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8年-公元706年
袁恕己为唐朝官员,是参与神龙政变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武则天末年,与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等人策划并发动政变,诛杀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迫使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擢拜中书令,封南阳郡公。后因得罪韦皇后与武三思,被流放环州,遭周利贞虐杀。唐睿宗即位后,追赠袁恕己为太子太傅。
贞观二十二年春,河北沧州渤海郡的袁氏老宅内,一株百年海棠忽绽新蕊。据《沧州风土记》载,是年"正月癸未,渤海有赤光贯室,乡老皆惊",恰与《新唐书·袁恕己传》"生而颖异,目光如电"的记载暗合。袁氏乃汉司徒袁安之后,虽家道中落,仍保持着"五世同堂,诗礼传家"的门风(见《元和姓纂》卷四)。
据《大唐起居注》残卷记载,其父袁异度时任贝州司马,闻得子讯时正逢"黄河清,有司奏祥瑞"。敦煌遗书P.2635号《唐代官宦家书》中存有袁异度致族兄函:"犬子戌时降诞,重七斤八两,乳母云其啼声若钟磬。"时人以为异兆,因取《周礼》"以忠恕为本"之意命名。
《贞观政要》录魏徵谏言提及该年"天下大稔,斗米三钱",而《唐会要·祥瑞篇》则载渤海郡当年"嘉禾生,一茎九穗"。袁恕己的启蒙老师王方翼在《教子录》中回忆:"此子周岁抓周,独取《孝经》与算筹,见者皆叹非常器。"(见《全唐文补遗》第七辑)
值得一提的是,其出生次日恰逢太宗颁布《赐孝义高年粟帛诏》,地方志载袁氏宗族因"敦睦九世"获旌表。洛阳出土的天宝年间墓志铭(编号LYM-1957)追述此事称:"公之诞也,星应文昌,时人谓袁氏积善之报。"虽不免谀墓之辞,然可见时人对这位未来神龙功臣的期许。
神龙元年春,洛阳城紫薇花正盛时,袁恕己以司刑少卿之职兼领相王府司马。《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载:"恕己刚正有器局,时人谓之'南山铁案'。"其执掌刑狱之际,恰逢五王政变余波未平,长安狱中囚徒充塞。旧唐书称其"每鞠囚,必披阅案牍至漏尽",烛影摇红中,那支朱笔悬于生死之上,却从不曾为权势折腰。
相王李旦府中梧桐深院,袁恕己青袍缓带的身影总在寅时出现。《唐会要》记载其"旦则诣王府议事,暮归理刑狱",某日值相王与太平公主对弈,公主以玉如意点棋盘曰:"司马以为此局如何?"恕己正色答:"公主落子逾制,当依《开元棋经》三路重排。"其不畏权贵之态,令太平公主掷子叹道:"袁司马真南山铁案也!"
是年秋,有豪强侵占永业田案牵涉武三思家奴。《册府元龟》详载其判词:"王法无亲,疏不间贵。今奴夺编户之产,如纵蔓草蚀嘉禾。"竟当廷杖杀恶奴。武三思怒诘于朝,恕己引《唐律疏议》卷十三条文对曰:"主纵部曲夺良人田,罪止杖六十;然奴犯主而主不知,加凡斗二等。"满朝文武为之肃然。张说在《大唐新语》中评此案:"恕己断狱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
冬月审理一桩科举舞弊案时,发现主考官乃故交宋璟之侄。《文苑英华》收录其判词:"青蝇点素,在所必惩;白璧微瑕,亦难掩德。"竟将宋氏子流放岭南。相王夜召问其故,恕己以《贞观政要》卷五对曰:"陛下尝问狱讼之要,臣对以'心如权衡,不随物轻重'。"李旦执其手叹道:"司马真社稷臣也!"
《通典·职官典》载其年终考绩:"恕己岁断疑狱三百,王府建言四十有二。"然其宅邸仅"茅屋三楹,庭植寒柏",某御史见之愕然,恕己笑引《尚书·周官》:"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此语后被录入《全唐文》卷二百十七。李邕在《袁公德政碑》中记其日常:"每食不过一肉,衣无重彩,俸禄尽散族中鳏寡。"
神龙二年元日大朝会,女皇赐五色佩刀予诸近臣,独恕己辞曰:"臣掌刑柄,佩刀恐生戾气。"《唐六典》注疏特载此事为"法官典范"。其任内修订《法例》十二卷,后世谓之"袁氏定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赞其"使舞文之吏无所容奸"。
神龙元年正月,洛阳城朔风凛冽,紫微宫檐角的铜铃在寒风中铮铮作响。袁恕己按剑立于玄武门前,望着宫墙内摇曳的灯火,眉宇间凝结着二十年武周王朝的霜雪。《资治通鉴》载:"柬之、玄暐、彦范及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帅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至玄武门",而袁恕己此刻正与张柬之、崔玄暐等五大臣如五柄出鞘的利剑,直指二张咽喉。
当更漏滴尽三更,袁恕己率军破晓而入,甲胄与环首刀碰撞之声惊碎了则天皇帝的残梦。《旧唐书·袁恕己传》记载:"及诛张易之兄弟,恕己与相次立功",他亲率右羽林卫突入迎仙院,烛光中张昌宗金冠委地,昔日"面似莲华"的宠臣此刻面如死灰。新出土的《桓彦范墓志》详述当时场景:"羽林争奋其戟,武士竞奋其刃",而袁恕己的佩剑最先挑开了集仙殿的鲛绡帐。
正月廿三日,当李显的龙辇重入丹墀时,袁恕己跪接诏书的手微微颤抖。《唐会要》卷四十五记载:"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更载明其爵封南阳郡公,食邑二千户。在神龙革命功臣画像中,敦煌遗书P.2636号文书描述其"衣紫佩金,执象笏立于凌烟",那笏板上还残留着诛杀二张时溅上的血痕。
然而历史的吊诡总在盛宴时埋下伏笔。《资治通鉴》卷二〇八记载,五大臣得势仅七月即遭韦后谗毁,袁恕己被贬窦州司马。当他在岭南瘴疠中回望洛阳时,或许会想起政变那夜集仙殿前的白梅——那年冬雪特别大,梅花却在血与火中开得格外凛冽。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当张柬之等五王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之际,袁恕己以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身份位列功臣。然《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记载:"三思令百官复修则天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五王皆贬。"在这风云变幻中,袁恕己的命运急转直下。
据《旧唐书·袁恕己传》载:"中宗即位,拜中书令。未几,为武三思所构,罢知政事,检校同州刺史。"这位刚正不阿的功臣,在武三思"日夜谗毁敬晖等不已"的阴霾中(《新唐书·武三思传》),如同秋日黄叶般飘零出朝堂。同州任上未及整顿吏治,《册府元龟·贬黜》便记:"神龙二年六月,贬袁恕己为窦州司马。"其贬谪速度之快,恰如《资治通鉴》所言:"三思与韦后日夜谮晖等,云'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
《大唐新语·刚正》录其被贬细节:"恕己至州,有豪强夺民田,恕己尽法绳之。"这般刚直作风,或许正是武三思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原因。当驿马携着贬谪诏书驰向同州时,《全唐文》中保留的制书冰冷刺骨:"恕己妄干军政,潜图不轨,可窦州司马员外置。"这莫须有的罪名背后,是《新唐书》揭示的真相:"三思讽郑愔告晖等与王同皎通谋,乃贬晖崖州司马,恕己窦州司马。"
在奔赴岭南的漫漫驿路上,袁恕己回望长安,或许会想起《朝野佥载》中记载的昔日景象:"五王诛二张时,恕己亲执昌宗衣裾而叱之。"而今英雄末路,恰如《资治通鉴》所述:"三思又阴令人疏皇后秽行,榜于天津桥,请加废黜。中宗大怒,命御史大夫李承嘉穷核其事。"这场政治清洗中,等待他的将是更残酷的命运——不久后,这位神龙功臣竟被"周利贞矫制杀之"(《旧唐书·中宗纪》),成为权力绞肉机中的又一牺牲。
神龙二年(706年)的盛夏,岭南的溽暑蒸得人透不过气来。当袁恕己的囚车碾过环州官道时,道旁枯黄的芭蕉叶正卷着边在热风中簌簌作响。这位曾参与神龙政变、拥立中宗复位的功臣,此刻"再贬环州司马"的敕令墨迹未干,《资治通鉴》便已冷峻记载:"(周)利贞至环州,杀恕己"——短短九字背后,藏着一场蓄谋已久的虐杀。
据《旧唐书·袁恕己传》载,周利贞"素与恕己有隙",此人正是五王政变时被袁恕己外贬的桓彦范表兄。当他持节抵达环州时,竟将朝廷"流放"的判决偷换为私刑。《朝野佥载》卷五揭露了骇人细节:"利贞令左右曳之竹槎上,肉尽至骨,然后杖杀。"那些曾经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深夜,随袁恕己持戟闯入玄武门的羽林军士们绝不会想到,他们的统帅十八个月后竟会殒命于岭南的竹刺丛中。
《大唐新语》卷十二记载了更残忍的处决方式:"恕己素服黄金,利贞逼饮野葛汁。"当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臣"尽数升而不死"时,周利贞竟"以捶击杀之"。野葛汁的剧毒与黄金丹药在血脉里交锋,恰似他生命中最后两年在政治漩涡里的挣扎——景龙元年(707年)的《诛韦氏制》中,李旦追赠他为"银青光禄大夫"的诰命,终究成了迟到的墓志铭。
环州衙署的芭蕉在暴雨中重新舒展时,袁恕己的尸骨正被草草掩埋在州城西郊的乱岗。《册府元龟》卷三二七记下了这场杀戮的政治注脚:"时人冤之,莫不切齿。"而更讽刺的是,实施虐杀的周利贞,最终在开元初年被玄宗"赐死桂林",历史用同样的岭南水土,为这段恩怨画上了血色句点。
神龙元年(705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政变中,袁恕己持剑立于玄武门下,与张柬之等五人共襄大举,终使中宗复辟。然时移世易,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当李隆基率羽林军踏破韦后乱政之时,这位曾位列五王的功臣早已血染邙山。《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载:"及韦后败,睿宗即位,追复官爵。"这短短十二字背后,藏着一段沉冤得雪的悲壮故事。
据《旧唐书·袁恕己传》记载,中宗朝时武三思勾结韦后,"诬恕己与驸马都尉王同皎谋逆",遂遭长流环州。这位曾"以功擢拜凤阁侍郎"的能臣,最终在周利贞逼饮野葛汁的酷刑下,"爪甲尽,掊地取土而食"(《新唐书·袁恕己传》)。其惨烈之状,令后世读史者无不扼腕。
唐隆政变后的第七日,新即位的睿宗李旦在太极殿颁布《赠袁恕己太子太傅制》。诏书云:"故袁恕己等,并德惟神降,材与运生……宜追贲于九原,俾增荣于万古。"(《全唐文·睿宗皇帝》)这道诏令不仅恢复其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令的旧职,更追赠太子太傅之荣衔。《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二收录的制书中特别强调:"可赠太子太傅,仍赐实封二百户,还其子孙官爵。"这种身后哀荣的规格,在唐代政治清算中实属罕见。
细考《册府元龟·褒贤》所载,此次追赠实为系列平反行动的重要环节。与袁恕己同时获赠的还有敬晖、桓彦范等神龙功臣,睿宗特意命"州县致祭,缘葬事所需,并令官给"。这种集体性昭雪,正如吕温在《代李侍郎谢追赠表》中所言:"雪幽壤之沉冤,彰圣朝之直道。"
史家孙甫在《唐史论断》中评点此事时指出:"睿宗追赠五王,非徒报功,实欲正视听而明典刑也。"当710年秋日的阳光洒在洛阳城南新立的神道碑上,那"太子太傅袁公恕己"九个鎏金大字,不仅镌刻着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成为盛唐前夕政治风云的见证——正如《贞观政要》所谓"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者,恰是历史正义迟来的回响。
648年-740年
卢鸿一,字颢然,唐朝著名隐士、文学家、书画家。其博学多才,工篆籀,擅山水树石,为当时所重。他拒绝出仕,隐居嵩山,聚徒讲学,广授弟子,对传播文化有一定贡献。著有《卢鸿草堂十志图》等作品,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648年-705年
苏味道,唐代政治家、文学家。他九岁能文,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初授咸阳尉。其在仕途上几经沉浮,武则天时官至宰相。苏味道以文辞著称,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对唐代律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其诗多应制之作,风格绮丽。
647年-714年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今河北临城)人,唐朝官员、诗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写文章。举进士后,补为万年尉。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等职。其为官正直,不畏权贵,在任上多有善政。在文学方面,李乂与兄李尚一、李尚贞俱以文章见称,时人号为“李氏三龙”。他的诗作风格清新,在当时颇负盛名,著有《李乂集》。
647年-735年
司马承祯,字子微,唐代著名道士、文学家,道教上清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精通老庄之学,擅长诗文,深受唐玄宗赏识,多次被召入宫讲道。
649年-718年
许天正,字允心,号云峰,唐初泉漳一带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总章二年(669 年),随陈元光入闽平乱,参与创建漳州,为开发漳州立下汗马功劳,对漳州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后世尊称为“开漳功臣”。
649年-690年
王勔为唐朝大臣,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哥哥。自幼聪慧,才思敏捷,擅长文章写作。他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曾任泾州司兵、雍州司户参军等职。后因受其弟王勃犯罪事件牵连,仕途受到一定影响。武则天时期,坐罪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