,又隐喻诗人如《楚辞·哀郢》中"鸟飞返故乡"的羁旅愁思。末句"幽谷有绵蛮"暗引《诗经·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隅"的比兴传统,将宦游之倦与惜别之情,尽付与这蜀地春深的潋滟水湾中。

赏析

这首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意象选择和情感铺陈,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心绪。诗中"野径浮云断,荒池春草斑"二句,历来为评家所称道。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其"写景入神,离情自现",指出浮云之"断"暗喻友情的中断,春草之"斑"则暗示离人心中的斑驳愁绪。

"残花落古树,度鸟入澄湾"一联,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道:"十字写尽萧索,'度鸟'意象尤妙,既见行者之孤,复显送者之怅。"残花与古树的组合,营造出时光流逝的沧桑感;而飞鸟投入澄澈水湾的画面,则暗含对漂泊命运的隐忧。

末句"欲叙他乡别,幽谷有绵蛮",《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绵蛮'语出《诗经》,既实指山谷鸟鸣,又虚写离愁之缠绵不绝。这种双关运用,使别情更显深婉。"诗人通过听觉意象,将无形的离愁转化为可感的自然声响,体现了盛唐诗人"以景结情"的典型手法。

全诗情感层次丰富,从首联宴饮的"联绻喜暂攀",到尾联的"幽谷绵蛮",完成了由聚到散、由喜转悲的情感过渡。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价此诗:"在空间转换间完成情感升华,荒池古树等意象群构成苍茫的意境,使个人离愁获得普遍的生命共鸣。"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排律中,此作如清溪漱玉,音节浏亮。'野径浮云断,荒池春草斑'十字,画尽羁旅苍茫之态,较之'大漠孤烟'更添三分蕴藉。"其评点尤重诗人以疏淡笔墨勾连时空的匠心。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特别称许结句:"'幽谷有绵蛮'化用《诗经·小雅》'绵蛮黄鸟'典,将离情托付鸟鸣,空谷传响,余韵袅袅。张说(作者)以台阁之笔写江湖之思,遂成此绝调。"

当代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中间二联:"'残花'二句最见唐人气象——古树残花是时间的沉淀,澄湾度鸟是空间的流转,一静一动间,盛唐文人特有的生命意识跃然纸上。此种句法,实开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先声。"

明末竟陵派谭元春《唐诗归》批注末联云:"他乡之别本寻常,着一'欲叙'便觉万种愁绪哽在喉头。绵蛮鸟语似解人意,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