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内题赋得巫山雨(一作沈佺期诗。题云巫山高)

2025年07月05日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裴回作行雨,婉恋逐荆王。
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之问

译文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
神女朝着高唐飘然而去,巫山脚下夕阳西沉。
裴回作行雨,婉恋逐荆王。
她徘徊间化作绵绵细雨,柔情依依追随着楚王。
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
闪电如电影般在江前闪过,雷声在峡谷外久久回荡。
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雨过天晴云彩无处寻觅,楼台馆阁在晨光中显得苍茫。

词语注释

裴回(péi huí):徘徊,来回走动。
婉恋(wǎn liàn):温柔依恋。
霁云(jì yún):雨后天晴时的云彩。

创作背景

云梦泽畔的烟岚渐起,盛唐的诗笔正蘸着巴山夜雨的清光。这首《赋得巫山雨》的诞生,恰似神女峰头偶然飘落的一片云霓,将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的古老传说,化作了律诗中的惊雷闪电。

千年传说的诗性复活
宋玉《高唐赋》中"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意象,在初唐宫廷诗人的笔下完成了格律化的蜕变。沈佺期作为律诗定型的关键人物,其"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的工对,既延续了齐梁宫体诗的绮丽,又以"霁云无处所"的苍茫意境,暗合了诗人贬谪驩州时的心境。考《全唐诗》卷九十六,此诗或作沈佺期《巫山高》,正是初唐诗人竞相拟作乐府旧题的明证。

三峡光影的律诗实验
"裴回作行雨"的婉转笔致,实则是初唐诗坛对六朝对偶艺术的精研。杜审言、宋之问等诗人的同题创作,构成了一场以巫山云雨为题的诗歌竞技。而"台馆晓苍苍"的结句,隐约可见盛唐气象的雏形——那些被晨雾笼罩的亭台楼阁,恰似格律诗在定型前夕的朦胧之美。

历史烟雨中的双重投影
《唐诗纪事》载此诗创作于沈佺期流放途中的说法,为"雷声峡外长"的意象平添了谪宦之悲。当巫山云雾与诗人命运在七十字中交织,宋玉笔下的云雨传说,终在唐代格律的陶铸中,获得了穿越时空的永恒生命。

赏析

这首诗以巫山云雨为意象,构建了一幅瑰丽而朦胧的山水画卷。开篇"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两句,将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神女的缥缈与夕阳的壮美相互映衬,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意境。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诗人以神女为引,将巫山的奇幻与现实的壮美交织,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

"裴回作行雨,婉恋逐荆王"进一步深化了神女与楚王的传说,用"裴回"、"婉恋"等词,赋予云雨以人的情感,使自然现象充满了生命的律动。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二句将云雨拟人化,既描绘了巫山雨的变化多端,又暗含了神女对荆王的绵绵情思,可谓一语双关。"

颈联"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则转向对巫山雨势的正面描写,闪电如电影般在江前闪现,雷声在峡谷中久久回荡。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巫山雨的磅礴气势。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其声光交织之妙,令人如临其境。"

尾联"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笔锋一转,雨过天晴,云雾消散,唯有晨光中的台馆显得苍茫寥廓。这一转折不仅展现了巫山雨后的清新景象,更寄托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感慨。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解读道:"结句以景结情,台馆苍苍中自含无限怅惘,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全诗通过神女传说与自然景观的交融,将巫山雨的神奇变幻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善用拟人、夸张等修辞,使笔下的巫山雨既有神话色彩,又具现实质感。在意境营造上,从神话传说到自然景观,再到人生感悟,层层递进,余韵悠长。正如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此诗将神话、自然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了无限的艺术空间,堪称唐代山水诗的佳作。"

点评

此诗以巫山云雨为意象,笔致空灵缥缈,将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熔铸为朦胧诗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曰:"'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二句,状雨景如在目前,音响效果尤绝,盖得屈宋《高唐》《神女》之遗韵而自出机杼。"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其结句:"'霁云无处所'五字收尽变幻,台馆苍苍中自有余情,此等结法最宜师法。"

诗中"裴回作行雨,婉恋逐荆王"化用宋玉《高唐赋》典故而不露痕迹,清代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称其"用事如盐着水,但存神女缥缈之致"。末联以霁云消散、台馆苍茫作结,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真得楚骚遗响,非徒摹写雨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