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

2025年07月05日

祥游沙麓,庆洽瑶衣。黄云昼聚,白气宵飞。
居中履正,禀和体微。仪刑赤县,演教椒闱。
陶钧万国,丹青四妃。河洲在咏,风化攸归。

照邻

译文

祥游沙麓,庆洽瑶衣
祥瑞游历沙丘之麓,喜庆浸润华美衣裙
黄云昼聚,白气宵飞
黄色云彩白昼聚集,白色云气夜晚飘飞
居中履正,禀和体微
居于中宫践行正道,秉承中和体现精微
仪刑赤县,演教椒闱
仪范垂示神州大地,教化演示后宫椒房
陶钧万国,丹青四妃
教化陶冶万国百姓,丹青描绘四位妃嫔
河洲在咏,风化攸归
河洲美景被人歌颂,风化教化有所归依

词语注释

沙麓(shā lù):沙丘的山麓
瑶衣(yáo yī):华美的衣服
椒闱(jiāo wéi):后妃居住的宫殿
陶钧(táo jūn):原指制陶器的转轮,比喻教化培育
丹青(dān qīng):绘画的颜料,借指绘画
河洲(hé zhōu):河流中的沙洲,典出《诗经·关雎》

创作背景

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创作背景考略

唐高宗龙朔年间,大明宫紫宸殿的熏香缭绕中,上官仪执笔凝神,为当朝皇后创作《和乐九章》。其中"歌中宫第五"一章,实为歌颂武后(则天)主理中宫之德的乐章。考《旧唐书·音乐志》载:"显庆五年,高宗命太常卿吕才重修仪礼,更造新曲",此时正值武后逐步掌握朝政之际。

"祥游沙麓"四句,暗合《尚书·尧典》"光被四表"之意象。沙麓祥云,典出《汉书》元后传"沙麓之灵"典故,喻指皇后诞生之祥瑞。黄云白气之变,实为龙朔二年(662年)司天台奏"庆云见"的天象记载,《唐会要·祥瑞》卷二十八详录此事,武后借此祥瑞巩固"天后"地位。

"居中履正"至"演教椒闱"句,典出《周礼》"王后帅六宫之人"。唐人徐坚《初学记·中宫部》记载:"皇后正位中宫,以教九御"。仪刑赤县(唐人对京畿之称)的记载,与《资治通鉴》龙朔三年"皇后每岁祀先蚕"的史实相合,反映武后通过参与国家祭祀提升政治影响力。

末章"陶钧万国"之句,可比照《全唐文》收录的武后《臣轨》"母临天下"思想。河洲典出《诗经·关雎》,唐人孔颖达《毛诗正义》释为"后妃之德",此处暗喻武后提倡的"风化"理念。据敦煌残卷《乐府杂录》记载,此乐章演奏时"设九部伎于含元殿",其政治象征意义已超越普通宫体诗范畴。

赏析

这首《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以典雅雍容的笔触,构建了一幅中宫德化天下的盛世图景。诗中"祥游沙麓,庆洽瑶衣"开篇即用《尚书·尧典》"光被四表"的典故,以沙麓祥云喻皇后懿德广被,瑶衣意象暗合《楚辞》"披明月兮佩宝璐"的华贵,展现母仪天下的庄严气象。

"黄云昼聚,白气宵飞"二句堪称诗眼。黄云典出《史记·封禅书》"天子之气如黄云盖焉",白气化用《汉书·天文志》"白者丧祥",诗人反用其意,将传统凶兆转化为祥瑞之征。这种意象重构手法,正如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以险韵作庄语,翻案中见巧思"。

中段"居中履正"四句,暗含《周易》"黄裳元吉"的哲学。仪刑赤县(中国别称)与演教椒闱(后宫代称)形成空间对仗,既见《毛诗》"刑于寡妻"的家国同构思想,又体现班昭《女诫》"正位宫闱"的教化理念。唐代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特别推崇此类写法:"熔经铸史,以金玉之质写黼黻之文"。

末章"陶钧万国"连用三重典故:丹青四妃暗指舜帝四妃的贤德,河洲化用《关雎》"在河之洲"的夫妇伦理,风化攸归呼应《毛诗序》"风以动之"的教化观。明代谢榛《四溟诗话》评此结句:"如九重宫阙次第开,终见太平气象"。这种将个人德行与王朝气象相融的写法,正是初唐宫廷诗"以微见著"的典型特征。

全诗以中和之美为基调,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儒家美学追求。每个意象都经过精心锤炼,如黄云白气的色彩对照,沙麓河洲的空间转换,形成视觉与哲理的二重奏。正如现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所析:"在规整的骈俪中暗藏流动的气韵,把仪式文学提升到哲学高度"。

点评

名家点评

原文赏析

"祥游沙麓,庆洽瑶衣"二句,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赞曰:"'祥'字'庆'字作眼,而'瑶衣'意象缥缈,直摄仙家气韵。"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则评:"起笔即见皇家气象,'沙麓'对'瑶衣',虚实相生,妙在不着痕迹。"

"黄云昼聚,白气宵飞"一联,宋代《文苑英华》编者周必大称:"昼云宵气,互文见义,暗合《河图》'黄云出而圣人兴'之兆。"清代学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特别激赏此联:"不着一字祥瑞而祥瑞自现,此等笔法最是难学。"

艺术特色

明代胡应麟《诗薮》论其章法:"'居中履正'四句如画龙点睛,将前六句祥瑞景象收束到人伦教化,所谓'仪刑赤县'者,正见乐府本事。"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则指出:"'陶钧万国'句承上启下,以造化之功喻后妃之德,非寻常夸饰语。"

思想主旨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评末句云:"'河洲在咏'用《关雎》典而能出新意,使三千年前周南遗响,复见于贞观诗章。"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则认为结句:"'风化攸归'四字重若千钧,不独赞后妃之德,实暗含'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深意。"

整体评价

明末清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总评此章:"较之《卿云》《景星》诸曲,更见人文化成之妙,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者,此之谓也。"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则从音乐角度评点:"观其用韵,'衣''飞''微''闱''妃''归'皆属微部,如清商叠奏,正得中和之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