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瑞塔千寻起,仙舆九日来。萸房陈宝席,菊蕊散花台。
御气鹏霄近,升高凤野开。天歌将梵乐,空里共裴回。

之问

译文

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应皇帝之命,在重阳节登上慈恩寺佛塔奉和作诗
瑞塔千寻起,仙舆九日来
祥瑞的佛塔高耸千寻,天子的车驾在重阳节到来
萸房陈宝席,菊蕊散花台
茱萸果实陈列在珍贵的席位上,菊花的花蕊散落在花台上
御气鹏霄近,升高凤野开
帝王的气息接近大鹏翱翔的云霄,登高远眺,凤凰飞舞的原野尽收眼底
天歌将梵乐,空里共裴回
天上的歌声与佛门的梵乐交融,在虚空中共同回荡

词语注释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仙舆:指皇帝的车驾
萸房:茱萸的果实
裴回:同'徘徊',此处指声音回荡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正值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慈恩寺作为皇家寺院,自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文德皇后而建,始终是长安城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寺内大雁塔(时称"慈恩寺浮图")由玄奘法师主持修建,用以保存佛经,其"千寻"之姿成为长安标志性建筑。

应制诗传统

奉和应制诗是唐代宫廷文学的重要形式,多由皇帝首唱,群臣奉和。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赋诗是唐代宫廷惯例,据《唐诗纪事》记载,此次登临当为代宗皇帝率群臣于慈恩寺举行佛事活动,兼具礼佛与节庆双重意义。诗人作为侍从之臣,需在严格格律中展现才思。

宗教与政治意蕴

诗中"仙舆""御气"暗喻帝王威仪,"梵乐""天歌"则凸显佛事庄严。唐代宗时期佛教复兴,皇室通过佛事活动强化统治合法性。萸房、菊蕊等意象既符合重阳习俗,又暗合《法华经》"天雨曼陀罗华"的佛教意境,体现儒释交融的时代特征。

艺术特色

诗人采用"以塔喻政"的笔法,将65米高的大雁塔("千寻起")与帝国气象相勾连。"鹏霄""凤野"化用《庄子》典故,既写登高所见长安全景,又暗含对王朝中兴的期许。末句"空里共裴回"以梵音缭绕收束,在虚实相生中完成对盛世图景的文学建构。

赏析

秋日的慈恩寺塔在诗人笔下化作连接天地的神迹,"瑞塔千寻起"以夸张笔法展现佛塔拔地参天的气势,与"仙舆九日来"的皇家仪仗形成垂直与水平的空间对话。吴汝煜在《全唐诗鉴赏辞典》中指出,此联"将世俗皇权与宗教神圣性并置",塔身祥云缭绕的"瑞"字与御驾仙化的"仙"字,共同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盛唐气象。

颔联的萸房与菊蕊暗藏三重时空维度:茱萸缀满的供案延续了重阳古俗,菊花纷扬的台阶映照着当下法会,而"陈宝席""散花台"的佛典用语(典出《维摩诘经》天女散花)又将场景引入永恒佛境。葛晓音教授解析此联"以物象为经线,以典故为纬线",使凡俗节庆升华为妙香佛国的投影。

"御气鹏霄近"化用《庄子·逍遥游》的鲲鹏意象,将皇帝登临比作大鹏御风,而"凤野开"既实指长安郊野,又暗喻"凤鸣岐山"的祥瑞。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称赏此联:"鹏霄凤野的意象群,将帝王威仪与自然造化熔铸为超现实图景"。尾联的"天歌梵乐"运用通感手法,使佛音与仙乐在云间交织回旋,陶文鹏《唐诗艺术研究》认为"共裴回"三字"让声波具象化为可见的律动",完成从物质世界向精神宇宙的最终飞跃。

全诗以塔为轴心展开同心圆式的艺术结构:从塔基的物候节令(萸菊),到塔身的帝王行迹(仙舆鹏霄),最终抵达塔尖的宇宙和鸣(天歌梵乐)。霍松林先生总结此诗"以有限空间容纳无限时空,体现着盛唐应制诗'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典型特征",在庄严的宗教颂赞中,依然流动着诗人对生命境界的审美超越。

点评

此诗以"瑞塔""仙舆"起笔,气象恢宏处已见帝王游幸之盛。明代诗评家陆时雍于《唐诗镜》中赞曰:"'萸房'一联,不独工于设色,更得禅房幽致。九日风光,于宝席花台间流转,恍见曲江宴饮之遗韵。"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点:"'御气鹏霄'二句,化用《庄子》鲲鹏之意而另开境界。帝王登临之象,与释家空明之境交融,可谓得应制诗之三昧。"其"天歌梵乐"之句,尤得沈氏朱笔圈点,称"仙音佛偈共绕梁,此等结句最是难工"。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别推崇其空间营造:"自塔基至霄汉,自御辇至梵天,层层脱换间将人间帝王与方外妙境绾合无痕。'空里裴回'四字,尤见应制诗中少有的空灵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