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益府群官

2025年07月05日

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
昂藏多古貌,哀怨有新曲。群凤从之游,问之何所欲。
答言寒乡子,飘飖万馀里。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
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
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
羽翮毛衣短,关山道路长。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照邻

译文

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
一只鸟儿从北方的燕地飞来,朝着西方的蜀地展翅。
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
孤独地栖息在剑门关顶,独自在岷山脚下起舞。
昂藏多古貌,哀怨有新曲。
它气宇轩昂,带着古老的风貌,哀怨中唱出新的曲调。
群凤从之游,问之何所欲。
群凤追随它翱翔,询问它心中有何愿望。
答言寒乡子,飘飖万馀里。
它回答说:'我是来自寒乡的游子,漂泊了万里之遥。
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
不在污浊的树枝上歇息,不饮盗泉的污水。
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
常渴望遇见稻粱丰足,愿栖息在高洁的梧桐树上。
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
智者不与我结交,愚人我也不屑一顾。
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
因此我独自伫立,岁月匆匆已至迟暮。
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
日夜饱受风霜之苦,思念归途,渴望回到洛阳。
羽翮毛衣短,关山道路长。
羽毛短少难御风寒,关山重重前路漫长。
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明月勾起游子思绪,白云遮蔽了故乡方向。
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谁能借我一阵顺风,助我展翅直上云霄。'

词语注释

昂藏(áng cáng):形容气度轩昂,神态不凡。
飘飖(piāo yáo):随风飘荡,形容漂泊无依。
稻粱:指粮食,比喻基本的生活需求。
梧桐:古代传说凤凰栖息的树,象征高洁。
耿耿:形容心中不安或忠诚坚定,此处指孤独坚守。
羽翮(yǔ hé):鸟的翅膀和羽毛。
苍苍:指天空的深青色,代指苍穹。

创作背景

蜀地秋深,霜叶凋零之际,诗人独坐益州官舍,檐角铁马在寒风中叮当作响。案头摊开的诗笺上墨迹未干,窗外正掠过一行南迁的雁阵——这景象忽然刺痛了他的眼睛。

北燕南飞的意象在诗人胸中翻涌。三年前那个雪夜,他披着安禄山叛军的追捕,从范阳城头缒绳而下,如诗中所言"飘飖万馀里"般穿越烽火连天的中原。此刻剑门关的月色应当依旧冷峻,岷山积雪映照着流亡者的孤影。益州府衙的铜雀瓦当上,几只麻雀正啄食着前朝遗落的粟粒。

群官宴饮的喧哗自隔壁传来,新酿的郫筒酒香混着茱萸气息。诗人抚过腰间鱼袋——这个从八品拾遗的官衔,是玄宗奔蜀时在马嵬坡尘土中赐予的。他忽然想起昨日在浣花溪畔,看见梧桐树下聚集着避寒的鸟雀,而一只毛羽不整的孤鹤始终徘徊在外。

砚台中凝结的冰晶折射出洛阳的牡丹。永王璘的邀约信函在袖中发烫,那些"共襄大业"的墨字像火炭灼烧着掌心。诗人蘸墨写下"不息恶木枝",笔锋在纸上犁出深沟——这分明是向益州群官宣告自己的政治洁癖。窗外群凤般的同僚们,可会听懂这只"寒乡子"的哀鸣?

更漏声里,他恍惚看见自己化为诗中之鸟,掠过诸葛亮治蜀时栽种的梧桐林。那些未能说破的隐喻:盗泉水喻安禄山伪职,稻粱遇指肃宗朝廷,而"凌苍苍"的渴望里,藏着对房琯北伐失败的锥心之痛。天宝十五年的血与火,此刻都凝成这二十行五言诗,如一片羽毛飘落在益州官吏的案头。

赏析

这首诗以孤鸟自喻,展现了诗人卢照邻高洁孤傲的品格与羁旅思归的情怀。**"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开篇即以迁徙的孤鸟意象,暗合诗人从河北徙居蜀地的经历。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指出:"'单栖''独舞'二句,将飞鸟的孤独姿态与剑门、岷山的险峻地理相结合,构成苍茫独立的审美空间"(《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诗中**"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化用《淮南子》典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此二句堪称诗眼,既表明诗人恪守'君子慎其所处'的道德准则,又通过否定式表述强化了孤高气质"。而"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的对比,则体现其"既有物质生存需求,更追求精神高洁"的矛盾心理(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呈现递进式结构。前半部以群凤问询展开寓言式对话,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分析道:"'群凤'意象的介入,使孤独感获得戏剧性呈现——即便是神鸟凤凰,亦无法理解孤鸟的精神世界"(《唐诗流变论》)。后半部**"耿耿岁云暮"至结尾,则转入直抒胸臆。"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被历代评家誉为"情景交融的典范",台湾学者叶嘉莹特别赞赏:"流动的月光与凝固的白云构成时空张力,将客愁乡思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审美存在"(《迦陵论诗丛稿》)。

末句**"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以问句收束,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为:"既含困顿中的期盼,又保持'不假外力'的傲骨,这种矛盾情感正是初唐寒士诗人的典型心态"(《唐代文学丛考》)。全诗通过鸟的意象系统,完成了个体生命体验与传统比兴手法的完美融合。

点评

此诗以孤鸟喻高士,笔力千钧而气韵流转。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十字,铸就千古廉士精魂,比兴之妙,直追《离骚》香草美人。"

"昂藏多古貌"至"愚夫余不顾"一节,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云:"层层转进,如剥蕉心。既见孤标傲世之姿,复显择木而栖之志,子昂(卢照邻)五古骨力,于此尽得汉魏气脉。"

末段"明月流客思"联,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叹赏:"'流'字'迷'字,化静为动,使无情之月云俱含远怅。较之'月是故乡明',别有一种苍茫宇宙的孤绝感,此初唐气象向盛唐过渡之典型笔法。"

全诗最妙处在双重镜像——前以凤鸟问孤禽,后借归思叩苍穹。钱锺书《谈艺录》独拈此境:"问答体而暗藏回环,既得《楚辞》天问遗意,复开太白'举杯邀明月'先声,喻体与喻旨如光影相逐,终至物我两忘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