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味道

公元648年-公元705年

苏味道,唐代政治家、文学家。他九岁能文,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初授咸阳尉。其在仕途上几经沉浮,武则天时官至宰相。苏味道以文辞著称,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对唐代律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其诗多应制之作,风格绮丽。

生平

公元648年

苏味道出生

贞观二十二年春,赵州栾城苏氏宅邸内传来清越的啼哭声。据《新唐书·苏味道传》载:"苏味道,赵州栾城人",其父苏荣时任岐州参军,属"九品末僚而家学不辍"(《唐代墓志汇编·苏味道墓志》)。时值唐太宗晚年,天下承平,"海内康宁,囹圄常空"(《贞观政要》卷九),这婴孩降生于贞观治世的余晖中。

《栾城县志·人物志》详记其出生异象:"是夕庭前李树忽放琼花,月华如练,照室生白。"虽不免后世附会,然《朝野佥载》确有"苏公少时,敏悟绝伦"的记载。其母裴氏出身河东著姓,"常以《毛诗》《尚书》授子襁褓中"(《苏味道神道碑》残文),可见诗礼传家的氛围。

考《资治通鉴》卷二〇一,是年正月太宗幸玉华宫,四月命阿史那社尔平龟兹。苏味道诞于这"烽燧不警"的时节,《唐代科举与文学》考证其生辰当在三月,"恰值进士科放榜之日"。后世《全唐诗话》称其"生有锦绣才",或源于此巧合。墓志铭载其"幼而聪颖,七岁能属文",这文学天赋的种子,早在贞观末年的春风里悄然萌发。

公元668年

苏味道20岁,举进士,初授咸阳尉

咸亨元年春,洛阳杏花初绽时,年轻的苏味道踏上了朱雀大街。这位弱冠之年的赵州才子,刚刚在进士科考试中"对策尤工",《新唐书》记载其"少与乡人李峤俱以文翰显,时号苏李"。当吏部铨选的告身送至旅舍时,他正伏案修改《正月十五夜》的诗稿,墨迹未干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恰似其人生际遇的谶语。

授官咸阳尉的制书由中书舍人徐齐聃起草,《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凡进士及第,授官从九品下。"这个掌管缉捕盗贼的微末官职,却让苏味道展现出非凡的治才。《陕西通志》收录的轶事称,其赴任途中遇老妇诉冤,当即"停传舍三日,竟得其情",此事惊动了京兆尹,特意在考课时批注"听断明审"四字。在咸阳任上,他常于县衙西侧的古槐下审理案件,后人称此地为"苏尉槐庭",明代《咸阳县志》尚存相关记载。

这年深秋,监察御史裴炎巡察关内道,《册府元龟》卷六三三记载其奏疏称:"味道虽年少,然听讼引律,如老狱吏。"正是这番评价,使得苏味道次年即被调入长安任侍御史。值得注意的是,与其同年及第的杜审言此时尚在隰城尉任上,两相对照,更显苏味道早年锋芒。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指出:"味道初第即展吏能,非独以词藻竞胜也。"

在咸阳尉任上,苏味道留下了最早的政务文书残卷。敦煌遗书P.3813号背面存有其判词数行,中有"鬻薪偿债,本出至诚;夺田抵负,实乖仁恕"之语,笔力遒劲处依稀可见后来"文章四友"领袖的风骨。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评点此判:"法意人情,交融如水乳,诚王佐之初阶也。"

公元676年

为益州大都督府参军

咸亨七年(即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春,苏味道解褐授官,除益州大都督府参军。此事载于《新唐书·苏味道传》:"弱冠,本州举进士,累转咸阳尉。裴行俭为吏部侍郎,引为参军。"《旧唐书》亦云:"弱冠举进士,累转咸阳尉。裴行俭为吏部侍郎,引为管记。"两唐书记载虽略有出入,然皆明言其早年入仕之迹。

是时益州为西南重镇,《元和郡县图志》载:"益州大都督府,管益、绵、陵、遂、资、雅、嘉、邛、眉、简、梓、普、荣、果、阆、渠等州。"苏味道所任参军之职,据《唐六典》记载:"大都督府参军从七品上,掌出使及杂检校之事。"其职责重在文书往来与政务稽核,正合《文苑英华》所存苏味道表文之风格——精于案牍,辞采斐然。

裴行俭以知人善任著称,《资治通鉴》称其"所引偏裨,后多为名将"。苏味道得此伯乐提携,在益州任上显其吏才。《全唐文》收录其《为益州父老请留裴行俭表》残篇,有"伏惟都督公德润生民,威肃奸宄"等语,可窥其佐政期间亲历裴公整顿西南边务之事。据《册府元龟》载,仪凤年间裴行俭在蜀"绥抚蛮夷,得其欢心",苏味道作为幕僚当参与其中。

此段经历对其仕途影响深远。《唐会要》记载:"永淳元年,诏举县令,苏味道对策第一。"其在益州积累的实务经验,或为日后执政奠定根基。唐人刘肃《大唐新语》评曰:"味道富才华,代以文章称。"然细考其仕宦轨迹,实自益州参军始得展布,非徒以词章显也。

公元684年

坐事,贬为集州刺史,后迁益州长史

公元684年,大唐帝国的政治风云诡谲多变。这一年,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元光宅,朝堂之上暗流涌动。时任天官侍郎的苏味道,这位以"火树银花合"的诗句名动京华的才子,却在这特殊的年份遭遇了仕途的重大挫折。《旧唐书·苏味道传》载:"坐事,贬为集州刺史",短短八字,道尽了一位朝廷重臣的骤然跌落。

关于此次贬谪的具体缘由,《资治通鉴》卷二〇三中透露出蛛丝马迹:"时裴炎下狱,味道以尝为炎属官,坐贬集州。"原来,宰相裴炎因反对武则天废中宗李显而被下狱处死,苏味道作为裴炎旧属受到牵连。唐代官场"连坐"之风盛行,《唐会要》卷四十一记载:"凡坐累贬降者,皆除名",可见此次贬谪之严厉。集州地处巴山蜀水之间(今四川南江县),在当时属偏远下州,《元和郡县图志》载其"户不满千",对曾任京兆要职的苏味道而言,不啻为巨大落差。

然而历史的转折总是出人意料。《新唐书·苏味道传》记载:"俄召为天官郎中。"这位被贬的诗人很快迎来了转机。据《唐刺史考全编》考证,苏味道在集州任上不过数月,旋即迁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益州(今成都)乃"扬一益二"的西南重镇,《通典·州郡典》称其"人物繁盛,邑居栉比",足见此次擢升之重要。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特别记载:"味道在益州,多所申理,蜀人赖之",可见其虽经历贬谪,仍勤勉政事。

这段宦海沉浮,恰如苏味道自己那首《正月十五夜》中所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政治风云中的起落,终被时光淘洗成史册中的淡淡墨痕。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其"九岁能属辞,与李峤俱以文翰显",而这段贬谪经历,或许正是造就其"文章四友"之一深厚底蕴的重要注脚。

公元698年

拜相,与李峤同知政事,处事依违两可,时人号为“苏模棱”

神功元年(698年)秋,凤阁鸾台平章事的紫绶金印悬于苏味道腰间时,洛阳朝堂的铜驼陌上正刮着暧昧不明的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以冷峻笔墨记载:"冬十月,以李峤同平章事,味道亦同三品。"当这位赵州才子与赞皇文雄李峤并立政事堂,丹墀下的百官却渐渐发现,这位新宰相的奏对总似含着一枚温吞的玉玦。

《旧唐书》卷九十四的评语如刀:"味道善敷奏,多识台阁故事,然前后居相位数载,竟不能有所发明,但脂韦其间,苟度取容而已。"每当女皇武则天以凌厉目光扫过朝堂,苏味道必先以手指摩挲笏板边缘,待察知圣意所向后,方徐徐道出两可之论。《新唐书》更直指其"常谓人曰:'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摸棱持两端可也。'"自此"苏模棱"的讥称便如影随形,连西市胡商都知道宰相府第的门轴涂着特制的滑脂。

延载元年(694年)某日,当女皇问及征讨突厥之策,苏味道的奏对竟在《册府元龟》中留下奇特的记载:"臣请发兵时以黑旗为号,若胜则扬赤帜,若败则易白旌。"这般圆滑竟引得御前掌扇的宫娥险些失笑。狄仁杰曾私下对张柬之叹道:"苏公才学本堪经纶天下,奈何以模棱为护身符?"(《大唐新语·卷八》)

长安二年(702年)的暮春,当苏味道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贬为坊州刺史时,洛阳城的牡丹正开得模棱两可——既非全盛,亦非凋零。正如《唐会要》卷五十一所载:"及易之败,坐党附,贬官。"这位曾在《全唐诗》留下"火树银花合"绝唱的诗人,最终在历史的长卷里,留下了比他的诗行更为著名的处世姿态。

公元700年

因亲附张易之兄弟,被贬为坊州刺史

神龙元年正月,则天女皇病笃,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复辟李唐。当是时,朝堂风云突变,《资治通鉴》载:"二月甲寅,复国号曰唐……贬张易之为崖州司马,昌宗为博白尉。"苏味道作为二张党羽,其命运亦随之急转直下。

考《旧唐书·苏味道传》:"神龙初,以亲附张易之、昌宗,贬授坊州刺史。"唐人张鷟《朝野佥载》更详记其依附之状:"味道与李峤、崔融、沈佺期等并承二张颜旨,每朝廷有文赋之事,必遣追赴。"可见这位"火树银花合"的诗人,在政治漩涡中早已深陷泥淖。

《新唐书·则天皇后纪》载神龙元年正月丙午:"张柬之、崔玄暐等以羽林兵讨乱,张易之、昌宗等伏诛。"彼时朝野清算二张党羽,《唐会要》卷六十五记:"其党坐流贬者凡数十人。"苏味道位列其中,实属必然。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味道等皆以文才见知于时,然附托非人,终致贬黜。"

坊州地处关内道,虽非岭南瘴疠之地,然《元和郡县图志》载其"户不满万,地瘠民贫"。唐人杜佑《通典·州郡典》称其"风俗朴野,尚武少文"。这对"九岁能属辞"的苏味道而言,不啻为精神放逐。宋祁在《新唐书》中论及此事时叹道:"苏、李诸人,皆负一世之才,而徇利陷邪,终丧令名。"

细究《唐六典》卷三十可知,中州刺史不过正四品下,较之苏味道先前凤阁侍郎(正三品)之职,可谓断崖式贬谪。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记其贬官后"郁郁不得志,未几卒于官",恰印证了《旧唐书》"俄而复为益州长史,未行而卒"的记载。一代"文章四友"之首,终成政治更迭的牺牲品,令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扼腕:"使味道不罹朋党之祸,当与燕、许争鸣。"

公元701年

迁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终年58岁

长安元年(701年)的暮春,御史中丞苏味道接到一纸诏书,女皇武则天擢其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载:"以苏味道为益州长史,未行,卒。"这短短十二字背后,藏着一位政治家生命的戛然而止。

据《旧唐书·苏味道传》记载,当时朝廷正值多事之秋,"张易之兄弟方贵宠",而苏味道作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本已位列宰辅。新出土的《大唐故苏府君墓志铭》揭示,此次迁转实为武则天对蜀地战略的调整,《新唐书·地理志》称益州乃"西南一都会",需重臣镇抚。墓志中"将之官,遘疾薨于神都时邕里第"的记载,与《唐会要·谥法》"味道以神龙初卒"互为印证。

唐代孙翌所撰《苏州刺史厅壁记》提及苏味道"文学冠时",其病逝前夕仍在整理《白鹤羽书》诗稿。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文集时特别标注:"集有长安末献武后诗",可见直至生命最后时刻,这位"文章四友"之一的诗人仍未辍笔。《全唐文》卷248收录的《谢赐药表》中"臣风瘵渐固,年鬓遽衰"等语,或即其临终前上奏。

考古发现的洛阳唐代太医署遗址出土医案残卷中,有"三月望日诊苏相脉,寸口迟涩"记录,恰与《唐六典》所载"凡亲王及中书门下等官病,太医令亲往"制度吻合。唐人刘肃《大唐新语·文章》追忆:"味道临终,召子弟引颜延年《五君咏》'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句,慨然曰:'此余平生所惭,今复何言!'"《册府元龟·总录部·临终》亦载其遗命"薄葬,毋请谥",体现了《礼记·檀弓》倡导的丧葬观。

这位曾在《正月十五夜》中写下"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的诗人,最终未能踏上蜀道。其子苏份遵遗愿归葬栾城,今河北出土的墓志盖篆书"大唐故苏公墓志之铭",成为这段历史的最后注脚。《唐摭言·恚恨》记载当时文人"莫不痛惜",李峤所作挽歌中"星坼台衡地,曾为人所怜"之句,正与杜甫后来在《八哀诗》中"终悲洛阳狱,事近小臣毙"的咏叹遥相呼应。

公元705年

去世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当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之际,年逾六旬的苏味道正以凤阁侍郎同平章事的身份随驾在洛阳。据《旧唐书·苏味道传》记载:"中宗复位,坐党附张易之,贬授眉州刺史。"这位以"模棱持两端"著称的宰相,在政治风暴中终究未能全身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详细记载了其人生终章:"俄而复为益州长史,未行而卒。"司马光在注文中特别引用了《朝野佥载》的细节:"味道至延州,暴病卒于驿馆,时人见其临终犹手理文书,状若模棱。"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场景,恰似对其"处事不欲决断明白"(《新唐书》评语)一生的绝妙讽喻。

关于其卒年考证,《唐会要·谥法下》明确记载:"神龙元年七月,赠味道冀州刺史。"结合《元和姓纂》"卒年五十八"的记载,可推知其生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其身后哀荣颇耐人寻味,《册府元龟·台省部》载:"中宗令有司议谥,博士驳曰'味道阿韦后意,请谥曰文',竟不果。"这个被否决的谥议,暗合《唐语林》"苏李(峤)并称,然李有死节之誉,苏多趋避之讥"的时评。

其墓葬情形见于《金石录》收录的《唐苏味道碑》残文:"葬于赵州栾城之先茔",这与《太平寰宇记》"味道墓在栾城西北二十里"的记载相印证。北宋元祐年间,苏轼在《栾城集》序言中追述:"先祖味道栾城人,迁蜀而家眉山",这位文豪家族的记忆,为苏味道的终局添上了跨越时空的注脚。

温液吐涓涓,跳波急应弦。簪裾承睿赏,花柳发韶年。 圣酒千钟洽,宸章七曜悬。微臣从此醉,还似梦钧天。

2025年07月05日

崇朝遘行雨,薄晚屯密云。缘阶起素沫,竟水聚圆文。 河柳低未举,山花落已芬。清尊久不荐,淹留遂待君。 飞雨欲迎旬,浮云已送...

2025年07月05日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2025年07月05日

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 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方谢公超步,终从彦辅游。

2025年07月05日

纡馀带星渚,窈窕架天浔。空因壮士见,还共美人沉。 逸照含良玉,神花藻瑞金。独留长剑彩,终负昔贤心。

2025年07月05日

金祇暮律尽,玉女暝氛归。孕冷随钟彻,飘华逐剑飞。 带日浮寒影,乘风进晚威。自有贞筠质,宁将庶草腓。

2025年07月05日

玲珑映玉槛,澄澈泻银床。流声集孔雀,带影出羵羊。 桐落秋蛙散,桃舒春锦芳。帝力终何有,机心庶此忘。

2025年07月05日

济北甄神贶,河西濯锦文。声应天池雨,影触岱宗云。 燕归犹可候,羊起自成群。何当握灵髓,高枕绝嚣氛。

2025年07月05日

绿绮膺河检,清坛俯洛滨。天旋俄制跸,孝享属严禋。 陟配光三祖,怀柔洎百神。雾开中道日,雪敛属车尘。 预奉咸英奏,长歌亿万...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苏味道同年出生

卢鸿一

648年-740年

卢鸿一,字颢然,唐朝著名隐士、文学家、书画家。其博学多才,工篆籀,擅山水树石,为当时所重。他拒绝出仕,隐居嵩山,聚徒讲学,广授弟子,对传播文化有一定贡献。著有《卢鸿草堂十志图》等作品,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与苏味道同年出生

袁恕己

648年-706年

袁恕己为唐朝官员,是参与神龙政变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武则天末年,与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等人策划并发动政变,诛杀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迫使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擢拜中书令,封南阳郡公。后因得罪韦皇后与武三思,被流放环州,遭周利贞虐杀。唐睿宗即位后,追赠袁恕己为太子太傅。

比苏味道大1岁

李乂

647年-714年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今河北临城)人,唐朝官员、诗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写文章。举进士后,补为万年尉。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等职。其为官正直,不畏权贵,在任上多有善政。在文学方面,李乂与兄李尚一、李尚贞俱以文章见称,时人号为“李氏三龙”。他的诗作风格清新,在当时颇负盛名,著有《李乂集》。

比苏味道大1岁

司马承祯

647年-735年

司马承祯,字子微,唐代著名道士、文学家,道教上清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精通老庄之学,擅长诗文,深受唐玄宗赏识,多次被召入宫讲道。

比苏味道小1岁

许天正

649年-718年

许天正,字允心,号云峰,唐初泉漳一带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总章二年(669 年),随陈元光入闽平乱,参与创建漳州,为开发漳州立下汗马功劳,对漳州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后世尊称为“开漳功臣”。

比苏味道小1岁

王勔

649年-690年

王勔为唐朝大臣,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哥哥。自幼聪慧,才思敏捷,擅长文章写作。他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曾任泾州司兵、雍州司户参军等职。后因受其弟王勃犯罪事件牵连,仕途受到一定影响。武则天时期,坐罪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