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庙巍巍立会稽,千年香火祭神禹。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任越州长史时,拜谒会稽禹庙有感而发。诗中"夏王乘四载"开篇即用《史记·夏本纪》"陆行乘车,水行乘舟"典故,暗合大禹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圣王形象。
稽山镜水间,禹陵苍柏森然。据《越绝书》载:"禹葬会稽,苇椁桐棺",诗中"林表祠转茂"正对应《水经注》"庙前有圣姑松"的记载。诗人行走在"山阿井讵枯"的遗迹间,遥想《吴越春秋》所述"禹穴"传说,那"舟迁龙负壑"的奇幻景象,恰是《拾遗记》中"黄龙负舟"神话的诗意再现。
"玉帛空天下"一句,化用《左传》"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盛况。而"梅梁古制无"则暗引《太平御览》载张僧繇画龙点睛的典故,昔日禹庙雕梁画栋,今唯见苔痕阶绿。诗人抚今追昔,在"气青连曙海"的晨光中,仿佛听见《吴都赋》描述的"猿啸禽鸣",与《述异记》中的大禹治水传说交织回响。
末章"下车霰已积"的寒凉,与《礼记·祭法》"夏后氏祖颛顼而宗禹"的庄严形成强烈反差。诗人以"精享愧生刍"自谦,暗用《诗经·小雅》"生刍一束"典,将个人宦海沉浮融入对圣王的千年追慕之中。此诗实为唐代谒庙诗之瑰宝,在历史记忆与地理空间的交错中,完成对华夏文明精神的深情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