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则天皇后挽歌

2025年07月05日

象物行周礼,衣冠集汉都。谁怜事虞舜,下里泣苍梧。

之问

译文

象物行周礼
依照周礼祭祀神灵
衣冠集汉都
百官齐聚长安城
谁怜事虞舜
谁为舜帝的逝去而哀伤
下里泣苍梧
百姓在苍梧山下痛哭

词语注释

象物:指祭祀用的礼器,象征神灵
周礼:周代的礼仪制度
衣冠:代指官员
虞舜:上古贤君舜帝
下里:民间,百姓
苍梧:山名,相传舜帝南巡葬于此

创作背景

诗词《则天皇后挽歌》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唐神龙元年(705年)冬,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病逝于上阳宫,终年八十二岁。这位执掌大唐政权近半个世纪的传奇女性,临终前留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与高宗李治合葬乾陵。历史的吊诡在此显现——曾经改唐为周的女皇,最终仍回归李唐宗庙体系。

诗作溯源

此挽歌当创作于武则天治丧期间。作者以"象物行周礼"起笔,暗含深意:周礼象征正统礼制,"象物"指丧葬仪仗中的神兽形象,既写实景,又隐喻武则天晚年还政李唐、恢复周礼的政治选择。"衣冠集汉都"则描绘长安城中百官缟素的场面,"汉都"二字巧妙将武周政权重新纳入李唐谱系。

文化隐喻

"谁怜事虞舜"用上古典故,虞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二妃娥皇女英泣血染竹。此处将武则天比作舜帝,暗指其帝王身份;而"下里泣苍梧"的悲泣者,实为被迫退位的李显等李唐宗室。诗人以含蓄笔法,道出权力更迭中复杂的情感:对逝者的哀悼中交织着政治妥协的无奈。

艺术特色

全诗四句二十字,却构成精妙的历史张力。周礼与汉都、虞舜与苍梧,多重时空意象叠加,既符合挽歌的庄重体例,又透露出对这位毁誉参半女政治家的特殊评价。末句"泣"字尤为传神,既是民间对武后改革弊政的感念,亦是士大夫对女主干政终结的释然。

赏析

这首挽歌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武则天传奇一生的缩影,通过多重意象的并置与历史典故的化用,构建出宏大而深沉的哀思空间。

意象的张力与隐喻
"象物行周礼"以祭祀礼器暗喻武后执政的合法性,周礼象征的秩序感与她打破传统的女性统治形成微妙对照。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句"用典精微,既显其政治功业,又暗含礼制颠覆的争议"(《唐代诗学》)。"衣冠集汉都"则通过百官朝拜的场面,将长安城转化为权力意象的集合体,衣冠既是身份象征,亦暗示儒家传统对女性执政的复杂态度。

历史镜像中的情感投射
"谁怜事虞舜"化用舜帝南巡典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解读为"以圣王喻女皇,既抬高其位格,又暗伤其终归尘土"。苍梧之泣的意象尤为凄美,《唐诗鉴赏辞典》评点:"下里泣苍梧'将湘妃竹的古老传说移植于当代,使个人哀思获得神话维度,百姓之泪与自然物候在此达成永恒共鸣。"

情感结构的双重性
全诗在表层哀悼中埋藏着深刻的历史沉思。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事虞舜'的诘问实为对时代认知的质询,当传统性别秩序被打破后,历史评价体系该如何重构?"末句以"下里"(民间)与"苍梧"(帝王葬地)的空间并置,构成权力巅峰与生命终点的强烈对比,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盛赞这种手法:"用地理意象完成生命叙事,使政治人物的逝去具有了天地同悲的宇宙意识。"

全诗二十字间,典重与哀婉并存,既保持挽歌体应有的肃穆,又通过意象的精心配置,让这位空前绝后的女皇形象在历史长河中显影——她既是礼制的破坏者,又是新时代的缔造者;被争议包裹,却终被死亡平等地接纳。

点评

昔人论诗,谓"气象雍容,格调高古",此《则天皇后挽歌》正得其神髓。首句"象物行周礼"以礼器入笔,暗合《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之制,**王夫之《唐诗评选》**尝言:"武后朝仪多仿古制,此句不着议论而讽喻自深"。次句"衣冠集汉都"化用班固《西都赋》"衣冠之族"典,**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汉都'二字尤妙,既托汉喻唐,又暗藏女主临朝之异"。

后联忽转哀音,"谁怜事虞舜"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批云:"以舜崩苍梧比高宗之逝,忠厚之至也"。末句"下里泣苍梧"更见匠心,《楚辞》有"苍梧之野"喻舜葬处,**钱锺书《谈艺录》**解此:"'下里'对'周礼',以俚俗衬典重,愈显万民同悲之状"。通篇不着"武""后"二字,而女帝功过尽在"泣"与"怜"之间,**施蛰存《唐诗百话》**叹为"史笔为诗,温柔敦厚"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