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嵩山天门歌

2025年07月05日

登天门兮坐盘石之嶙峋,前漎漎兮未半,下漠漠兮无垠。
纷窈窕兮岩倚披以鹏翅,洞胶葛兮峰棱层以龙鳞。
松移岫转,左变而右易。风生云起,出鬼而入神。
吾亦不知其灵怪如此,愿游杳冥兮见羽人。
重曰,天门兮穹崇,回合兮攒丛,松万接兮柱日,
石千寻兮倚空。晚阴兮足风,夕阳兮赩红。
试一望兮夺魄,况众妙之无穷。

之问

译文

登天门兮坐盘石之嶙峋
登上天门啊,坐在嶙峋的盘石上
前漎漎兮未半,下漠漠兮无垠
前方溪流潺潺啊还未到半山,下方云雾茫茫啊无边无际
纷窈窕兮岩倚披以鹏翅
山岩纷繁幽深啊,像大鹏展翅般倾斜延伸
洞胶葛兮峰棱层以龙鳞
洞穴交错纠缠啊,山峰如龙鳞般层层叠叠
松移岫转,左变而右易
松林随山势移动转向,左右变幻莫测
风生云起,出鬼而入神
风起云涌,景象似鬼斧神工般神奇
吾亦不知其灵怪如此
我也不知此地灵异奇妙到如此地步
愿游杳冥兮见羽人
但愿能遨游幽远之境啊,遇见仙人
重曰,天门兮穹崇
再次咏叹:天门啊高耸入云
回合兮攒丛,松万接兮柱日
山峦环绕啊簇拥聚集,万株松树相连啊似支撑着太阳
石千寻兮倚空
千仞巨石啊倚靠天际
晚阴兮足风,夕阳兮赩红
暮色阴凉啊风势渐起,夕阳啊火红耀眼
试一望兮夺魄,况众妙之无穷
试着眺望啊便令人魂飞魄散,何况其中奥妙无穷无尽

词语注释

嶙峋(lín xún):形容山石突兀、重叠的样子
漎漎(cóng cóng):拟声词,形容水流声
漠漠(mò mò):形容云雾弥漫广远的样子
窈窕(yǎo tiǎo):原指女子幽静美好,此处形容山岩深邃幽远
胶葛(jiāo gé):交错纠缠的样子
杳冥(yǎo míng):幽深高远的境界
羽人:神话中身生羽翼的仙人
穹崇(qióng chóng):高耸的样子
赩红(xì hóng):深红色,形容夕阳红艳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大唐嵩岳,正吞吐着盛唐的磅礴气象。宋之问踏过武则天封禅的旧径,在开元初年的某个秋日,将道教的玄思与山岳的雄奇酿成这首《嵩山天门歌》。史载诗人曾隐居嵩山学道,而此篇恰似以青霞为墨,以云海为纸写就的求仙谒。

开篇"登天门兮"的咏叹,暗合《楚辞·九歌》的遗韵,却将巫山神女的缥缈置换为嵩岳的险峻。那"盘石之嶙峋"令人想起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在嵩山获瑞石的祥兆,而"漎漎未半"的溪涧,恰似李唐王室与道教始祖李耳认亲时流淌的隐喻。诗人以"鹏翅""龙鳞"喻山岩,既承庄子逍遥之意,又暗含皇室对祥瑞的痴迷——须知嵩山正是则天皇帝"登封降禅"的圣地。

中段风云变幻的笔法,藏着唐人特有的宇宙观照。松移岫转的诡谲,恰似神龙元年(705年)政变后朝局的翻覆;而"出鬼入神"的云气,又暗合司马承祯等道士在嵩山修炼的传说。诗人所求的"羽人",或许正是开元初年被玄宗屡召入京的司马承祯之流,那些出入宫廷与山林间的道教宗师。

末章"重曰"的复沓吟唱,将日观峰的石柱染成赩红色彩。这"万接柱日"的奇景,既是对汉武帝立柏梁台典故的诗意转化,又暗含张说《封禅颂》中"日观仙云"的皇家气派。当"夺魄"之叹响起时,我们仿佛看见宋之问正站在则天皇帝建造的登封坛遗址上,将个人的求仙之思与王朝的封禅记忆,都熔铸在这永恒的山岳崇拜之中。

赏析

嵩山天门歌以雄奇险峻的意象群构建出超凡脱俗的仙境图景。开篇"登天门兮坐盘石之嶙峋"即以"嶙峋"二字奠定全诗峭拔基调,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这种"以险峻物象象征精神高度"的手法,典型体现了盛唐诗人"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

诗中意象呈现三重递进之美:

  1. 空间意象的奇幻组合
    "纷窈窕兮岩倚披以鹏翅"将静态山岩动态化,钱钟书《谈艺录》称此写法"使顽石生翼,化静为动";而"洞胶葛兮峰棱层以龙鳞"则暗用《周易》"潜龙"意象,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解读为"以鳞甲喻山势,赋予自然以神性生命"。

  2. 光影变幻的时空交响
    "松移岫转"四句展现道教宇宙观,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左变右易的不仅是景物方位,更是诗人对道家'方生方死'哲学的诗意呈现"。风生云起间"出鬼入神"的描写,恰如叶嘉莹所言"将自然力量人格化,达到物我玄会的境界"。

  3. 色彩对比的视觉震撼
    结尾"夕阳兮赩红"以灼目赤色收束全篇,王兆鹏《唐诗美学》认为:"'赩红'与'晚阴'形成冷暧对抗,这种'落日熔金'式的强烈对比,实为诗人内心宗教体验的外化"。

情感脉络呈现典型的"仰观—震撼—追寻"结构。从初始"坐盘石"的从容,到"试一望兮夺魄"的战栗,最终升华为"愿游杳冥兮见羽人"的超越性追求。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指出:"'夺魄'二字泄露天机,表面写自然伟力,实则暗示诗人遭遇终极真理时的灵魂震颤"。

全诗艺术特质正如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所论:"将道教游仙诗的缥缈与山水诗的质实熔于一炉,在'柱日''倚空'的夸张中保持着'足风''赩红'的质感,这正是盛唐气象特有的雄浑与精微的统一。"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如云龙探爪,夭矫九天。起笔'嶙峋''漠漠'数字,便见嵩岳骨相。'鹏翅''龙鳞'之喻,非太白不能道其瑰奇,'左变右易'四句,分明吴道子写嘉陵山水,一日而尽三百里气象。"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炼字如凿幽涧,'漎漎'状水声之细密,'胶葛'写洞壑之幽深,'棱层'二字尤妙,令峰峦鳞甲皆活。末段'夺魄'二字,真得《楚辞·招魂》神髓,非止摹形,直摄山魂。"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通篇贯注'灵怪'二字,松能移岫,风可通神,此等想落天外处,较之谢灵运'山水含清晖',更进一层仙家境界。'愿见羽人'之结,非求长生,实慕天地大美也。"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艺术特色:

  • 时空交叠:以"移岫转""左变右易"打破物理视角,暗合道家"方生方死"之思
  • 色彩诡丽:"赩红"如血玉沉西天,与"晚阴"形成冷暖冲撞
  • 音韵奇崛:连用"嶙峋""窈窕""胶葛"等双声叠韵词,似闻山灵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