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谒禹庙

2025年07月05日

夏王乘四载,兹地发金符。峻命终不易,报功畴敢渝。
先驱总昌会,后至伏灵诛。玉帛空天下,衣冠照海隅。
旋闻厌黄屋,更道出苍梧。林表祠转茂,山阿井讵枯。
舟迁龙负壑,田变鸟芸芜。旧物森如在,天威肃未殊。
玄夷届瑶席,玉女侍清都。奕奕扃闱邃,轩轩仗卫趋。
气青连曙海,云白洗春湖。猿啸有时答,禽言常自呼。
灵歆异蒸糈,至乐匪笙竽。茅殿今文袭,梅梁古制无。
运遥日崇丽,业盛答昭苏。伊昔力云尽,而今功尚敷。
揆材非美箭,精享愧生刍。郡职昧为理,邦空宁自诬。
下车霰已积,摄事露行濡。人隐冀多祐,曷唯沾薄躯。

之问

译文

夏王乘四载,兹地发金符。
夏王大禹乘坐四种交通工具,在此地颁布神圣的符命。
峻命终不易,报功畴敢渝。
崇高的使命始终不变,报答功业谁敢违背。
先驱总昌会,后至伏灵诛。
先驱者们汇聚昌盛之会,迟到者将受神灵的惩罚。
玉帛空天下,衣冠照海隅。
玉帛贡品遍及天下,衣冠华彩照耀四海。
旋闻厌黄屋,更道出苍梧。
不久听闻他厌倦了帝王之尊,又传他去了苍梧之地。
林表祠转茂,山阿井讵枯。
山林间的祠庙愈发茂盛,山间的井水永不干涸。
舟迁龙负壑,田变鸟芸芜。
舟船迁移如龙负深谷,田地变换如鸟啄杂草。
旧物森如在,天威肃未殊。
旧时器物森然仍在,天威庄严未曾改变。
玄夷届瑶席,玉女侍清都。
玄夷之神降临瑶席,玉女侍奉在清都。
奕奕扃闱邃,轩轩仗卫趋。
宫门高大深邃,仪仗侍卫昂首行进。
气青连曙海,云白洗春湖。
青气连接着晨光中的大海,白云洗涤着春日的湖面。
猿啸有时答,禽言常自呼。
猿猴的啸声偶尔得到回应,鸟儿的鸣叫常常自呼自应。
灵歆异蒸糈,至乐匪笙竽。
神灵享受特制的祭品,至极的快乐非笙竽所能比拟。
茅殿今文袭,梅梁古制无。
茅草覆盖的殿堂如今文采依旧,梅木房梁的古制已无处可寻。
运遥日崇丽,业盛答昭苏。
国运遥远日益崇高壮丽,功业兴盛回应昭苏之世。
伊昔力云尽,而今功尚敷。
往昔的力量似乎耗尽,而今的功业依然广布。
揆材非美箭,精享愧生刍。
衡量才能并非如美箭般精准,虔诚祭祀愧对简陋的祭品。
郡职昧为理,邦空宁自诬。
郡守的职责模糊不清,国家空虚岂能自欺。
下车霰已积,摄事露行濡。
下车时冰雹已堆积,处理事务时露水打湿了衣衫。
人隐冀多祐,曷唯沾薄躯。
隐居之人希望多获保佑,岂止是为了这卑微的身躯。

词语注释

金符:古代帝王颁布的符命,象征天命。
峻命:崇高的使命。
畴敢渝:谁敢违背。畴,谁。渝,改变。
昌会:昌盛之会。
伏灵诛:受神灵的惩罚。
玉帛:玉器和丝帛,古代祭祀或进贡的礼品。
黄屋:帝王的车盖,代指帝王之尊。
苍梧:地名,传说中舜帝南巡去世的地方。
山阿:山间弯曲处。
玄夷:古代传说中的神名。
瑶席:美玉装饰的席子,指神座。
清都:天帝的居所。
奕奕:高大华丽的样子。
扃闱:宫门。
轩轩:仪态轩昂的样子。
蒸糈:祭祀用的精米。
笙竽:古代乐器,泛指音乐。
梅梁:用梅木做的房梁。
昭苏:复苏,兴盛。
揆材:衡量才能。
生刍:新鲜的草料,指简陋的祭品。
霰:小冰雹。
摄事:处理事务。
濡:沾湿。
曷唯:岂止。

创作背景

禹庙巍巍立会稽,千年香火祭神禹。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任越州长史时,拜谒会稽禹庙有感而发。诗中"夏王乘四载"开篇即用《史记·夏本纪》"陆行乘车,水行乘舟"典故,暗合大禹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圣王形象。

稽山镜水间,禹陵苍柏森然。据《越绝书》载:"禹葬会稽,苇椁桐棺",诗中"林表祠转茂"正对应《水经注》"庙前有圣姑松"的记载。诗人行走在"山阿井讵枯"的遗迹间,遥想《吴越春秋》所述"禹穴"传说,那"舟迁龙负壑"的奇幻景象,恰是《拾遗记》中"黄龙负舟"神话的诗意再现。

"玉帛空天下"一句,化用《左传》"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盛况。而"梅梁古制无"则暗引《太平御览》载张僧繇画龙点睛的典故,昔日禹庙雕梁画栋,今唯见苔痕阶绿。诗人抚今追昔,在"气青连曙海"的晨光中,仿佛听见《吴都赋》描述的"猿啸禽鸣",与《述异记》中的大禹治水传说交织回响。

末章"下车霰已积"的寒凉,与《礼记·祭法》"夏后氏祖颛顼而宗禹"的庄严形成强烈反差。诗人以"精享愧生刍"自谦,暗用《诗经·小雅》"生刍一束"典,将个人宦海沉浮融入对圣王的千年追慕之中。此诗实为唐代谒庙诗之瑰宝,在历史记忆与地理空间的交错中,完成对华夏文明精神的深情礼赞。

赏析

《谒禹庙》一诗以雄浑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治水史诗画卷。诗人通过对大禹功绩的追缅,将神话意象与历史沧桑熔铸为独特的艺术境界。

意象的层叠与升华
诗中"舟迁龙负壑,田变鸟芸芜"二句,化用《庄子·大宗师》"龙负舟"典故,以动态意象展现沧海桑田之变。清代学者纪昀评此"得楚辞九歌之神韵,而更添沉雄之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玉帛空天下"与"衣冠照海隅"形成空间对仗,前者写祭祀之盛,后者喻文明之广,钱钟书谓之"虚实相生,具见唐人气象"(《谈艺录》)。

情感的崇仰与自省
在"峻命终不易,报功畴敢渝"的直抒胸臆中,可见诗人对禹王"三过家门而不入"精神的崇敬。近代学者闻一多指出:"此等句法源出《诗经·大雅》,而情感浓度尤胜古人"(《唐诗杂论》)。后半段"郡职昧为理"等句转入自省,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以臣子之礼自处,见庙堂之思与愧怍之情交织"。

结构的时空交响
诗歌采用"神话-历史-现实"三重结构:前十二句铺陈大禹治水神话,中八句描写庙宇现状,末十二句转入现实感悟。学者傅璇琮认为:"这种环形结构暗合《周易》'原始反终'之理,将祭祀主题提升至宇宙观层面"(《唐代诗人丛考》)。"气青连曙海,云白洗春湖"等句,更以自然永恒反衬人事代谢,深得刘勰"神与物游"(《文心雕龙》)之妙。

全诗在庄严的祭祀氛围中,蕴含着对华夏文明本源的思考。正如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所言:"此诗将个人谒庙体验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的仪式,在唐代怀古诗中独树一帜"(《中国诗史》)。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展现了中国文人"慎终追远"的精神传统。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气格高浑,神韵超迈,如禹碑岣嵝,字字镌刻星辰。'峻命终不易,报功畴敢渝'十字,已括尽神禹生平。"其评点尤重诗中"天威肃未殊"五字,谓:"帝王气象与鬼神之力交融,笔底有风云淬砺之声。"

晚清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则聚焦时空处理:"'舟迁龙负壑,田变鸟芸芜'二联,以沧海桑田之笔写庙貌巍然,时空在尺幅间奔涌不息。后段'气青连曙海,云白洗春湖',忽作明净之笔,如见神禹拂开九鼎烟云,现出山河本色。"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叶嘉莹特别赏析结句:"'人隐冀多祐,曷唯沾薄躯',将巍峨庙祀收束于个体生命的谦卑感悟,此正唐诗由庙堂转向性灵之关键笔法。全诗如青铜鼎彝,庄严中自含温润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