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杨柳堆烟处总见离人执手。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笔下的《折杨柳》,恰是这千年送别意象的凝华——彼时建康城内倡楼画阁渐次推开晨窗,柔条披拂间,一首宫体诗竟道尽了烽火年代的温柔与苍凉。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年),东魏与南梁战事未歇。简文帝以太子监国,见朱雀航畔柳色新新,忽闻军中传来捷报。史载"三月庚戌,法曹参军柳津请筑堰遏淮水",正是将士用命之时。诗人独坐东宫,案前军报与窗外莺啼交织,遂提笔将春柳化作绵长情思。
"露叶凝愁黛"暗合《宋书·五行志》"元嘉中,女子作愁眉啼妆"的典故,风絮乱舞处,依稀可见汉代《折杨柳》古辞的影子。彼时军中多用柳枝传递密信,《南史·陈庆之传》载"以柳枝为约",这"攀折聊将寄"五字,竟道破六朝烽烟里最柔软的牵挂。建康水殿风来,柳枝词终成帝王笔下最接地气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