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桂州黄潭舜祠

2025年07月05日

虞世巡百越,相传葬九疑。精灵游此地,祠树日光辉。
禋祭忽群望,丹青图二妃。神来兽率舞,仙去凤还飞。
日暝山气落,江空潭霭微。帝乡三万里,乘彼白云归。

之问

译文

虞世巡百越,相传葬九疑。
虞舜曾巡游百越之地,相传他最终葬在九疑山。
精灵游此地,祠树日光辉。
他的英灵常在此地游历,祠庙的树木日日沐浴光辉。
禋祭忽群望,丹青图二妃。
人们忽然聚集在此虔诚祭祀,壁画上描绘着娥皇女英的容颜。
神来兽率舞,仙去凤还飞。
神灵降临,百兽随之起舞;仙人离去,凤凰依旧翱翔。
日暝山气落,江空潭霭微。
暮色中山间雾气渐沉,江面空阔潭上烟霭微微。
帝乡三万里,乘彼白云归。
故土迢迢三万里,乘着那白云归去。

词语注释

禋祭(yīn jì):古代祭祀天神的一种礼仪,泛指虔诚的祭祀。
丹青: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
霭(ǎi):云雾轻绕的样子。
帝乡:指舜的故乡或传说中的仙境。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桂州黄潭畔的舜祠静立于九嶷山余脉之中,斑驳的碑石与苍郁的古树,仿佛低语着四千年前的传说。唐开元年间,诗人途经岭南,见祠庙虽经岁月剥蚀,却仍见香火缭绕,遂以青简为舟,载此间灵韵溯流而上。

昔《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而湘水之滨的二妃泪竹成斑,更添凄艳。诗人伫立祠前,但见晚霞浸染丹青壁画,娥皇女英衣袂翩跹似欲破壁而出。远处忽有瑶民祭祀的铜鼓声穿透山岚,与《尚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记载叠合成空谷回响。

暮色渐浓时,潭面升起纱雾,恍若舜帝乘云车的身影。那"三万里"的时空尺度,在岭南潮湿的空气中坍缩成触手可及的信仰——楚地巫风与中原礼乐在此交融,使冰冷的石碑生长出温暖的精灵。诗人以唐律重构古祠记忆,让斑驳的祭祀场景在平仄中重获新生,恰似祠前那株老桂,岁岁以花香续写未完成的史诗。

赏析

这座隐匿在桂州黄潭的舜祠,被诗人以灵动的笔触勾勒出超越时空的圣域气象。开篇"虞世巡百越"四句,将历史传说与眼前祠庙交织,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特别指出"精灵游此地"的虚实相生手法:"'日光辉'三字使肃穆的祠树顿生神性,仿佛舜帝精魂化作了岭南的阳光"。

中段祭祀场景的描写极具戏剧张力。"禋祭忽群望"的"忽"字,正如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所析:"写民众自发祭祀的突然性与普遍性,丹青绘就的二妃画像,与'率舞的瑞兽'、'还飞的凤凰'构成三重神圣意象叠加"。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处的神来之笔在于"仙去凤还飞":"'还'字暗示神灵虽逝却往复不息,比直接写降临更显空灵"。

暮色中的山水描写最见功力。"日暝山气落,江空潭霭微"被叶嘉莹誉为"宋诗中少有的通神之笔"(《灵谿词说》),她分析道:"'落'字将山气写得分量可感,'微'字使潭霭似有若无,这种精确的模糊感,正是对帝舜灵气的最佳隐喻"。末句"帝乡三万里"的遥远与"乘云而归"的轻盈,形成奇妙的张力,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称之为"用空间距离的极致来反衬精神抵达的瞬间"。

整首诗如一幅流动的青绿山水,将历史记忆、祭祀场景与自然意象熔铸为"神性的风景"。莫砺锋在《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总结道:"诗人通过祠庙这个中介空间,完成了从人间祭祀到仙踪缥缈的审美升华,最终在白云归去的意象里,实现了对圣王精神最诗意的招魂。"

点评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起笔即用舜葬九疑典,而'精灵游此地'五字,将远古传说与眼前祠庙勾连,虚实相生。'日光辉'三字尤妙,既状古树葱郁之实景,复寓帝德流芳之深意。下联忽转禋祭场面,以'神来''仙去'作跌宕之势,末四句空灵缥缈,白云帝乡之思,真得《离骚》遗韵。"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论:

"宋之问此作,熔神话、祭祀、山水于一炉。'日暝山气落,江空潭霭微'十字,写尽桂州暮色,烟水迷离中自含肃穆之气。较之'近乡情更怯'之直抒,更见含蓄深婉,此其贬谪途中神思超越处。"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笺:

"通篇以'舜祠'为眼,而运笔如游龙。'丹青图二妃'句暗用湘妃竹泪典,不著一字而哀艳自见。结句化用《庄子》'乘彼白云,至于帝乡',然以三万里之遥作收,顿生苍茫无极之致,此盛唐气象之先声也。"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此诗空间处理极富层次:由九疑葬地到黄潭祠树,由群望禋祭到凤飞云归,视阈自历史纵深推至天地苍穹。'兽率舞''凤还飞'之对仗,暗合《尚书》'百兽率舞'与《列仙传》弄玉乘凤典故,使人文祭祀与自然灵异浑然一体,见出初唐七古向盛唐气象过渡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