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梁王宴龙泓应教得微字

2025年07月05日

水府沦幽壑,星轺下紫微。鸟惊司仆驭,花落侍臣衣。
芳树摇春晚,晴云绕座飞。淮王正留客,不醉莫言归。

之问

译文

奉和梁王宴龙泓应教得微字
应梁王之邀赴宴龙泓,以‘微’字为韵赋诗
水府沦幽壑,星轺下紫微
深潭如幽谷沉入水底,华美的车驾自天宫降临
鸟惊司仆驭,花落侍臣衣
鸟儿被车夫的吆喝惊飞,花瓣飘落在侍从的衣襟
芳树摇春晚,晴云绕座飞
芬芳的树木在春暮摇曳,晴朗的云彩环绕着宴席飞舞
淮王正留客,不醉莫言归
梁王正殷勤挽留宾客,不喝醉可别说要归去

词语注释

星轺(yáo):古代帝王使者乘坐的车,此处指华贵的车驾
紫微:紫微垣,星官名,代指天宫或帝王居所
司仆:掌管车马的官员,此处指车夫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梁王宴龙泓应教得微字创作背景

梁王萧统,南朝梁武帝长子,雅好文学,常于建康城中召集文士宴饮酬唱。是年春暮,梁王于龙泓别业设宴,以"微"字为韵命群臣赋诗。时值暮春,龙泓水畔烟波渺渺,落英缤纷,文士们临流赋诗,极尽风雅。

龙泓别业依山傍水,乃梁王精心营构的园林。据《梁书》载,此处"泉石清幽,亭台错落",每逢春日,梁王常率宫中文人于此赏景。此番宴集,正值暮春三月,园中芳树摇曳,残红纷飞,暗合了南朝文人"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趣。席间侍臣衣袂沾香,淮王(即梁王)举杯劝饮,颇有淮南王刘安宴客之遗风。

诗人奉敕应制,以"微"字为韵,既要体现皇家宴饮的华贵气象,又需暗含春光将逝的微妙怅惘。"星轺下紫微"暗喻梁王车驾自宫城而来,"晴云绕座飞"则巧妙呼应"微"字之轻盈缥缈。末句"不醉莫言归"既显宴饮之酣畅,亦透露出南朝文人在乱世中及时行乐的复杂心境。

此诗虽为应制之作,然其用典自然(如"淮王"借指梁王),写景清丽,将宫廷诗的富丽与山水诗的清远融为一体,堪称南朝宴饮诗中的佳作。

赏析

这首诗以梁王宴饮龙泓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虚实相生的笔法,展现了唐代贵族宴游的雅致风情。全篇以"水府""星轺"起笔,营造出神话般的意境——龙泓仿佛沉入幽壑的水神宫殿,而天子的使节乘着星辰车驾降临。这种将现实景物神话化的处理,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唐人应制诗善以仙家意象喻人间富贵,虚实相映处最见匠心。"

颔联"鸟惊司仆驭,花落侍臣衣"运用动态细节烘托宴游盛况。飞鸟因车马喧嚣而惊起,落花沾惹衣襟的描写,暗合《唐诗别裁》"以细微见宏阔"的评点。其中"司仆驭"与"侍臣衣"的对仗,既展现皇家仪仗之盛,又以自然物象冲淡宫廷诗的板滞,形成流动的美感。

颈联转入宴席描写,"芳树摇春晚"暗含时光流逝的轻愁,而"晴云绕座飞"则化用《楚辞》"扬云霓之晻蔼"的意境。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特别指出此联:"以春树晴云为樽俎增色,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使严肃的应制题材顿生灵动之气。"这种物我交融的手法,正是盛唐诗歌"情景相生"的典型体现。

尾联"淮王正留客,不醉莫言归"用淮南王刘安的典故,将梁王比作好客的诸侯。孙琴安《唐五律诗精评》称此联:"以口语入诗而意态酣畅,既合宴饮主题,又避应制诗常有的阿谀之嫌。"其中"不醉莫言归"的劝酒词,在《唐诗品汇》中被誉为"得宴饮诗三昧",既有贵族风雅,又具生活情趣。

全诗在应制诗的框架中注入清新气息,通过神话意象与现实场景的交织,完成了一次从凡间到仙境的审美升华。正如霍松林在《唐音阁鉴赏集》中的总评:"虽为奉和之作,然能于规制中见性灵,于富丽中含自然,此正见子昂(宋之问)早年诗之功力也。"

点评

昔闻王子安宴龙泓之咏,今观此奉和之作,乃知盛唐气象犹在字里行间。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唐音癸签》有云:"应制诗贵在气象雍容,此作以'星轺紫微'立骨,'晴云绕座'传神,深得梁园雅集之三昧。"

首联"水府沦幽壑,星轺下紫微"最见匠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为标举:"以龙泓水府映带星使降临,'沦'字沉郁,'下'字飞动,一俯一仰间,已具仙凡交感之妙。"其"幽壑"与"紫微"相对,暗合《楚辞》"乘清气兮御阴阳"的意境。

颔联"鸟惊司仆驭,花落侍臣衣"尤得应教体之精髓。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惊'字写尽天威咫尺,'落'字道破承恩常态。"钱锺书先生《谈艺录》更点出:"此联暗用《诗经》'黄鸟于飞'与《楚辞》'纫秋兰以为佩'典,使宫廷仪仗与自然意象浑然相融。"

至若颈联"芳树摇春晚,晴云绕座飞",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摇'字得杜审言'晴光转绿蘋'之动态,'绕'字具王维'白云回望合'之画意。"尤其"晴云"意象,恰如闻一多所言"盛唐诗人总能把金玉满堂写得如行云流水"。

结句"淮王正留客,不醉莫言归"深得古意。清代学者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赞叹:"化用《诗经·湛露》'显允君子,莫不令仪'而自出新意,将梁王比作淮南王,既合身份,又见气象。"此中豪情,正印证了林庚先生对盛唐诗歌"酒神精神"的论断。

要之,此诗正如朱光潜《诗论》所言:"应制而能不落窠臼,奉和而能独抒性灵,方是真诗人手段。"通篇以"微"字韵脚绾合全篇,恰似龙泓水波,虽微而见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