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郑司仓入蜀

2025年07月05日

离人丹水北,游客锦城东。别意还无已,离忧自不穷。
陇云朝结阵,江月夜临空。关塞疲征马,霜氛落早鸿。
潘年三十外,蜀道五千中。送君秋水曲,酌酒对清风。

照邻

译文

离人丹水北
离别的友人在丹水之北
游客锦城东
远行的游子前往锦城之东
别意还无已
离别的愁绪绵绵无尽
离忧自不穷
分别的忧伤难以消弭
陇云朝结阵
陇山的云霞在清晨聚集成阵
江月夜临空
江上的明月在夜晚高悬天空
关塞疲征马
边关要塞让征战的马儿疲惫不堪
霜氛落早鸿
寒霜中早归的鸿雁飞过天际
潘年三十外
年过三十的潘岳(指诗人自己)
蜀道五千中
在漫长的蜀道跋涉五千里
送君秋水曲
在秋日的河畔为你送行
酌酒对清风
举杯对饮,迎着徐徐清风

词语注释

丹水:河流名,发源于陕西,流经河南
锦城:成都的别称
无已:没有尽头
陇云:陇山的云彩。陇山在今甘肃一带
潘年:指三十岁。典出潘岳《秋兴赋》中'余春秋三十有二'
蜀道:通往蜀地(四川)的道路,以险峻著称
秋水曲:水湾边,秋日送别之地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骆宾王适任武功主簿,于丹水之畔送别友人郑司仓赴蜀任职。是时大唐正经营西南,蜀道之难未减秦汉,而锦官城繁华日盛。诗人以"潘年三十外"自况,暗引潘岳《秋兴赋》"余春秋三十有二"之典,抒壮年蹉跎之慨。

丹水北岸的离别,浸透着初唐士人的双重情怀:既见"陇云结阵"的边塞雄浑,又含"江月临空"的巴蜀清远。诗中"疲征马""落早鸿"之象,遥应蜀道"五千"之数,将汉赋《蜀都赋》的地理意象化为萧瑟诗境。高宗朝频繁的官吏迁转制度,使"秋水曲"的饯别成为唐代宦游常态,而"酌酒对清风"的结句,犹存建安风骨之遗韵。

考《元和郡县图志》,丹水发源于商州,经邓州汇入汉水。郑司仓取道此水入蜀,正是经汉中越米仓山入蜀的官道。此时蜀地经隋末战乱后复苏,"锦城东"的描写,恰与卢求《成都记》"扬一益二"的盛况相印证。全诗在初唐律诗渐趋成熟之际,以工整的五言排律,将个人离思与时代地理印记熔铸为一。

赏析

诗人以丹水与锦城的地理意象开篇,瞬间构建起空间上的巨大张力。"离人丹水北,游客锦城东"中,"丹水"的赤色暗喻离人炽热的心血,"锦城"的华美反衬出旅途的孤寂,这种色彩与情感的悖反手法,正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地理之远即情思之遥"。

"陇云朝结阵"四句展现典型的盛唐边塞意象群。朝云成阵似兵戈暗指,江月临空若离人独照,征马疲惫与早鸿惊霜的意象并置,形成纵向(天地方位)与横向(时间流逝)的双重压迫感。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这种"物象的军事化排列"实为"心理防线的具象化崩溃"。

"潘年三十外"用潘岳《秋兴赋》典而不露,将年华易逝的焦虑隐于数字对比中。蜀道五千里的天文数字,在明代高棅《唐诗品汇》中被解为"以道里之实写命途之虚"。尾联"秋水曲"与"对清风"的淡笔,恰如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所评:"烈酒化清茶的收束法,盛唐送别诗特有的哀而不伤"。

全诗情感脉络如心电图般起伏:从首联的地理惊悸,到颔联的愁绪喷涌,经颈联的意象压抑,终至尾联的淡然释怀。这种情感曲线正印证了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对初盛唐之交诗作的论断:"痛苦在青铜器般的句法中完成其美学转化"。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子安此作,如清泉漱石,泠然成韵。'陇云朝结阵,江月夜临空'一联,化边塞之景为胸中丘壑,雄浑处见飞动之致,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五言律贵在气脉贯通,王子安'别意还无已,离忧自不穷'十字,将黯然销魂之态注入平仄,似蜀道九折坂,回环不尽。末句'酌酒对清风'尤得《古诗十九首》遗意,浅语深致。"

陆时雍《诗镜总论》有言:"唐初四杰中,王勃最擅以空间写时间。'潘年三十外,蜀道五千中',数字对举间,人生跋涉之慨、宇宙苍茫之感俱出,直抵盛唐气象先声。"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称其:"'关塞疲征马,霜氛落早鸿'二句,不独状景精工,更暗含'行行重行行'之悲。马疲见行役之苦,鸿落寓聚散之悲,子安真解构句之三昧者。"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赞叹:"王勃此诗如水晶帘动,光影交错。前四句写情,中四句造境,后四句寄慨,章法之妙,竟使三百里蜀道缩于尺幅。盛唐边塞诗之先鞭,已在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