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大唐嵩岳,正吞吐着盛唐的磅礴气象。宋之问踏过武则天封禅的旧径,在开元初年的某个秋日,将道教的玄思与山岳的雄奇酿成这首《嵩山天门歌》。史载诗人曾隐居嵩山学道,而此篇恰似以青霞为墨,以云海为纸写就的求仙谒。
开篇"登天门兮"的咏叹,暗合《楚辞·九歌》的遗韵,却将巫山神女的缥缈置换为嵩岳的险峻。那"盘石之嶙峋"令人想起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在嵩山获瑞石的祥兆,而"漎漎未半"的溪涧,恰似李唐王室与道教始祖李耳认亲时流淌的隐喻。诗人以"鹏翅""龙鳞"喻山岩,既承庄子逍遥之意,又暗含皇室对祥瑞的痴迷——须知嵩山正是则天皇帝"登封降禅"的圣地。
中段风云变幻的笔法,藏着唐人特有的宇宙观照。松移岫转的诡谲,恰似神龙元年(705年)政变后朝局的翻覆;而"出鬼入神"的云气,又暗合司马承祯等道士在嵩山修炼的传说。诗人所求的"羽人",或许正是开元初年被玄宗屡召入京的司马承祯之流,那些出入宫廷与山林间的道教宗师。
末章"重曰"的复沓吟唱,将日观峰的石柱染成赩红色彩。这"万接柱日"的奇景,既是对汉武帝立柏梁台典故的诗意转化,又暗含张说《封禅颂》中"日观仙云"的皇家气派。当"夺魄"之叹响起时,我们仿佛看见宋之问正站在则天皇帝建造的登封坛遗址上,将个人的求仙之思与王朝的封禅记忆,都熔铸在这永恒的山岳崇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