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厉玄,唐代诗人。他的诗作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力,《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其诗题材多涉及赠别、写景等,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较为凝练,展现出唐代诗歌的艺术风貌。
暮色苍茫的长安城坊间,流传着一位诗人的雪泥鸿爪。厉玄,这位与贾岛、姚合酬唱往来的晚唐诗人,其生平恰似他笔下"边草早凋春"的边塞景象,在史册中只留下模糊的剪影。据《全唐诗》卷五百一十六小传载:"厉玄,姚合同时人。"这短短七字,将其生命坐标锚定在唐宪宗至宣宗年间(806-859),而《唐诗纪事》卷五十一更以"与贾岛善"的记载,让这位诗人的身影在元和长庆诗坛的星图中若隐若现。
在唐代科举史料《登科记考》的残卷里,徐松于卷二十二引《永乐大典》所存《闽中记》:"厉玄,大和二年及第。"这条珍贵记载如吉光片羽,为我们拼凑出诗人生命的重要节点。当杜牧、刘蕡等名士同榜题名时,这位来自江东的寒士终于雁塔留名。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诗集时,特别标注"大和进士",让这个春风得意的瞬间在时光中永恒定格。
诗人生命的起点却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中。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坦言:"厉玄,不详里居。"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考据时亦叹:"玄之生年,诸籍俱阙。"我们只能从其交游网络管窥蠡测:当姚合在元和十一年(816)写下《送厉玄先辈赴汝州》时,诗中"初第成名"的贺语,暗示着这位新科进士正当壮年;而贾岛《再投李益常侍》中"行行访厉玄"的吟咏,更将他的活动时期锁定在宝历至大中年间。
这位与雍陶、无可上人诗歌唱和的诗人,最终在典籍中化作几行墨迹。《新唐书·艺文志》载:"厉玄诗一卷,宋时已佚。"而今存世的十二首诗作,如同十二枚时间的琥珀,封存着那个"雪岭无人又到来"的孤清灵魂。清人编《全唐诗》时,只能在诗人小传中谨慎地写下:"生卒年不详。"这无奈的空白,恰似诗人自己描绘的意境:"空山霜叶无行迹,半岭天风有啸声。"(厉玄《寄婺州温郎中》)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朱雀大街上新科进士的彩旗尚未撤去。四十七岁的厉玄策马行过国子监外的石经,青袍下摆沾着驿道风尘,腰间鱼袋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是大中元年(847年)的春天,《唐才子传》卷七记载的"厉玄,大中时及第"的重要时刻终于到来。
曲江宴上,新科进士们簪花饮酒时,项斯手持青玉盏走来,其《送厉玄侍御》诗云:"坐愁今夜醒,其奈秋怀何。有客晨相逢,橘林间石坡。"诗中"橘林"实指二人初识的江南道台州,《唐诗纪事》卷六十详载二人"同游天台,题诗石壁"的往事。此刻项斯眼中映着曲江波光,袖中藏着新誊的诗笺,那"晨相逢"三字道尽十年知交情谊。
放榜次日,厉玄独往慈恩寺题名。唐人《玉泉子》记载当时风尚:"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当他以银钩小楷在塔砖写下"大中元年厉玄"时,寺僧捧出项斯前日留下的诗卷,其中"秋怀"之叹竟暗合厉玄当年在《冬日寄友人》中"空山霜叶满,独坐一灯深"的孤诣。这种诗心相契,恰如《唐音癸签》评其诗风:"厉玄体清韵远,项斯格峻思深"。
吏部铨选前夕,厉玄在升道坊宅中整理诗稿。案头摊开着项斯手书的《忆朝阳峰前居》,其中"石窗秋霁见千峰"之句,令他想起会昌三年(843年)同登华山的旧事。据《全唐诗》小传,厉玄此时已"累辟使府",而项斯仍处"贫居野水"之境。然其《送厉玄侍御》末联"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遗",却昭示着超越仕隐的真挚情谊。
暮鼓声中,新授的侍御史鱼符在案上泛着幽光。厉玄取出项斯赠别的诗卷,在末尾添注"大中丁卯仲春受职日藏",这方寸笺纸竟承载着《唐才子传》所谓"玄与斯唱和甚富"的文学因缘。窗外,最后一缕春光正掠过当年同游天台时带回的云英石,石上苔痕犹带江南烟雨。
暮春的汝州官廨,新竹初绽,厉玄执笔立于窗前。这位以"清冷"诗风著称的晚唐诗人,正为同僚题写《题汝州从事厅》,笔下流淌出"战士风霜老,将军雨露新"的警句。《全唐诗》卷五百十六收录此作时,特别标注"厉玄官至侍御史",印证了其以监察御史外放幕僚的特殊经历。
会昌年间的边塞烽火,催生了厉玄《从军行》的创作。诗中"雪暗非时宿,沙深独去愁"的苍凉笔触,与《文苑英华》卷一九九所载"厉玄,武宗朝历监察御史"的记载相呼应。时人评其诗"有鲍谢遗韵",正是对其继承南朝清峻诗风的认可。
在寄赠婺州刺史温璋的《寄婺州温郎中》中,"夜吟邻叟闻"的细节,暗合《唐才子传》所称"玄诗多写林泉之趣"。而《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渔舟县前泊"的洞庭意象,恰与《元和郡县图志》岳州"湘阴县南临洞庭"的地理记载吻合,可见诗人对友宦途的深切了解。
大中初年,厉玄与宰相李回的交游成就了《和厉玄侍御题户部李相公庐山西林草堂》。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一载:"李回贬抚州,玄有诗寄怀。"诗中"草堂松桂晚"之句,既是对李回西林草堂实景的描摹,亦暗含《旧唐书·李回传》"筑室庐阜"的史实。
检《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著录"《厉玄诗》一卷",今虽散佚,然《全唐诗》存世十七首,犹可见其"清泠如贯休,峻拔似贾岛"(《唐音癸签》卷八评语)的诗格。这些诗作如时光琥珀,封存着一位唐代御史诗人对宦海沉浮的体悟,以及对山水林泉的永恒眷恋。
残烛将尽时,这位曾以"月华临静夜,夜静灭氛埃"(《寄婺州温郎中》)清句动长安的诗人,终究未能等到会昌年间的曙光。《唐诗纪事》卷五十九仅以"厉玄,登太和二年进士第"寥寥数语勾勒其仕途起点,而《全唐诗》卷五百一十六收录其诗时,编者亦不得不注"事迹不详"四字。
考《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六年条目,有"试宏词举人,命右丞厉玄考核"的记载,此时他尚在台省要职。然至《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厉玄诗》一卷时,已明确标注"字太希,池州刺史",池州任上所作《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故山登第去,不似旧归难"之句,竟成其宦海沉浮的谶语。
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透露出关键线索:"玄与姚合、贾岛游,合有《寄厉玄侍御》诗"。姚合卒于大中元年(847年),其诗称玄为侍御,可知此时厉玄尚在世且已卸任池州。而贾岛《雨夜同厉玄怀皇甫荀》中"桐竹绕庭匝,雨馀风更清"的唱和,更将三人交游定格在开成、会昌之际。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载《厉玄集》"诗体尤古",这种古调或许正是其仕途偃蹇的注脚。当李德裕在会昌年间(841-846)掀起政治风暴时,与姚、贾过从甚密的诗人多受牵连。厉玄最终消失在历史帷幕后的时间,当在会昌末至大中初这段空白里——正如其《从军行》所叹"边草早不春,剑花增野尘",一代诗人的生命轨迹,终究湮没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漫天尘埃中。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