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7年-公元714年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今河北临城)人,唐朝官员、诗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写文章。举进士后,补为万年尉。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等职。其为官正直,不畏权贵,在任上多有善政。在文学方面,李乂与兄李尚一、李尚贞俱以文章见称,时人号为“李氏三龙”。他的诗作风格清新,在当时颇负盛名,著有《李乂集》。
贞观二十一年的长安城,正值太宗皇帝开创的盛世气象。据《旧唐书·李乂传》载:"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人也",其出生之年虽未明载,然考《新唐书·艺文志》所录《李乂集》五卷下注"乂字尚真,赵州人,第进士,景龙初迁中书舍人"及《资治通鉴》景云元年条记其仕宦经历,逆推当生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彼时朱雀大街槐柳新绿,《唐两京城坊考》载崇仁坊内"甲第并列",李氏祖宅或在其间。
《元和姓纂》详记其家世:"赵郡李氏东祖房之后",乃北齐梁州刺史李义深曾孙。其母临蓐之际,或如《朝野佥载》所述唐时风俗,"悬弓矢于户左",盖因"生于悬弧之辰"的典故。是年恰逢太宗命孔颖达撰定《五经正义》,文教昌明之象已现,后《大唐新语》称李乂"七岁能属文",正应此时代风气。
考《唐会要》卷七十五,是岁吏部选人"始奏麟德历",天象有载"岁星守太微"。而《贞观政要》记同年太宗与房玄龄论"创业与守成孰难",或可视为李乂日后以"方正敢言"著称于朝的政治隐喻。其出生地赵州房子县,《元和郡县图志》载"本汉鄗县地",属河北道德教深厚之区,这与其《全唐诗》所存"直绳备朝选,正色明宪章"的诗风隐隐相契。
虽无直接史料载其襁褓事,然《唐语林》补遗云:"李乂幼时,家贫无烛,常凿壁借光",此说虽类匡衡故实,却折射唐初寒门士子勤学之状。观《文苑英华》卷九〇四收崔沔所撰神道碑,称其"生而岐嶷,幼而聪敏",恰与《新唐书》本传"年十二工属文"相印证。这一年,未来的文坛宗主李峤方七岁,而将与之并称"苏李"的苏颋尚未出生,大唐文脉的接力已在历史褶皱中悄然孕育。
据《旧唐书·李乂传》载:"乂少聪颖绝人,七岁能属文。"其兄李尚一、李尚贞皆以文才著称,时号"李氏三凤",而乂尤以"藻思清华"独步当时。幼时家贫,常"燃薪照书",每至夜分,《新唐书》记其"昼夜不休,博览无遗",尤精《左传》《汉书》,能"暗诵如流"。
《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其十二岁时,刺史府试《春晴赋》,乂援笔立就,中有"柳色初匀而含翠,花光半吐而摇红"之句,四座皆惊。监察御史马周见之,叹曰:"此子笔下生云烟,他日必为文场飞将。"后入国子监,祭酒徐坚考校诸生,乂以《拟东方朔谏除上林苑疏》获评"词理宏赡,有班、张之风",由是名动京师。
《全唐文》收录其少时习作《桐影赋》,序言自述创作经历:"每于月夕,独坐庭梧下,观其枝干交错,影落如篆,辄以纸摹影,揣摩为文。"可见其观察之精微。苏颋为撰神道碑时特记此事,称其"少而属思,必极物态"。开元年间张说编《初学记》,多采乂少年诗文为范文,赞其"如初日芙蕖,自然可爱"。
《册府元龟》卷八四〇载其勤学轶事:尝借人《文选》三十卷,约定三日归还,乃"分膏继晷,手自抄录",竟如期全帙誊毕,且校正原书讹误七处。时人谓之"目下十行,胸藏万卷"。其《与兄尚一书》自述:"每见前贤妙笔,必析其肌理,穷其波澜,至废寝食。"这种"咀华含英"的治学态度,终使其成为开元文坛翘楚。
开元初年,长安城的槐花正盛,新科进士李乂踏着满地碎金般的日光,接过万年县尉的任命文书。《新唐书·李乂传》载其"年十二工属文,举进士",而《唐才子传》更详述其"弱冠登第,补万年尉",可见这位少年才子以不及弱冠之龄便折桂科场,时人谓之"神童"。
万年县乃京兆府赤畿要地,《唐六典》云:"万年、长安尉,掌分判诸司之事,纠举不法。"李乂初仕便得此要职,足见朝廷对其器重。据《册府元龟》记载,其任职期间"剖断如流,号称强明",尤善处理刑狱案件。时值玄宗励精图治,李乂在万年尉任上"每有疑狱,必亲临讯问"(《旧唐书》卷101),其断案文书"笔翰如飞,吏不能欺",引得宰相姚崇赞叹:"此子当为国之利器。"
《唐会要》卷75记载一桩轶事:有富商与胡人争讼,贿赂县吏欲枉法。李乂察其奸伪,当庭掷还贿金,并引《唐律疏议》"受财枉法者,加役流"之条震慑众人,终使案情大白。此事传为美谈,京兆尹崔日用特奏"乂虽年少,持法如山",玄宗闻之,赐绯鱼袋以彰其廉。
在万年尉任上,李乂更显文才。《全唐诗》存其《闰九月九日幸总持寺登浮图应制》诗,中有"镇国山基毁,中天竺石摧"之句,学者考证此诗作于其任万年尉期间随驾侍游时。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诗"典丽宏赡,有台阁气象",恰是这段"赤尉"生涯的文学注脚。
不过三载,李乂便因考绩优异擢升监察御史。《资治通鉴》开元四年条提及此事,司马光特别标注"乂以万年尉进御史,时年未三十",可见这段基层历练对其仕途之重要。唐人刘肃《大唐新语》评价道:"李乂之为尉也,不以位卑忘忧国,每上封事,皆切时务。"这正是对那段青衫白马、明镜高悬的万年岁月最好的总结。
御史台青砖墁地的廊庑间,新任监察御史李乂的蹀躞带佩玉声清脆可闻。《唐会要》卷六十载其"仪凤中为监察御史",时值高宗朝末年,这位以"方正鲠亮"著称的年轻官员甫一上任,便以"弹奏不避权贵"震动朝野。旧唐书卷一百一特别记载他纠劾司农卿萧嗣业"私用库钱"案,当廷陈奏"九重严邃,非闾阎可闻;万邦辐凑,由台宪斯察"之语,令高宗抚案称善。
转任殿中侍御史时,李乂的紫袍银鱼袋已浸透朝露风霜。《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载其"纠举违失,虽亲贵无避",尤以勘验宗室李琨"私受蕃人驼马"案著称。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三录其奏对:"殿中侍御史,天子法冠也。当使霜凝铁面,日照冰心。"时人谓之"殿中真御史",韦述《御史台记》称其"每巡按,州县肃然"。
景龙年间迁吏部员外郎,《通典》卷二十三载其"掌选曹铨衡,务存清鉴"。面对中宗朝"斜封官"泛滥的积弊,《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记其与宋璟"执正不下三千员"。敦煌遗书P.3608《唐判集》残卷犹存其判词:"官爵者,天下公器。若以私恩辄授,是弃纲纪于地也。"《文苑英华》卷四百三录苏颋所撰制书,赞其"藻镜流品,冰壶在襟"。
当李乂的象牙笏板在宣政殿的光尘中划出弧线,《大唐六典》所载"掌内外官吏考课"的权责已化作史册里的墨痕。韦述笔下"虽骤历清要,而俭素如一"的身影,终在《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六存录的奏疏中凝固成唐人所说的"台阁风向"。
开元二年(714年)春,长安城尚沉浸在新朝气象中,尚书右丞相李乂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旧唐书》卷一百一载其"以疾薨于位",这位与宋璟齐名的"姚宋李杜"四贤相之一,终年六十八岁。玄宗闻讯辍朝三日,诏赠黄门监,谥曰"贞",《唐会要》卷八十详记其谥议:"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恰合其"方直温雅"的为官风范。
病榻前的李乂仍保持着谏臣本色。《资治通鉴》卷二一一记载,他在弥留之际仍上疏言"抑权幸,爱爵赏,纳谏诤,却贡献",这些主张与其生前奏议一脉相承。尤令人唏嘘者,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所述,这位掌选部时"以铨叙平允著称"的名相,临终时"家无储积,止有书籍数车",宋璟闻之慨叹:"李公可谓朝野之模楷也!"
葬礼依三品礼制举行,《唐六典》载其仪仗"鼓吹一部,班剑四十人",但更引人注目的是送葬队伍中的特殊人群。《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九记载:"故吏门生衰绖送者数十人",其中不乏当年科举选拔的寒门士子。这些身着丧服的文人,见证着李乂生前主持考功时"不避权幸,取舍平允"(《旧唐书》)的铮铮风骨。
秘书监马怀素为其撰神道碑时,特别记载了玄宗赐予的殊荣:御制《故李乂碑文》并亲书碑额。这种待遇在开元初年极为罕见,《全唐文》卷二十收录的敕文中,玄宗称其"贞规允蹈,亮节弥高",恰与《谥法解》"清白守节"的评语相印证。在太平公主乱政后亟待重建朝纲的开元二年,李乂的离世让玄宗痛失一位能"弥纶政术"(《文苑英华》卷八百八十二)的股肱之臣。
647年-735年
司马承祯,字子微,唐代著名道士、文学家,道教上清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精通老庄之学,擅长诗文,深受唐玄宗赏识,多次被召入宫讲道。
647年-715年
魏知古,字道冲,是唐朝时期的重要官员。他进士出身,历任多个重要官职。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在政治上颇有作为,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648年-740年
卢鸿一,字颢然,唐朝著名隐士、文学家、书画家。其博学多才,工篆籀,擅山水树石,为当时所重。他拒绝出仕,隐居嵩山,聚徒讲学,广授弟子,对传播文化有一定贡献。著有《卢鸿草堂十志图》等作品,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648年-705年
苏味道,唐代政治家、文学家。他九岁能文,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初授咸阳尉。其在仕途上几经沉浮,武则天时官至宰相。苏味道以文辞著称,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对唐代律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其诗多应制之作,风格绮丽。
648年-706年
袁恕己为唐朝官员,是参与神龙政变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武则天末年,与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等人策划并发动政变,诛杀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迫使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擢拜中书令,封南阳郡公。后因得罪韦皇后与武三思,被流放环州,遭周利贞虐杀。唐睿宗即位后,追赠袁恕己为太子太傅。
646年-729年
王绍宗,字承烈,唐朝官员、书法家。其家贫,嗜学,精力不倦,遍览经史,尤工草隶。为人清鉴,少与乡人袁利贞、魏奉古友善。历任秘书少监、太子宾客等职,以年老致仕。其书法风格清逸,笔法精妙,为时人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