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浣纱篇赠陆上人

2025年07月05日

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国微不自宠,献作吴宫娃。
山薮半潜匿,苎萝更蒙遮。一行霸句践,再笑倾夫差。
艳色夺人目,斅嚬亦相夸。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
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始觉冶容妄,方悟群心邪。
钦子秉幽意,世人共称嗟。愿言托君怀,倘类蓬生麻。
家住雷门曲,高阁凌飞霞。淋漓翠羽帐,旖旎采云车。
春风艳楚舞,秋月缠胡笳。自昔专娇爱,袭玩唯矜奢。
达本知空寂,弃彼犹泥沙。永割偏执性,自长薰修芽。
携妾不障道,来止妾西家。

之问

译文

越女颜如花
越国少女容颜如花
越王闻浣纱
越王听闻她浣纱的美名
国微不自宠
国家弱小不敢自珍
献作吴宫娃
将她献给吴宫作妃嫔
山薮半潜匿
她曾隐居在山林深处
苎萝更蒙遮
苎萝山雾霭将她掩藏
一行霸句践
一个举动助句践称霸
再笑倾夫差
再次微笑便倾覆夫差
艳色夺人目
美艳姿容令人眩目
斅嚬亦相夸
连皱眉都被人效仿
一朝还旧都
有朝一日回到故乡
靓妆寻若耶
盛装重游若耶溪旁
鸟惊入松网
飞鸟惊入松枝罗网
鱼畏沉荷花
游鱼怕沉荷花影中
始觉冶容妄
才知美貌终是虚妄
方悟群心邪
方明白人心多邪念
钦子秉幽意
钦佩你怀高洁志向
世人共称嗟
引得世人齐声赞叹
愿言托君怀
愿将心事托付与你
倘类蓬生麻
如同蓬草依附麻秆
家住雷门曲
家住在雷门转弯处
高阁凌飞霞
楼阁高耸直入云霞
淋漓翠羽帐
翠羽帐幔流光溢彩
旖旎采云车
云车华美摇曳生姿
春风艳楚舞
春风里观楚舞惊艳
秋月缠胡笳
秋月下听胡笳缠绵
自昔专娇爱
从前独享宠爱
袭玩唯矜奢
把玩之物尽是奢靡
达本知空寂
如今彻悟万物皆空
弃彼犹泥沙
抛弃浮华如弃泥沙
永割偏执性
永远断除偏执心性
自长薰修芽
自我培育修行萌芽
携妾不障道
带着我不妨碍修行
来止妾西家
请来我西边的家

词语注释

浣纱(huàn shā):洗涤纱线,代指西施
山薮(sǒu):山林湖泽
苎萝(zhù luó):西施出生地苎萝山
斅嚬(xiào pín):效仿皱眉(西施病心颦眉典故)
若耶(ruò yē):若耶溪,西施浣纱处
旖旎(yǐ nǐ):柔美婀娜的样子
胡笳(hú jiā):古代北方吹奏乐器
袭玩(xí wán):日常把玩的珍品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暮春的若耶溪畔,苎萝山影倒映碧波。宋之问任越州长史时,于镜湖之滨偶遇陆上人,这位持戒精严的僧人与溪边浣纱女的身影在烟岚中重叠,遂触发了这首融合历史玄思与禅理的诗篇。

一、越地风物的历史回响

诗中"越女颜如花"的意象,实暗合《吴越春秋》所载:"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作者以浣纱为引,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献美雪耻的典故(《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乃使文种献吴太宰嚭以美女宝器"之载)与眼前景致交织。那"一行霸句践,再笑倾夫差"的咏叹,正是绍兴境内历代相传的越文化记忆。

二、佛理与世俗的辩证

陆上人所居雷门附近(《会稽志》载:"雷门,汉更名五云门"),曾是吴越繁华之地。诗人以"翠羽帐""采云车"极写尘世奢靡,又用"达本知空寂"呼应《维摩诘经》"色即是空"的教义。这种强烈对比,暗合唐代佛教"真俗二谛"的哲学思辨,与皎然《诗式》"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的美学追求不谋而合。

三、个人际遇的投射

考《旧唐书》本传,宋之问此时正经历第二次贬谪。诗中"始觉冶容妄"的顿悟,实为作者对自身陷于政治漩涡的反思。末句"来止妾西家"化用《诗经·郑风》"将仲子兮,无逾我墙"的典故,以男女喻僧俗,既是对陆上人修行境界的礼赞,亦暗含自我救赎的渴望。

溪水依旧浣纱声,千年往事在"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的禅意中归于空明。这首在越文化土壤中生长的诗篇,终以佛理超越了历史兴叹。

赏析

这首诗以越女浣纱的典故为切入点,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从世俗美色到精神超脱的哲思升华。全诗可分为三个情感脉络:

一、艳色与权势的虚幻镜像
"艳色夺人目,斅嚬亦相夸"二句,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指出:"此乃对世俗模仿性审美的绝妙反讽"。越女从苎萝山到吴宫再归故里的经历,构成一个完整的"色相轮回"——"冶容妄"与"群心邪"的对应,暗合佛教"色即是空"的教义。诗中"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的意象,被袁行霈解为"自然生灵对人为美色的本能警惕"(《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二、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
"淋漓翠羽帐,旖旎采云车"的奢华,与"达本知空寂,弃彼犹泥沙"的觉悟形成强烈反差。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段"以楚舞胡笳象征尘世欢娱,用秋月春风暗喻时序更迭,最终指向永恒的空寂"。诗中"袭玩唯矜奢"到"永割偏执性"的转变,恰如葛兆光所言:"展现了中国文人典型的精神轨迹——从物质沉迷到心灵解脱"(《唐诗选注》)。

三、宗教超越与世俗羁縻的和解
末段"携妾不障道"的表述颇具深意。孙昌武在《佛教与中国文学》中分析:"'西家'既指世俗居所,又暗喻西方净土,将僧俗关系升华为人间修行的寓言"。而"蓬生麻"的比喻,叶嘉莹指出源自《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暗示凡俗与超脱的共生关系"(《迦陵论诗丛稿》)。

全诗在艺术手法上呈现出"三叠式结构"(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前六句叙事,中八句说理,后十句抒情。这种递进式结构使诗歌从具体历史典故,逐步升华为普世的人生哲理,最终抵达宗教性的精神境界。正如莫砺锋所言:"该诗成功实现了从香草美人到佛理禅机的诗意跨越"(《唐诗与宋词》)。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
"《浣纱篇》以越女浣纱起兴,而通篇暗藏机锋。'艳色夺人目,斅嚬亦相夸'十字,写尽以色事人者之悲哀,与'还旧都'后'冶容妄''群心邪'之悟形成绝妙对照。末段忽转空寂之思,如焦尾琴音,馀响彻于青冥。"

钱钟书《谈艺录》
"此诗结构颇类唐人叙事短歌,然'达本知空寂'以下忽参佛理,似谢灵运《山居赋》手段。'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二句,化用《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典故,而更添绮丽锋芒。"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诗人写越女之艳色,实为写世间执念。'一行霸句践,再笑倾夫差'用史笔点染,'春风艳楚舞,秋月缠胡笳'以意象堆叠,终归于'弃彼犹泥沙'的禅悟。这种由色相到空相的转进,深得南朝佛教文学三昧。"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淋漓翠羽帐,旖旎采云车'极尽铺陈之能事,恰为后文'永割偏执性'作反衬。全诗如织锦,先以五色丝线密密绣出越女情态,末了却抽丝剥茧,现出素朴本相,此正合'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至高诗境。"

施蛰存《唐诗百话》外编
"此篇虽非严格律体,然'献作吴宫娃'之'娃'与'倾夫差'之'差','自宠'与'旧都',处处暗押险韵。最妙在'蓬生麻'之喻,既承《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典实,又暗转佛家'随缘而化'之意,可谓一石三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