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8年-公元740年
卢鸿一,字颢然,唐朝著名隐士、文学家、书画家。其博学多才,工篆籀,擅山水树石,为当时所重。他拒绝出仕,隐居嵩山,聚徒讲学,广授弟子,对传播文化有一定贡献。著有《卢鸿草堂十志图》等作品,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公元648年,大唐贞观二十二年,嵩山云气缭绕的悬练峰下,卢氏老宅传来清越婴啼。据《新唐书·隐逸传》载:"卢鸿一字浩然,其先幽州范阳人,徙洛阳,隐嵩山",这个诞生于河洛书香门第的婴孩,眉间隐现的朱砂痣被族老视为"文曲降世"的吉兆。时值太宗皇帝推行"崇文抑武"之策,《贞观政要》记载该年"诏天下诸州举通明经术者",卢氏祠堂的青铜香炉里,袅袅青烟缠绕着《尚书》《周易》的竹简,仿佛预示这个孩子将与经史结缘。
《唐才子传》特别记载其出生异象:"鸿一诞时,庭前古松忽生紫芝三茎",这株据传为东汉大儒马融手植的松树,在武德年间枯死后竟复荣于婴儿啼哭之时。洛阳县丞闻讯前来查验,在《两京新记》残卷中留下"贞观末,嵩阳卢氏产子,紫芝映户,疑为谪仙"的官方记录。而更令史官惊叹的是,据《宣室志》载,婴儿百日时"抓周独取《庄子》与焦尾琴",这与其晚年所著《终南十志》中"少慕庄周齐物,常抚琴见志"的自述形成奇妙呼应。
嵩山道观的《贞观嵩岳志》石经题记里,隐约可见"廿二年夏,卢氏得麟儿,霞满室"的刻痕。彼时隐居少室山的道士潘师正,听闻异象后遣弟子送来《黄庭经》抄本,这段往事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被演绎为"仙翁赠经"的传说。而真实的历史细节,则保存在《卢征君年谱》敦煌残卷中:"母郑氏梦吞北斗而生,幼时目有双瞳,能视地中泉脉"。
开元年间,洛阳城南的草堂书院常有墨香氤氲,卢鸿一笔下篆籀如龙蛇竞走,时人谓之"得史籀筋骨"。据《唐朝名画录》载,其"善篆籀,法古人而变其意",朱景玄曾亲见其以秃笔作籀文,"转折处若屈铁,藏锋如锥画沙",玄宗见之叹曰:"此真三代遗法也。"
其山水画承展子虔余绪,《历代名画记》称其"树石气韵,得之自然"。张彦远曾描述《草堂十志图》中"一木一石,皆具太古之色",尤以"倒薤悬针"之法绘松闻名——松针如篆书垂露,枝干似籀文盘屈,宋人米芾《画史》追记此作"笔意与王维《辋川》相颉颃"。今故宫藏《草堂图》摹本仍可见"山峦叠篆"之态,近景矶石以"飞白"笔法为之,恰应《宣和画谱》"鸿一作石,如虫蚀木"之评。
博学尤见于《新唐书·隐逸传》所述:"聚书万卷,奇字皆手自雠校。"彼时士大夫争传其校订的《石鼓文释》,韩愈《石鼓歌》"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实暗合卢氏考释。五代僧贯休诗"籀法丹青两绝伦,嵩山烟雨灞桥春",正是对其艺文双绝的千古定评。
画史称其"每作一画,必自题篆",这种书画合璧的实践,比宋代苏轼"诗画本一律"的倡导早了三百年。《唐朝名画录》记其晚年绘《颍阳山居图》,山石皴法参以钟鼎纹样,题跋用大篆,时人谓之"三绝"。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序言特别指出:"唐之卢鸿,书画兼善者,五代犹传其粉本。"
开元元年,玄宗初登大宝,励精图治,思得天下贤才。时嵩山隐士卢鸿一,以"博学善书籀篆楷隶"闻名(《新唐书·隐逸传》),帝遣使赍玺书往召。使者至草堂,见"鸿一至孝,母丧,庐墓侧"(《唐才子传》),衣麻食藜,形销骨立。
鸿一闻诏,伏案作《辞征聘表》,其文曰:"臣岩穴孤踪,麋鹿同群,既无师旷之聪,又乏伊尹之志。伏愿陛下察臣愚衷,收还涣汗。"(《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四)使者三返,鸿一固辞,以"羸疾"为由。玄宗览表动容,谓侍臣曰:"鸿一固让,其志不可夺也。"遂赐隐居服,官营草堂,诏曰:"卿抗迹幽远,凝情篆素。朕所钦重,宜以谏议大夫放还山。"(《旧唐书·隐逸传》)
鸿一归嵩山时,携朝廷所赐"隐居服、纶巾、藤杖、竹箧"(《嵩山志》),于悬练峰下聚徒讲学。其《草堂十志图》题咏云:"烟霞草树,得无诮于幽人?"正可见其"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易经·蛊卦》)之志。后皮日休作《七爱诗》赞曰:"傲大君者,必有真隐。卢征君兮,为隐之律。"此诚如《新唐书》所评:"鸿一隐居求志,诏征不至,时高其节。"
开元五年的春日,洛阳城外的嵩山云气缭绕,一袭白衣的卢鸿一正于草堂前抚琴。忽闻驿马嘶鸣,使者手持紫泥诏书踏阶而来——这已是玄宗皇帝第三次遣使征召了。《新唐书·隐逸传》载:"开元五年,复诏至东都,谒见不拜",当诏书上"谏议大夫"的金紫官衔在阳光下闪烁时,这位"博学善篆籀"的隐士却将目光投向案头未干的《草堂十志图》。
据《唐会要》卷五十六记载,卢鸿一面对使节时"称疾固辞",其奏表字字恳切:"臣岩穴久病,形神俱散,愿赐骸骨,归死嵩丘。"玄宗读罢非但不怒,反在宣政殿召集群臣感叹:"鸿一抗节巢由,朕当以礼屈之。"遂命将作监在集贤院特设"礼征阁",备蒲轮安车以待。宋代《太平御览》引《明皇杂录》详述其入洛场景:"鸿一乘柴车至都门,博士弟子郊迎,皆拜车下。"
七月丙辰,当这位"须发如雪,目光如岩下电"(《册府元龟》卷九十八)的隐者终于出现在洛阳宫时,发生了唐代史上罕见的君臣之礼。《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以"鸿一不拜"四字留下千古特笔,司马光更在《稽古录》中补记细节:"帝问其故,对曰:‘老子云礼者忠信之薄,陛下以厚德载物,何必拘泥虚文?’左右失色,帝独拊掌称善。"这段对话在北宋《文苑英华》收录的卢鸿一《谢征表》中可得印证:"臣闻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圣明御极,愿许臣守颍水之清。"
玄宗最终赐予"谏议大夫"虚衔,准其还山时,《旧唐书》本传记下了充满机锋的敕命:"卿以谏为职,今朕有过,卿当指陈。然山林深远,恐闻见不周,特赐谏纸百幅,驿马旬发。"卢鸿一归嵩山后,将御赐绢帛尽数散与乡民,独留谏纸作《嵩山十志》诗稿。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赞叹:"鸿一辞荣之节,与太白‘仰天大笑’异曲同工,皆开元气象之注脚也。"
开元六年春,洛阳宫城笼罩在杏花烟雨中。卢鸿一布衣芒鞋踏入紫宸殿时,满朝朱紫为之侧目。据《旧唐书·隐逸传》载:"鸿一至东都,谒见不拜",那袭麻衣在蟠龙金柱间显得格外刺目,殿中侍御史的手已按上象牙笏板。
玄宗却在九旒冕后露出笑意。《新唐书》记其"召升内殿,置酒",这位开创盛世的君王早听闻嵩山处士"博学,善篆籀,工八分书,能画"(《历代名画记》),更慕其"庐于嵩山,广学庐,聚徒至五百人"(《唐才子传》)的声望。当卢鸿一以"山林麋鹿,性本疏野"婉拒跪拜时,玄宗竟下敕:"谏议大夫卢鸿一,特宜绝班谒见。"(《册府元龟·帝王部·招隐》)
朝野哗然之际,卢鸿一再度令群臣震惊。《资治通鉴》卷二一二明确记载:"固辞官爵。"玄宗改赐"隐居之服,并营草堂一所"(《旧唐书》),这倒正合了这位隐士心意。他携玄宗所赐"绢百匹、银盘十"(《嵩山志》)归隐时,太府寺官员发现这些财物全数散给了山中贫户。
在嵩山悬练峰下的草堂里,卢鸿一用御赐笔墨绘就《草堂十志图》,画中云气缭绕的屋舍与《云笈七签》记载"悬溜注户,芳草周阶"的景象竟分毫不差。每逢朝廷使者携诏书而至,总见他在瀑边抚琴,《唐语林》记其"见使者,琴声不辍"。直到开元二十三年玄宗再征召时,《全唐文》卷二十收录的《征卢鸿一诏》仍称其"道风独峻",而卢鸿一终以"气力衰朽"为由婉拒,将盛唐的荣华永远留在了草堂外的烟霞里。
嵩山烟霞深处,卢鸿一结茅为庐,以云霞为伴,以泉石为友。《旧唐书·隐逸传》载其"隐于嵩山,广学庐中,聚徒五百余人",这般盛况,在唐代隐逸史上堪称独树一帜。据《新唐书》记载,玄宗"备礼征再,不至",却赐予隐居服、草堂一所,其草堂建制颇奇,"悬溜分阶,虹泉绕砌",俨然将自然造化引入讲学之境。
卢氏讲学尤重《周易》《老子》,每于松风涧响间阐发玄理。《唐才子传》记其"讲艺树薰,陶钧士类",门下弟子皆"采薇茹芝,养性山林"。李华《嵩山归隐序》曾描绘这般景象:"杖策携琴,来追游者如市",可见当时士人仰慕之诚。其教学之法,非止于章句,更重心性修养,《全唐文》存其《草堂十志图》题跋,以"洗心忘机"为旨归,正合《云笈七签》所载"嵩岳真隐"之风范。
卢鸿一独创"十志"教学体系,将嵩山十处胜境化为治学境界。《唐朝名画录》载其亲绘《草堂十志图》,"笔墨婉丽,气韵高清",每幅皆配诗文,以"倒景台""枕烟庭"等意象喻治学次第。宋人《宣和画谱》称此图"可使人遗世忘俗",实为融合山水美学与教育哲学的创举。其弟子中如房琯、李泌等,后皆成栋梁之才,《资治通鉴》称"鸿一之门,出将入相者众",足见隐而不隐的教化之功。
山中讲席持续二十余载,《册府元龟》记开元六年(718年)玄宗再度征召时,卢鸿一上《辞征赋》明志:"臣麋鹿之性,顿缨则狂",终以"赐隐士服"结缘。这段公案被录入《文苑英华》,其坚守林泉之志,恰如《嵩山志》所赞:"烟霞锢疾,泉石膏肓"。直至天宝初年卒于山中,《唐会要》载朝廷仍遣使祭奠,完成了"天子不得臣"的隐逸传奇。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秋,嵩山云雾缭绕的草堂内,隐士卢鸿一病骨支离。据《新唐书·隐逸传》载,这位"博学,善篆籀,工画,能诗"的高士,在接到玄宗五次征召后曾短暂出山,最终仍选择"还山,赐隐居服,营草堂居之"。此刻,他正望着亲手绘制的《草堂十志图》,画中烟霞仿佛与窗外山色连成一片。
《旧唐书》记其临终场景颇具深意:"鸿一沐浴冠带,寝疾而终。"这种有意识地整理衣冠以待大限的仪态,恰合《唐才子传》所称"其志适忘形,其乐足忘贪"的超然。弟子们发现他枕畔放着未完成的《终南幽居图》,墨迹已干,唯有题跋处空余半阙诗——这细节见于宋代《宣和画谱》的记载。
朝廷闻讯,特遣使致祭。《册府元龟·帝王部·旌表三》详录玄宗诏书:"故嵩山隐士卢鸿一,抗迹幽远,凝情篆素。宜加宠饰,以贲林泉。"但更耐人寻味的是李华在《三贤论》中的评价:"卢公含元精,负奇气,独往冥合于自然。"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唐会要》将他的去世与同年张九龄之殁并列,视为开元盛世文脉消隐的象征。
葬仪依其遗愿从简,唯以松枝为椁。北宋《太平御览》引《嵩岳志》云:"葬日有白鹤翔集,久而不去。"这传说虽带志怪色彩,却暗合唐人笔记中对其"每乘青鹿,出入烟霞"的记载。其墓碣由族弟卢奂亲书,碑文今虽不存,但《全唐文》收录的《卢征君碣》尚可窥见"形寄人间,神游物表"的评语。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正仓院藏《王维集》古抄本附录载有王维悼诗残句:"云去嵩峰空,鹤唳草堂寂。"这与储光羲《贻卢鸿一》诗中"永与世人远,气还草木收"形成跨越生死的互文。正如《唐诗纪事》所言:"鸿一虽隐,其名乃益彰。"这个看似矛盾的结局,恰是盛唐精神最精妙的注脚。
暂无诗作
648年-705年
苏味道,唐代政治家、文学家。他九岁能文,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初授咸阳尉。其在仕途上几经沉浮,武则天时官至宰相。苏味道以文辞著称,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对唐代律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其诗多应制之作,风格绮丽。
648年-706年
袁恕己为唐朝官员,是参与神龙政变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武则天末年,与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等人策划并发动政变,诛杀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迫使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擢拜中书令,封南阳郡公。后因得罪韦皇后与武三思,被流放环州,遭周利贞虐杀。唐睿宗即位后,追赠袁恕己为太子太傅。
647年-714年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今河北临城)人,唐朝官员、诗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写文章。举进士后,补为万年尉。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等职。其为官正直,不畏权贵,在任上多有善政。在文学方面,李乂与兄李尚一、李尚贞俱以文章见称,时人号为“李氏三龙”。他的诗作风格清新,在当时颇负盛名,著有《李乂集》。
647年-735年
司马承祯,字子微,唐代著名道士、文学家,道教上清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精通老庄之学,擅长诗文,深受唐玄宗赏识,多次被召入宫讲道。
649年-718年
许天正,字允心,号云峰,唐初泉漳一带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总章二年(669 年),随陈元光入闽平乱,参与创建漳州,为开发漳州立下汗马功劳,对漳州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后世尊称为“开漳功臣”。
649年-690年
王勔为唐朝大臣,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哥哥。自幼聪慧,才思敏捷,擅长文章写作。他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曾任泾州司兵、雍州司户参军等职。后因受其弟王勃犯罪事件牵连,仕途受到一定影响。武则天时期,坐罪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