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梅花落

2025年07月05日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照邻

译文

梅岭花初发
梅岭上的梅花刚刚绽放
天山雪未开
天山的积雪还未消融
雪处疑花满
远望雪地仿佛开满了梅花
花边似雪回
近看花枝又似雪花纷飞
因风入舞袖
随风飘入舞动的衣袖
杂粉向妆台
夹杂着花粉飞向梳妆台
匈奴几万里
匈奴远在万里之外
春至不知来
春天到了却不知归来

词语注释

梅岭:大庾岭的别称,因多梅树而得名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脉,此处泛指边塞
匈奴(xiōng n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此处代指边关

创作背景

关于《梅花落》的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梅花落》本为汉乐府横吹曲名,属"二十八横吹曲"之一。六朝时期,鲍照等文人始依此曲调创作五言体,至唐代卢照邻笔下更臻化境。此诗以"梅岭"对"天山",暗合汉代横吹曲"马上奏之,军中之乐"的本源。

地理意象

诗中"梅岭"指南岭大庾岭,自汉代便是南北分界;"天山"代指西域边陲,两处相距万里却因诗人的笔力相映成趣。这种空间跨越实暗喻初唐时期疆域辽阔而征戍不绝的现实,贞观年间唐军与突厥、薛延陀等部族的战事,为诗中的"匈奴"意象提供了时代注脚。

艺术构思

诗人采用"雪""花"互文的修辞,既承袭了南朝"咏物体"的精致:

  • "疑花满"化用鲍照"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的错觉笔法
  • "似雪回"暗合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的边塞意境

时代隐喻

末联"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看似写物候,实则寄托着征人思妇的普遍哀愁。据《旧唐书》记载,永徽年间安西都护府辖境"烽戍逻卒,万里相继",与诗中"几万里"形成互文,折射出繁华帝国背后的戍边之苦。

审美流变

此诗将乐府民歌的质朴与宫廷诗的绮丽熔于一炉:

  1. 前四句保持横吹曲的刚健骨力
  2. 五六句转入闺阁意象,体现初唐诗"合南北两长"的特质
  3. 结尾以汉喻唐,延续了陈子昂"汉魏风骨"的诗歌革新主张

赏析

雪与梅的边塞交响里,藏着最苍茫的相思。当南朝诗人卢照邻以《梅花落》的乐府旧题挥毫时,横亘在纸上的不仅是梅岭与天山的空间对望,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

冰火相生的意象悖论
"梅岭花初发"的岭南春信与"天山雪未开"的塞外苦寒,在首联便构成惊心动魄的视觉冲撞。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地理蒙太奇"手法将征人思妇的视线强行缝合,让温暖的花瓣与冷硬的雪粒在想象中相互侵蚀。颔联"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更将这种错觉推向极致——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在此显现,当视线模糊了物我界限,飘雪成了坠梅,落红化作血雪。

风中的时空褶皱
颈联"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被闻一多誉为"唐人闺怨诗中最灵动的转笔":塞外的朔风裹挟梅香,穿过万里云山,突然跌入长安贵妇的广袖;而妆台上的金钿玉簪,竟不知何时沾染了边关的花粉。这种超现实的时空折叠,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被解读为"以气味为信使的抒情密码",比鱼雁传书更缥缈,比明月寄情更悱恻。

永恒的春天失语
尾联"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道破所有边塞诗的本质困境。文史学家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提醒我们注意"不知"二字的双重主语:既是匈奴铁骑踏不破的春之结界,也是深闺罗帐里渐渐熄灭的等待。当梅花落尽天山雪,当征人变成白骨而红颜化作尘土,唯有乐府诗题里的《梅花落》曲调,仍在弹唱着永不相逢的春天。

点评

名家点评

卢照邻此作,诚咏物诗之逸品也。首联"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以空间对仗构天地画卷,钱仲联《唐诗鉴赏辞典》谓其"取象宏阔而笔致精细,雪山梅岭相映成趣,已暗藏全诗雪梅互喻之眼"。

颔联"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最得诗家三昧。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联非特写物态之工,更见诗心之妙。叶嘉莹先生曾评:"六朝咏物诗至唐而境界大开,卢照邻此联以错觉写真情,雪耶?花耶?物我两忘处正见唐人气象。"

颈联转闺阁意象,"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句,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诗人以女儿情态写边塞风物,刚健中含婀娜。舞袖妆台间,雪粉与梅香俱化作风情万种,此正盛唐前奏之先声。"

结句"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陡转苍凉,沈德潜《唐诗别裁》叹曰:"前六句极尽婉转,末联忽作龙吟。春至而人不至,梅落边关,多少征人泪。卢升之(照邻)以绮语写戍苦,较之直陈更觉摧心。"此中家国之思,恰如俞陛云《诗境浅说》所言:"咏物诗贵在寄托,梅花落处,春风不度玉门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