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维《息夫人》的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据《左传·庄公十四年》记载,息妫本是陈国公主,先嫁息侯。楚文王闻其美貌,于公元前680年灭息国,掳息妫为夫人。息妫入楚宫后"三年不言",留下"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千古悲叹。这段载于《列女传》的史实,成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咏的题材。
创作契机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时王维游历洛阳。孟棨《本事诗》载,宁王李宪强占饼师之妻,宴客时命其作诗,王维即席咏此讽喻。诗人以古讽今,借春秋时期息夫人被迫事仇的悲剧,暗喻当时权贵强夺人妻的社会现实。
艺术重构
诗中"泉下骨"的意象源自《太平寰宇记》所载息妫与息侯同葬汉阳的传说。王维突破史书记载,创造性将"三年不言"的沉默转化为"不作楚王嫔"的刚烈,使息夫人形象从被动承受者升华为以死明志的贞烈女子。这种艺术处理既符合唐代崇尚气节的风尚,也暗含对当朝权贵的讽谏。
情感张力
末联"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的悲剧收束,实为诗人对《史记·楚世家》中"息侯不知何终"记载的诗意填补。通过虚构息侯夫妇双双殉情的结局,既强化了诗歌的戏剧张力,也完成了对"情"与"节"这一永恒命题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