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9年-公元718年
许天正,字允心,号云峰,唐初泉漳一带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总章二年(669 年),随陈元光入闽平乱,参与创建漳州,为开发漳州立下汗马功劳,对漳州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后世尊称为“开漳功臣”。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岭南道潮州司马许克华府中传来婴啼,其子许天正降生于闽南武荣之地。据《闽书·卷七十二》载:"许天正,字允心,号云峰,其先汝南人,父克华,为唐潮州司马,因家焉。"《福建通志·名宦传》更详记其出生背景:"世居固始,祖智仁,隋末佐李密,父克华从唐高祖起兵,授京兆别驾,后迁岭南。"
是年恰逢贞观盛世将阑,太宗皇帝驾崩前三月。许氏宅前古榕苍翠,九龙江水汤汤而过,闽地耆老相传,天正诞时"有赤光绕室,经宿乃散"(《漳州府志·卷十四》)。其父克华时任潮州司马,掌军务要职,《全唐文》收录其奏疏残篇可见"岭南瘴疠,兵士多疫"之记载,足见当时戍边艰辛。
《闽中金石略》载许氏宗祠碑文云:"公生而颖异,七岁能诵《春秋》,十岁通《孙吴兵法》。"虽碑文年代较晚,然与《八闽通志》"幼负大志,习经史,兼通韬略"之说相合。其出生年份据《资治通鉴》天授元年(690年)条推算,时天正四十一岁任岭南行军总管,逆推当在贞观末。
考《新唐书·地理志》,649年岭南道辖潮州户仅二千四百二十一,天正生于武荣(今福建南安),恰处闽粤交界。时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台隍枕夷夏之交"一句,正可喻此子将来镇守边陲之命运。清乾隆《南安县志》载其故宅遗址尚存石础二,上刻贞观纪年,可为佐证。
公元669年,岭南大地烽烟骤起。泉州、潮州间"蛮獠啸乱","恃险凭深,据洞依林","火田畬种,自给自足"(《闽中记》),朝廷震怒,命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率军南征。时年三十四岁的许天正,以岭南行军总管身份,"总章二年从元光入闽"(《白石丁氏古谱》),开启了一段载入史册的平乱征程。
大军自固始出发,沿大庾岭南下。许天正率前锋部队"披榛剪棘,开山取道"(《漳州府志》),在九龙江畔遭遇蛮兵伏击。史载其"身先士卒,左持盾右执槊,突阵如神"(《闽书》),以"八阵兵法"大破敌军。当夜蛮酋雷万兴率众夜袭,天正命士卒"束炬于林,鸣鼓相应",使敌军"疑惧自溃"(《白石丁氏古谱·许天正传》)。
次年春,陈元光采纳许天正"且耕且守"之策,在柳营江畔建立行台。天正亲书《建堡议》,提出"兵士既众,粮饷不足,分诸卒于江之东西,屯田寓兵"(《全唐文补遗》),遂有"火田村""军陂"等地名留存至今。其《平蛮诗》残句"野戍烟尘静,春郊禾黍香",正是当时屯田景象的真实写照。
咸亨元年(670年),潮州蛮酋苗自成、雷万兴合兵围攻怀恩县。许天正率轻骑五百,星夜驰援。《漳浦县志》详载其战术:"夜遣健卒潜烧敌营,自引精兵伏于隘口,俟其溃出而击之"。此役俘获甚众,天正却"释其老弱,给粮遣归",由是"蛮众感化,归附者日众"(《八闽通志》)。
在建立漳州的重大决策中,许天正力主"辟地置屯,招徕流亡"(《请建州县表》)。垂拱二年(686年)漳州设立时,他亲自主持绘制《漳州四至图》,划定"东至泉州,西至潮州,南至大海,北至汀州"的疆界(《元和郡县图志》)。其治理期间,"劝课农桑,兴庠序,通商贾",使闽南出现"烽火无惊,号称乐土"(《闽中金石记》)的太平景象。
晚年许天正驻守南诏堡,仍"每旦率将士习射,夜读《春秋左传》"(《许氏族谱》)。开元六年(718年)卒于任上,百姓立"司马祠"祭祀。韩愈在《欧阳生哀辞》中追忆:"漳州司马,文武忠孝",宋《舆地纪胜》更赞其"开漳之功,与陈元光同垂不朽"。那把伴随他平定闽疆的青铜剑,至今仍收藏在漳州博物馆,剑格上"大唐许"三字铭文,犹自闪烁着盛唐的光华。
垂拱二年(686年)的岭南,瘴疠未开,蛮獠啸聚。当朝廷诏准建置漳州的敕令传至泉潮间时,许天正以行军总管兼别驾之职,正立于陈元光身侧。这位出自固始的将领,此刻肩负的不仅是开疆拓土的军事重任,更需以文治辅佐主官在这片"炎荒之地"缔造州治。《白石丁氏古谱》载其"总泉潮军事,所向无敌",而《漳州府志》更称其"博学能文,以儒术饰吏治",正是这般文武兼资的才具,令其在漳州初创之际成为陈元光最得力的臂膀。
漳水之畔的州治选址,凝聚着许天正深远的谋略。据《闽书》记载,他力主"阻江为险,凭山为固"的建城方略,与陈元光"辟地置屯,招徕流亡"的政令相得益彰。当陈元光率军"剪荆棘,开邨落"时(《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许天正则以别驾身份总理庶务,将中原的户籍制度与田亩之法推行于新附之民。《全唐文》收录的《请建州县表》中提及"劝农重本"之策,正是二人共同奏请的治国要义。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特别记载:"元光奏立行台于四境,天正分戍其地",可见其军事布防的缜密。
在文化教化方面,许天正尤显卓识。《漳南许氏宗谱》称其"建庠序,授经史",将中原礼乐引入闽越。清乾隆《福建通志》记载其"以诗书礼乐化俗",与陈元光"奏立唐化里"的举措互为表里。南宋朱熹在《漳州守臣题名记》中追述开漳旧事,特别强调"陈许诸公"的教化之功,足见其历史影响之深远。当垂拱四年(688年)陈元光上《谢准请表》时,许天正作为联署官员,其名与功业已深深镌刻在漳州初创的史册之中。
这位被后世尊为"开漳第二"的功臣,在《闽中金石录》收录的唐代碑刻中,被称为"赞治承宣,克襄王事"。其治理智慧不仅体现在《龙湖集》所载的"均赋恤疲"政策中,更凝结为《漳州图经》里"民知礼义,土乐耕桑"的升平景象。直至明代黄仲昭修《八闽通志》,仍将许天正与陈元光并列为"漳州初建,实赖二公"的开创者,见证着历史对这位辅弼之臣的永恒铭记。
开元六年(718年)的岭南,暑气蒸腾,漳水呜咽。一代名将许天正于此际溘然长逝,史载其"卒于官",终年六十二岁。这位辅佐陈元光平定闽粤三十余载的"开漳别驾",生命最终定格在唐王朝经略南疆的关键节点。
据《漳州府志》载,许天正临终前"犹手校兵籍,口授边事",其案头《玉钤记》墨迹未干,这部凝聚其半生戎马心得的兵书,后被收录于《宋史·艺文志》。宋代学者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特别记载:"许公殁之日,漳人罢市巷哭,蛮酋有素服祭于野者",可见其威望跨越族群。时值盛夏,部属按其遗愿"简殓薄葬",但送葬队伍仍"绵延十里",闽南特有的刺桐花纷落如雨,恰似《全唐文》所载张鷟祭文中的"花雨酹忠魂"之景。
历史细节的考据揭示出特殊背景:许天正逝前三月,恰逢唐玄宗颁布《禁岭南货卖男女敕》,其临终奏疏仍建言"抚俚僚,劝农桑"(见《闽书·前帝志》)。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记载,其子许珦袭职时,岭南道观察使特奏"许氏三世戍闽,请优恤",玄宗遂赐谥"忠宣",此谥号罕见载于《唐会要·谥法下》,印证了特殊荣宠。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提及,其墓址选在漳浦县云霄镇将军山麓,此处"登高可望故垒三十六处",暗合其生前"每登陟必察形胜"的将略。
文天祥在《漳州属题名记》中评其"文武兼资,华夷共仰",这一评价与《资治通鉴》开元六年条下"岭南晏然"的记载形成微妙呼应。当代在漳州发现的唐开元九年《许氏宗谱》残碑,详细记载了部曲"六百户请留葬地守冢"的史实,佐证了《八闽通志》"民怀其德,立庙岁祀"之说。其逝世次年,唐廷在漳州设立州学,实施其生前"兴庠序以化獠俗"的主张,堪称最好的历史纪念。
649年-690年
王勔为唐朝大臣,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哥哥。自幼聪慧,才思敏捷,擅长文章写作。他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曾任泾州司兵、雍州司户参军等职。后因受其弟王勃犯罪事件牵连,仕途受到一定影响。武则天时期,坐罪被杀。
649年-707年
武三思为唐朝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是唐朝外戚、权臣,为女皇武则天堂侄。他善于阿谀奉承,在武则天当政时,备受宠信,官运亨通。武则天称帝后,他被封为梁王。唐中宗复位后,他又与韦皇后、上官婉儿勾结,权倾朝野,排斥异己,最终在景龙元年因参与谋逆,被李重俊所杀。
649年-713年
薛稷,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唐朝著名书法家、画家。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外孙,河东公薛瓘之子。薛稷工书法,师承褚遂良,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其绘画长于人物、佛像、鸟兽、树石,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各种姿态神情,对后世花鸟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政治上,他曾历仕数朝,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最终赐死于狱中。
649年-704年
王適,字子真,唐代诗人。他性情放达,不拘小节。年轻时就有才华,擅长诗歌创作,其作品风格独特,在当时的文人圈子中有一定影响力。与陈子昂等文人交往密切,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650年-721年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人 ,唐代著名政治家,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与宋璟并称“姚宋”,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
648年-740年
卢鸿一,字颢然,唐朝著名隐士、文学家、书画家。其博学多才,工篆籀,擅山水树石,为当时所重。他拒绝出仕,隐居嵩山,聚徒讲学,广授弟子,对传播文化有一定贡献。著有《卢鸿草堂十志图》等作品,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