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使至嵩山寻杜四不遇慨然复伤田洗马韩观主…赠杜侯杜四

2025年07月05日

洛桥瞻太室,期子在云烟。归来不相见,孤赏弄寒泉。
与君阔松石,于兹二十年。田公谢昭世,韩子秘幽埏。
忆昔同携手,山栖接二贤。笙歌入玄地,诗酒坐寥天。
旧友悉零落,罢琴私自怜。逝者非药误,餐霞意可全。
为余理还策,相与事灵仙。

之问

译文

洛桥瞻太室,期子在云烟。
站在洛桥遥望嵩山,期待与你在云雾缭绕处相逢。
归来不相见,孤赏弄寒泉。
归来却未能相见,独自赏玩寒泉,心中孤寂。
与君阔松石,于兹二十年。
与你分别于松石之间,至今已二十年。
田公谢昭世,韩子秘幽埏。
田公已辞别尘世,韩子也长眠于幽暗的墓穴。
忆昔同携手,山栖接二贤。
回忆往昔携手同游,山中隐居相伴两位贤人。
笙歌入玄地,诗酒坐寥天。
笙歌飘入幽深之地,诗酒对饮于寂寥天空。
旧友悉零落,罢琴私自怜。
旧日好友都已离散,停下琴弦暗自伤怀。
逝者非药误,餐霞意可全。
逝去之人并非因服药有误,餐霞饮露或许能得道圆满。
为余理还策,相与事灵仙。
为我整理行装,一同去追寻灵仙之道。

词语注释

太室:嵩山的别称。
云烟:云雾缭绕的景象,比喻高远或隐逸之地。
幽埏(yōu yán):幽暗的墓穴。
玄地:幽深之地,指仙境或隐居处。
寥天:寂寥的天空,比喻高远或孤独的境界。
餐霞:道家修炼方式,指服食云霞以求长生。
灵仙:指神仙或修道之人。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春,宋之问自洛阳赴嵩山寻访故友杜侯(杜四),未遇而作此诗。其时嵩山云烟缭绕,太室峰巍然在望,诗人独立寒泉之畔,抚今追昔,慨然成咏。

诗中"田洗马"指田游岩,"韩观主"为韩法昭,皆武周时期隐逸名士。据《旧唐书·隐逸传》载,田游岩曾隐居嵩山逍遥谷,高宗亲临其宅,赐号"洗马";韩法昭则为嵩山道观主持,精通道术。二人与杜四并称"嵩山三逸",当年诗人曾与之诗酒唱和,笙歌玄境。

然岁月倏忽,至开元中,田、韩相继离世("田公谢昭世,韩子秘幽埏"),杜四亦飘渺难寻。诗人以"松石"为喻,暗用《诗经·小雅·斯干》"如松茂矣"典,喻二十年交谊之坚贞。末句"为余理还策,相与事灵仙",既含求仙之思,更透露出对盛唐隐逸文化衰微的怅惘——彼时嵩山已无"卢鸿一草堂"的盛况,仅存寒泉泠泠,如琴绝余响。

此诗以五古体式熔铸玄理与深情,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其"得山水清音,具晋宋风味",正是对六朝隐逸诗传统的延续。而"旧友悉零落"之叹,恰与张九龄《感遇》"草木有本心"形成时代回响,折射出开元盛世下文人的精神困境。

赏析

这首诗以寻友不遇为契机,层层展开对生死离合的深沉慨叹。诗人以嵩山为空间坐标,以太室山的巍峨与云烟的缥缈构成宏阔而空寂的意境。"孤赏弄寒泉"五字尤为精妙,寒泉的冷冽与独弄的孤寂相映,将"访旧半为鬼"的凄凉具象化,正如葛晓音所言:"以清冷物象投射生命寒意,是盛唐诗人处理死亡主题的独特美学"(《唐诗流变论》)。

"阔松石"与"二十年"形成时空的双重张力。松石象征坚贞的友谊,而"阔"字却撕裂了这种永恒感,与下联田洗马、韩观主的离世形成因果链。闻一多指出:"唐代诗人常将死亡诗化为幽埏秘府,这种道教意象缓冲了现实的残酷"(《唐诗杂论》)。"笙歌入玄地"的仙道意象与"诗酒坐寥天"的文人雅趣并置,构建出超越生死的理想之境。

在情感结构上,诗歌呈现三重递进:首四句写寻而不见的怅惘,中八句追忆生死两隔的旧游,末四句转向宗教慰藉。傅璇琮认为:"从'私自怜'到'事灵仙'的转折,典型体现盛唐士人化解生命焦虑的方式"(《唐代诗人丛考》)。"餐霞意可全"既是道教飞升的隐喻,也是对友人高洁人格的终极肯定。

全诗将嵩山道教圣地的地理特质与悼亡主题完美融合,在云烟松石间完成对生命的诗性超越。正如罗宗强所评:"诗人用玄理稀释哀伤,使死亡书写获得庄严的美感,这是盛唐精神特有的气象"(《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点评

此诗如空山独坐,松风在耳,字字皆带秋气。宋人刘辰翁评其"孤赏弄寒泉"句云:"五字写尽千古不遇之怅,寒泉幽咽,正似骚人未吐之衷肠。"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谓:"田韩二子忽作幽明语,而转折无痕,此等笔力惟右丞能之。"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更点出结句妙处:"'理策事仙'非真欲逃世,乃极写知交零落后,人间更无堪共语者耳。"

王渔洋《带经堂诗话》独赏其中联属对之工:"'笙歌入玄地,诗酒坐寥天'十字,可使丹霞失色,碧落停云。"而贺裳《载酒园诗话》则从整体着眼:"通篇如拆古锦囊,明珠翠羽烂然满目,然最动人处却在'阔松石二十年'七字,岁月茫茫之慨,尽在此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