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息夫人

2025年07月05日

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
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之问

译文

息夫人
息国夫人
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
可叹楚国攻灭息国,令息国夫人悲痛欲绝
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
宁愿化为九泉下的枯骨,也不愿做楚王的妃嫔
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
楚王的宠爱再深,也不及与息君的情意亲密
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因情深怨恨生离死别,最终一同殉情身亡

词语注释

息夫人:息国国君的夫人,以贞烈著称
嫔(pín):古代帝王或诸侯的妾
泉下:黄泉之下,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创作背景

关于王维《息夫人》的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据《左传·庄公十四年》记载,息妫本是陈国公主,先嫁息侯。楚文王闻其美貌,于公元前680年灭息国,掳息妫为夫人。息妫入楚宫后"三年不言",留下"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千古悲叹。这段载于《列女传》的史实,成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咏的题材。

创作契机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时王维游历洛阳。孟棨《本事诗》载,宁王李宪强占饼师之妻,宴客时命其作诗,王维即席咏此讽喻。诗人以古讽今,借春秋时期息夫人被迫事仇的悲剧,暗喻当时权贵强夺人妻的社会现实。

艺术重构

诗中"泉下骨"的意象源自《太平寰宇记》所载息妫与息侯同葬汉阳的传说。王维突破史书记载,创造性将"三年不言"的沉默转化为"不作楚王嫔"的刚烈,使息夫人形象从被动承受者升华为以死明志的贞烈女子。这种艺术处理既符合唐代崇尚气节的风尚,也暗含对当朝权贵的讽谏。

情感张力

末联"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的悲剧收束,实为诗人对《史记·楚世家》中"息侯不知何终"记载的诗意填补。通过虚构息侯夫妇双双殉情的结局,既强化了诗歌的戏剧张力,也完成了对"情"与"节"这一永恒命题的哲学思考。

赏析

暮春的桃花总让人想起那个以花为名的女子。当杜牧在桃花庙题诗时,他笔下流淌的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怀,更是一种穿透时空的伦理困境。这首五言古诗以精炼的二十字,将《左传》中"息妫不言"的典故淬炼成永恒的文学琥珀。

诗歌开篇即以"可怜"二字定调,如吴小如先生所言:"此二字非仅表同情,实乃对命运暴虐的沉痛控诉"。楚文王以武力摧毁息国的暴行,与息夫人"肠断"的内心世界形成强烈反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两句中,诗人用"仍"与"不"的坚决对立,塑造出堪比金石的人格力量,这种"以死明志"的决绝,远比《列女传》的记载更具悲剧美感。

中间四句的对比艺术令人叹服。楚王的"宠莫盛"与息君的"情更亲",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中被解构为权力与真爱的永恒博弈。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认为:"'情亲怨生别'五字,浓缩了先秦时期女性在政治婚姻中的普遍困境——最亲密的情感往往酿成最深刻的悲剧。"而"一朝俱杀身"的结局,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盛赞其"如干将莫邪最后一闪,将所有的情感矛盾斩作两断"。

诗歌最动人的是那些未言的留白。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诗人刻意隐去息夫人'看花满眼泪'的著名场景,反而通过生死抉择的瞬间,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少见的女性主体意识。"这种艺术处理,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贞节颂歌,成为对生命尊严的深刻叩问。

当落花飘过千年时光,我们仍能听见那声未出口的叹息。这首小诗之所以能跻身咏史佳作之列,正因其将历史悲剧升华为关于权力、爱情与自由的永恒寓言。正如莫砺锋在《杜甫诗歌讲演录》中所言:"真正的诗人总能在历史的裂缝中,照见人性的微光。"

点评

昔人论诗,谓"五言绝句如青莲杯底明珠,须得晶莹透亮而含情无限",王维《息夫人》一作,恰似这般玲珑剔透。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不言幽怨,而幽怨弥深,二十字中藏《柏舟》之节",诚哉斯言!

"可怜楚破息"二句,钱钟书《谈艺录》谓之"以史笔为诗笔,断肠二字非虚写血泪"。息妫之痛,不在楚宫笙歌,而在故国烟灭,诗人以"泉下骨"对"楚王嫔",正如吴乔《围炉诗话》所云"生死之际见贞心,对照处字字有棱"。

末四句尤见匠心,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叹其"情亲二字,直抉千古怨情之本源"。楚王纵有千般宠爱,不敌人间一诺。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境界全出"者,正见此"一朝俱杀身"之决绝,非但写息君夫妇之烈,更铸就诗家笔底之金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