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春,宋之问自洛阳赴嵩山寻访故友杜侯(杜四),未遇而作此诗。其时嵩山云烟缭绕,太室峰巍然在望,诗人独立寒泉之畔,抚今追昔,慨然成咏。
诗中"田洗马"指田游岩,"韩观主"为韩法昭,皆武周时期隐逸名士。据《旧唐书·隐逸传》载,田游岩曾隐居嵩山逍遥谷,高宗亲临其宅,赐号"洗马";韩法昭则为嵩山道观主持,精通道术。二人与杜四并称"嵩山三逸",当年诗人曾与之诗酒唱和,笙歌玄境。
然岁月倏忽,至开元中,田、韩相继离世("田公谢昭世,韩子秘幽埏"),杜四亦飘渺难寻。诗人以"松石"为喻,暗用《诗经·小雅·斯干》"如松茂矣"典,喻二十年交谊之坚贞。末句"为余理还策,相与事灵仙",既含求仙之思,更透露出对盛唐隐逸文化衰微的怅惘——彼时嵩山已无"卢鸿一草堂"的盛况,仅存寒泉泠泠,如琴绝余响。
此诗以五古体式熔铸玄理与深情,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其"得山水清音,具晋宋风味",正是对六朝隐逸诗传统的延续。而"旧友悉零落"之叹,恰与张九龄《感遇》"草木有本心"形成时代回响,折射出开元盛世下文人的精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