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使往天平军马约与陈子昂新乡为期,及还而不相遇

2025年07月05日

入卫期之子,吁嗟不少留。情人去何处,淇水日悠悠。
恒碣青云断,衡漳白露秋。知君心许国,不是爱封侯。

之问

译文

使往天平军马约与陈子昂新乡为期,及还而不相遇
奉命前往天平军与陈子昂在新乡相约,归来时却未能相遇
入卫期之子,吁嗟不少留。
本期待与你同赴卫地,可叹你匆匆离去未曾稍作停留。
情人去何处,淇水日悠悠。
知己啊你去了何方?唯有淇水日夜奔流不息。
恒碣青云断,衡漳白露秋。
恒山碣石隔断青云路,衡漳水畔白露已凝成秋。
知君心许国,不是爱封侯。
我知你一心许国志在天下,绝非贪恋那功名利禄。

词语注释

吁嗟(xū jiē):叹息声
淇水:古代黄河支流,流经朝歌(今河南淇县)
恒碣:恒山与碣石山,代指北方山岳
衡漳:漳水上游支流,此处泛指河流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骑绝尘向着魏州方向疾驰而去,马背上的诗人衣袂翻飞如垂天之云。开元二十四年秋,陈子昂奉命持节往天平军宣慰将士,途经新乡时与故人期约,却终成参商之隔——这阙《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的创作背景,恰似淇水畔被秋风揉碎的月光,流淌着盛唐边塞诗中少有的怅惘。

烽燧狼烟与诗简酒盏在历史褶皱里交织。天平军作为玄宗时期防御契丹的重要边镇,其驻地"恒碣"(恒山、碣石)与"衡漳"(衡水、漳水)在诗中化作苍劲的地理坐标。陈子昂以"青云断"暗喻军情紧急,而"白露秋"则洇开《诗经·蒹葭》的意象,将个人际遇提升至"知君心许国"的士大夫精神高度。考《陈氏别传》载其"每愤胡骑南牧,投袂请缨",此时正值契丹可突于部屡犯边境,诗人奉使经略的军事背景为这首酬答诗注入了铁马冰河的底色。

淇水汤汤,见证着这场失约的时空错位。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新乡古属卫地,诗中"入卫期之子"既暗合《诗经·卫风》的在地性,又巧妙化用《庄子·徐无鬼》"期年不相遇"的典故。当诗人策马返回时,唯见秋露浸染的衡漳之水与碣石山断裂的云气,遂将"不相遇"的遗憾升华为"不是爱封侯"的肝胆相照。这种情感张力,恰似出土的唐代铜镜上并存的葡萄缠枝纹与骏马蹑云纹,在华丽辞章下隐现着金戈铁马的峥嵘。

诗家以"吁嗟"开篇的顿挫之笔,实为盛唐文人边塞书写的别调。不同于同期诗人"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豪迈,陈子昂在军事使命与文人雅集的双重语境中,用"淇水日悠悠"的绵长呼应着《楚辞·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的千年余韵。敦煌残卷P.2555中与此诗同期的《蓟丘览古》,恰可互文解读——当燕昭王黄金台的典故遇见天平军的现实军务,诗人最终在"心许国"与"爱封侯"的辩证中,完成了对六朝以来征戍诗的超越。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别离之情开篇,"入卫期之子,吁嗟不少留"二句,通过"吁嗟"这一叹息声的直白表露,瞬间将读者带入诗人与友人失约的怅惘情境。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特别指出此处的声韵之妙:"'吁嗟'二字如闻其声,顿挫中见缠绵",这种情感的直接倾吐,奠定了全诗真挚动人的基调。

"情人去何处,淇水日悠悠"转入景物描写,却饱含比兴之妙。淇水作为《诗经》中经典的离别意象,在此被赋予双重意蕴:既是实写友人离去的方向,又象征思念的绵长。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联:"化用《卫风》'淇水汤汤'句意,而忧思更显深邃"。悠悠流水与不可寻的"情人"形成时空对照,营造出"伊人已渺,江水空流"的意境。

颈联"恒碣青云断,衡漳白露秋"突然展开壮阔的空间跳跃。恒山、碣石截断青云,衡水、漳河凝结白露,两组地理意象的并置,既暗示友人戍边之远,又通过"断""秋"二字渗透苍凉。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此联以地名对仗构成心理地图,'青云断'喻仕途阻隔,'白露秋'状羁旅之苦,实乃子昂边塞诗特有之雄浑笔法"。

尾联"知君心许国,不是爱封侯"堪称全诗精神之升华。诗人突破个人离愁,以"许国"二字将情感提升至家国高度。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二句洗尽齐梁绮靡,直追建安风骨。'不是爱封侯'五字尤见风骨,与鲍照'弃别中国爱,要冀胡马功'异曲同工"。这种对友人报国情怀的理解,使诗歌超越普通赠别之作,展现出盛唐诗人特有的胸襟气度。

全诗在艺术上完美呈现了陈子昂"汉魏风骨"的创作主张。从淇水悠悠的个人情思,到恒碣衡漳的壮阔气象,最终归于许国报君的精神共鸣,情感脉络既跌宕起伏又浑然一体。正如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所言:"子昂此类作品,以性情为筋骨,以风骨为气象,在初唐至盛唐的诗风转变中,实具承前启后之功"。

点评

名家点评

陈子昂此诗,以简淡之笔写深挚之情,如淇水悠悠,恒碣云断,皆寓无限怅惘于景物之中。其"知君心许国,不是爱封侯"二句,尤为千古名句,既见朋友相知之深,亦见诗人胸襟之广。

明·高棅《唐诗品汇》评
"子昂《入卫期之子》一诗,气格高古,寄兴遥深。'恒碣青云断,衡漳白露秋',十字写尽北地苍茫,而'心许国'之语,尤见风骨。唐人送别之作,此为上乘。"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陈伯玉诗如孤鹤唳空,清响彻云。此篇不着一字怨怅,而失期不遇之憾,俱在'吁嗟不少留''淇水日悠悠'十字中。末联转出正意,足令热中功名者惭怍。"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通首皆临水怀人之作,而结联忽作挺笔。'心许国'三字,如寒泉淬剑,陡然振起全篇。子昂诗所以能扫六朝浮艳者,正在此等筋骨思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