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钟

2025年07月05日

既接南邻磬,还随北里笙。平陵通曙响,长乐警宵声。
秋至含霜动,春归应律鸣。岂惟恒待扣,金簴有馀清。

之问

译文

既接南邻磬
钟声与南边邻居的磬音相接
还随北里笙
又和北巷的笙乐相和
平陵通曙响
平陵传来黎明的钟响
长乐警宵声
长乐宫的钟声警醒着夜晚
秋至含霜动
秋天到来,钟声如霜般清冷震动
春归应律鸣
春天归来,钟声应和着节律鸣响
岂惟恒待扣
哪里只是等待敲击
金簴有馀清
钟架上也余留着清音

词语注释

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簴(jù):悬挂钟、磬的木架。

创作背景

诗词咏钟创作背景考略

暮色苍茫中的长安城阙,檐角铜铃在风中轻颤,彼时宫廷乐师正调校着编钟的音律。此诗诞生于初唐礼乐复兴之际,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贞观六年(632年)太宗诏令重制雅乐,将前朝遗留的"亡国之音"尽数革除。诗人目睹太常寺新铸的青铜编钟,在晨昏定省时分与南北坊间的民间乐声交织,遂成此律。

"平陵"与"长乐"二句暗含深意。汉平陵钟出土于贞观五年,其声能达十里之遥;长乐宫钟则承西汉旧制,《三辅黄图》记其"夜叩可警宿卫"。诗人巧妙化用两汉典故,既应和当时"以周礼为范,取汉制为用"的制乐方针,又暗喻唐承汉统的正当性。

诗中"应律鸣"三字直指武德九年(626年)祖孝孙考定大唐雅乐之事。据《通典·乐典》记载,新乐以十二律吕配十二月,恰如诗中"秋至""春归"的时序对应。末句"金簴有馀清"更暗藏玄机——贞观七年(633年)宫廷改制钟簴(悬钟之架),在簨虡(横梁立柱)上镶嵌金箔,使钟声未起时已有华贵气象。

这般精妙的时空叠印,恰似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铜钟,其音波至今仍在历史的长廊里回荡。诗人以器物之清音,奏响了整个时代黄钟大吕的恢弘乐章。

赏析

钟声在诗人笔下化作穿越时空的灵物,串联起天地人间的精微感应。南邻磬的清澈与北里笙的悠扬被钟声调和,形成"既接""还随"的韵律流动,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双声叠韵的运用,使钟声具有了环绕立体的空间感"。这种声学意象的铺陈,暗合古代"以耳通神"的祭祀传统,钟磬笙竽之音本就是天人沟通的媒介。

中联的时空拓展尤见匠心。"平陵""长乐"两个地名对举,既指汉代帝陵与宫阙,又暗含"太平""长乐"的吉祥寓意。学者傅璇琮指出:"曙响与宵声的昼夜循环,构建出永恒的时间闭环",而钟声恰是这永恒中的刻度。金属震颤穿透晨昏的薄雾,在"通"与"警"的动词间,完成了从物质声响到精神警示的升华。

颈联转向四季轮回的隐喻。"秋至含霜"的肃杀与"春归应律"的欣荣,通过钟声的"动""鸣"形成生命律动。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曾评点此联:"霜雪律吕皆属阴柔意象,钟声却赋予其阳刚的震颤,这是盛唐气象特有的刚柔并济"。诗人将《礼记·月令》中"仲秋之月律中南吕"的典故意化入无形,钟鸣成为天地呼吸的具象化表现。

尾联"金簴有馀清"堪称诗眼。青铜钟架(金簴)残留的余韵,被《唐人绝句精华》誉为"以实写虚的至高境界"。学者袁行霈特别激赏此句:"'馀清'二字突破听觉局限,通于味觉的甘冽、触觉的清凉,形成多感官联觉"。这种超越性的清响,既是物理共鸣的延续,更是精神境界的象征——正如《文心雕龙》所言"凡音者,生人心者也",钟声最终指向的是人类对永恒的企慕。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作:"五言八句,句句咏钟而绝不犯题,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南邻磬''北里笙'以他乐起兴,'平陵''长乐'用汉典拓开境界,最妙在'秋霜''春律'一联——将无情金属写出四时生命律动。"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鉴赏》专论此诗声律:"'通曙响'三仄收峭拔如钟杵初击,'应律鸣'三平调余韵似清音袅空。结句'金簴有馀清'五字,字字宫商相谐,恍见月华浸着簨虡(钟架),余响入青冥。"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比较中外咏物诗时特别提及:"西方诗歌惯将钟声与死亡联结,此诗却展现东方智慧——'待扣'喻士人待时而起,'馀清'象征德馨不灭。金属的物理振动,在此升华为儒家'慎独'精神的听觉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