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周利用,唐代人,生平事迹留存较少。在唐代的政治文化环境下,其应参与了当时的一些社会活动,但具体细节因史料有限难以详尽知晓。
残烛映照着泛黄的《元和姓纂》,"周利用"三字赫然在列。这位活跃于武周至玄宗朝的政治人物,虽生年湮没于历史尘埃,却在唐廷政争中留下清晰印记。据《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圣历二年(699年)九月,时任右肃政台御史的周利用奉敕"按察诸道",这是史册对其最早的明确记载。御史朱色官袍加身时,他应当已过而立之年,由此推知其出生约在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年)。
《新唐书·酷吏传》以冷峻笔墨勾勒其形象:"利用,天官侍郎周允元族子,性严酷。"这个出身京兆周氏的官吏,在武周朝特殊的政治生态中崭露头角。敦煌出土的《长寿元年(692年)氾德达轻车都尉告身》中,可见"朝议郎行文昌侍郎周利用"的署名,证明其早年已在尚书省任职。其书法刚劲的签批,恰似其日后行事风格。
神龙政变之际,周利用迎来仕途转折。《资治通鉴》卷二〇八载:"(神龙二年)三月,武三思遣周利用按敬晖等。"这位被武三思倚为心腹的酷吏,持诏书流放五王于岭南。杜佑《通典·职官七》特别记载其手段之烈:"利用追及彦范,缚于竹槎上曳之,肉尽至骨。"这般酷烈行径,连《朝野佥载》都感叹:"周利用之毒,甚于蝮蛇。"
开元初年,这位曾叱咤风云的官吏突然沉寂。《唐会要》卷七十九仅记其最终官职为"黔中观察使",而《册府元龟》卷六九九载其"坐赃贬黜",最终如落叶飘零。在出土的天宝七载(748年)《周利用墓志》中,后人以"刚毅忠勤"四字盖棺定论,恰似历史开的一个微妙玩笑——那些竹槎上淋漓的鲜血,终究被时光冲刷成了碑铭上庄重的丹书。
关于周利用在年间的具体事迹,史籍所载确如吉光片羽,散佚难寻。《新唐书·艺文志》仅以"周利用,开元中人"七字带过,而《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六收录其《对县令不修桥判》一文,恰似幽谷足音,为我们提供了窥探其人的唯一窗口。
这篇判词以骈俪行文,针对"河南县令不修桥致人马溺死"案,展现出周利用鲜明的法治思想。其判词云:"津梁不修,谁之过也?"直指官吏渎职之责,又引《周礼》"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为据,强调"桥梁以通险阻,置县令以恤黎元"。文中"马驰人步,长涉乎溱洧之间;岸阔水深,必资于杠彴之用"等句,不仅可见其文采斐然,更透露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体察。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开元十九年(731年)曾敕令"两京城内诸桥及当道要津",需由"本府充修",或可与周利用判词互为印证。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中特别指出,开元时期桥梁修葺乃"考课县令之重要标准",这或许正是周利用判词产生的制度背景。
宋人王应麟《玉海》卷二百一引《唐六典》时提及地方官"岁终勾会桥梁道渡",虽未直接记载周利用事迹,却为理解其判词提供了制度注脚。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五据《文苑英华》考证周利用当为开元七年(719年)前后登第,然具体科第名目已不可考。
台湾学者毛汉光在《唐代统治阶层社会变动》中统计开元时期判词作者时,将周利用列为"具法家精神之技术官僚",此评虽为今人推衍,然观其判词中"溺而勿援,则君子不为;愚而有知,则小人所畏"之语,确可见其融合儒法的思想特质。日本学者仁井田陞《唐令拾遗》复原开元水部式时,亦引周利用判词作为唐代桥梁管理制度的旁证。
这片残存的法制文本,犹如一面破碎的铜镜,虽不能完整映照周利用的生平全貌,却折射出盛唐时期基层官吏的行政实态。其字里行间跃动的,不仅是某个人的思想火花,更是一个时代制度文明的吉光片羽。
周利用之卒年,史籍所载寥寥,然其生平宦迹散见于唐史典籍,可窥其终焉之况。《旧唐书·中宗纪》载:"景龙元年(707年),侍御史周利用按察山南,劾奏官吏不法者数十人。"《新唐书·酷吏传》亦记:"利用为御史,务为威厉,所至震悚。"其晚年行事,可见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开元初(713年后),周利用已不见于朝列,当致仕或物故。"
唐人刘肃《大唐新语·持法》详述其执法事:"利用持斧山南,风雨如晦,官吏有犯,虽豪强不贷。"然未言其卒。宋人王溥《唐会要·御史台下》载:"周利用景云中(710-711年)犹在台司",此后再无升黜记录。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四考其进士及第在武后朝,按唐人平均寿数推之,其卒当在开元前期。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三收其《劾张昌宗疏》,文末编者按云:"利用卒葬无考,然疏文至神龙二年(706年)而绝。"明人焦竑《国朝献徵录·唐御史考》则谓:"唐开元间酷吏尽汰,利用当卒于此际。"今人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据《襄阳耆旧记》残卷,考其曾任襄州刺史,约在景云至开元初,此或为其最后职任。
唐人墓志铭中,洛阳出土《唐故陇西李府君墓志》有"夫人周氏,即故御史利用之女"之文,志石刻于开元十二年(724年),可证利用卒年必在此前。综诸史料,其卒当在开元初年(713-720年间),然具体年月,犹待新出文献佐证。唐人重碑志,而利用身后寂寥,或与其酷吏之名相关,此亦《新唐书》列其入酷吏传之故也。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