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蛮洞

2025年07月05日

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
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

之问

译文

过蛮洞
途经蛮族居住的山洞
越岭千重合
翻越重重叠叠的山岭
蛮溪十里斜
蛮荒的溪流蜿蜒十里
竹迷樵子径
竹林茂密,遮掩了樵夫的小路
萍匝钓人家
浮萍环绕着钓鱼人的家
林暗交枫叶
幽暗的林中枫叶交错
园香覆橘花
园中橘花的香气弥漫
谁怜在荒外
有谁怜惜这荒远之地的景色
孤赏足云霞
唯有我独自欣赏这云霞美景

词语注释

蛮洞:蛮族居住的山洞。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匝(zā):环绕,围绕。
荒外:荒远的地方。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岭南的层峦在烟岚中若隐若现,诗人涉过蜿蜒十里的蛮溪,但见修竹掩径,浮萍环舟,恍入武陵桃源。此诗当作于元和十四年(819年)春,柳宗元谪居柳州期间。是年唐王朝平定西原蛮叛乱不久,诗人以刺史身份巡视羁縻州洞,途经壮瑶先民聚居的溪峒时所作。

史载岭南"瘴疠之地,猿狖所居",然诗中"林暗枫叶""园香橘花"之句,却透出异于《柳州峒氓》的恬淡。考《新唐书·地理志》,柳州都督府辖龙城、象县等五县,境内有壮、瑶等"生蛮"部落。诗人以"竹迷""萍匝"的细腻笔触,将《岭外代答》中记载的"蛮人依山林而居,植竹为垣"的洞寨风光,化作超越时代的审美意象。

尾联"孤赏足云霞"五字,暗合《通典·南蛮传》"獠民巢居崖处,睥睨云霞"的记载。昔年杜甫《南征》有"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之叹,柳子厚却在这五溪蛮地,与盘瓠子孙共享天地大美。岭南瘴雾中的橘花枫影,终成贬谪文人超越华夷之辨的精神原乡。

赏析

这首描绘岭南风光的五律,以精巧的构图与凝练的笔触构建出荒远之地的奇异美感。首联"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如航拍镜头般展开全景,叠用"千重"与"十里"的数量词,在空间纵深感中暗藏行旅艰辛。清代诗评家黄生《唐诗摘钞》特别称道"斜"字之妙:"溪水蜿蜒之态尽出,更添蛮荒地域的陌生化美感"。

颔联转向微观特写,"竹迷"与"萍匝"形成工巧的对仗。竹径迷离处樵夫隐现,浮萍环绕间钓者栖居,两种意象并置构成山水田园的经典图式。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联暗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笔意,在蛮荒中营造出隐逸趣味的文化空间"。

颈联"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运用通感手法,视觉的"暗"与嗅觉的"香"相互渗透。枫叶重叠造成的幽暗与橘花绽放的明媚形成张力,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暗香浮动的意境,将南方异域风物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审美体验"。

尾联突然转入抒情,"谁怜"的设问将前六句的景物描写推向情感高潮。"孤赏足云霞"五字尤见功力,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道:"'足'字既指云霞充盈视野的满足感,又暗含孤独行旅中的自我宽慰,这种复杂心绪正是盛唐文人开拓精神的外化"。

全诗在空间转换上呈现"远眺-近观-细察-感怀"的递进结构,色彩由青翠竹萍渐变为红枫白橘,最终融于漫天云霞。正如日本学者入谷仙介《王维研究》所言:"诗人将地理上的边缘景观转化为心灵的诗意栖居地,在荒外之境完成对主流审美体系的超越"。

点评

此诗以五律之体,写蛮荒之景,而得清远之致,诚所谓"以丽句写荒寒"者。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曾评此诗体例:"五言律贵工于发端,承接得势,中联以虚实相生为妙。此作'越岭'起得雄浑,'竹迷'联暗藏画理,的是老手笔法。"

首联"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钱仲联先生《梦苕庵诗话》有云:"叠用'千重''十里'之数词,不嫌板滞,反见层峦叠翠之态,溪水蜿蜒之姿,此等空间经营,直追王摩诘《终南山》笔意。"对句以"斜"字点睛,将静态山水写出流动之势,颇得谢灵运"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之妙。

颔联"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迷''匝'二字最耐咀嚼。竹本静物,着一'迷'字而见幽深;萍本微物,用'匝'字而显圆融。不写人而人在境中,较之王孟田园诗,别具一种野趣。"此联暗用陶渊明"道狭草木长"意境,而更添朦胧之美。

颈联"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冒广生《小三吾亭诗话》谓其:"'交''覆'二字极见锤炼。枫叶重叠故曰'交',橘花低垂故曰'覆',非久居蛮荒者不能道此。光影与芬芳交织,视官通感之妙,已开温飞卿'鸡声茅店月'先声。"

尾联"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陈衍《石遗室诗话》有精辟见解:"结句故作旷达语,实含孤愤。'足云霞'三字将蛮荒异景升华至精神境界,与柳宗元'欸乃一声山水绿'异曲同工,皆迁客骚人化郁结为超脱之笔。"朱自清《古典诗歌札记》亦云:"此等结法最见胸次,孤赏而不自怜,荒外反成净土,较之单纯写景又进一境。"

全诗八句四十字,而包蕴蛮洞山水之奇、人情之朴、孤怀之远。程千帆《古诗考索》总评云:"在盛唐山水诗中别开生面,以工致之笔写荒蛮之境,以孤寂之心体造化之妙,置之王孟集中,亦不失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