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骆宾王适任武功主簿,于丹水之畔送别友人郑司仓赴蜀任职。是时大唐正经营西南,蜀道之难未减秦汉,而锦官城繁华日盛。诗人以"潘年三十外"自况,暗引潘岳《秋兴赋》"余春秋三十有二"之典,抒壮年蹉跎之慨。
丹水北岸的离别,浸透着初唐士人的双重情怀:既见"陇云结阵"的边塞雄浑,又含"江月临空"的巴蜀清远。诗中"疲征马""落早鸿"之象,遥应蜀道"五千"之数,将汉赋《蜀都赋》的地理意象化为萧瑟诗境。高宗朝频繁的官吏迁转制度,使"秋水曲"的饯别成为唐代宦游常态,而"酌酒对清风"的结句,犹存建安风骨之遗韵。
考《元和郡县图志》,丹水发源于商州,经邓州汇入汉水。郑司仓取道此水入蜀,正是经汉中越米仓山入蜀的官道。此时蜀地经隋末战乱后复苏,"锦城东"的描写,恰与卢求《成都记》"扬一益二"的盛况相印证。全诗在初唐律诗渐趋成熟之际,以工整的五言排律,将个人离思与时代地理印记熔铸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