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桂州三月三日(一作桂阳三日述怀)

2025年07月05日

代业京华里,远投魑魅乡。登高望不极,云海四茫茫。
伊昔承休盼,曾为人所羡。两朝赐颜色,二纪陪欢宴。
昆明御宿侍龙媒,伊阙天泉复几回。西夏黄河水心剑,
东周清洛羽觞杯。苑中落花扫还合,河畔垂杨拨不开。
千春万寿多行乐,柏梁和歌攀睿作。赐金分帛奉恩辉,
风举云摇入紫微。晨趋北阙鸣珂至,夜出南宫把烛归。
载笔儒林多岁月,襆被文昌佐吴越。越中山海高且深,
兴来无处不登临。永和九年刺海郡,暮春三月醉山阴。
愚谓嬉游长似昔,不言流寓欻成今。始安繁华旧风俗,
帐饮倾城沸江曲。主人丝管清且悲,客子肝肠断还续。
荔浦蘅皋万里馀,洛阳音信绝能疏。故园今日应愁思,
曲水何能更祓除。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
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

之问

译文

桂州三月三日(一作桂阳三日述怀)
三月三日在桂州(又题作:桂阳三月述怀)
代业京华里,远投魑魅乡。
世代在京华为官,如今却远谪蛮荒之地。
登高望不极,云海四茫茫。
登高远望不见尽头,唯见云海苍茫无际。
伊昔承休盼,曾为人所羡。
往昔曾蒙恩宠,惹人艳羡。
两朝赐颜色,二纪陪欢宴。
历经两朝皇帝恩赏,二十载陪伴盛宴。
昆明御宿侍龙媒,伊阙天泉复几回。
昆明池畔随侍御驾,伊阙天泉几度游赏。
西夏黄河水心剑,东周清洛羽觞杯。
西夏黄河畔的水心剑,东周洛水边的羽觞杯。
苑中落花扫还合,河畔垂杨拨不开。
宫苑落花扫了又落,河边垂柳拂了又生。
千春万寿多行乐,柏梁和歌攀睿作。
千秋万岁及时行乐,柏梁台上唱和御诗。
赐金分帛奉恩辉,风举云摇入紫微。
赏赐金银绸缎沐浴皇恩,如风托云摇直上紫微。
晨趋北阙鸣珂至,夜出南宫把烛归。
清晨玉佩叮咚入宫朝见,夜晚手持烛火离宫归家。
载笔儒林多岁月,襆被文昌佐吴越。
儒林执笔多年,后奉命辅佐吴越。
越中山海高且深,兴来无处不登临。
吴越之地山高海深,兴致所至皆可登临。
永和九年刺海郡,暮春三月醉山阴。
永和九年任职会稽,暮春三月醉卧山阴。
愚谓嬉游长似昔,不言流寓欻成今。
原以为欢乐如昔,谁知漂泊已成今日。
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
始安城旧俗繁华,江边帐饮倾城喧闹。
主人丝管清且悲,客子肝肠断还续。
主人管弦清越含悲,游子肝肠寸断又续。
荔浦蘅皋万里馀,洛阳音信绝能疏。
荔浦香草远隔万里,洛阳音信早已断绝。
故园今日应愁思,曲水何能更祓除。
故园今日应满愁思,曲水怎能再涤忧伤。
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
漂泊谁怜如合浦叶,思归岂因贪食桂江鱼。
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
不求汉使金囊之赠,只盼佳人锦字书信。

词语注释

魑魅(chī mèi):传说中山林里的鬼怪,此处指荒僻之地。
休盼:恩宠眷顾。
二纪:二十四年(一纪为十二年)。
龙媒:指骏马,此处代指皇帝车驾。
伊阙:地名,以龙门石窟闻名。
羽觞:古代酒器,形如鸟雀。
柏梁:柏梁台,汉代台名,常在此赋诗。
紫微:紫微垣,星宿名,喻指皇宫。
鸣珂(kē):马勒上的玉饰碰撞声。
襆(fú)被:用包袱裹衣被,指轻装赴任。
蘅皋(héng gāo):长满香草的河岸。
祓(fú)除:古代除灾祈福的仪式。
合浦叶:合浦产的树叶,喻漂泊之物。
锦字书:妻子写给丈夫的书信(典出《晋书》窦滔妻织锦为回文诗)。

创作背景

诗词《桂州三月三日》创作背景

暮春的漓江泛着粼粼波光,被贬岭南的宋之问独立桂州城头,任潮湿的南风卷起他褪色的官袍。这位曾"两朝赐颜色"的宫廷诗人,此刻笔下流淌的不再是应制诗的富丽堂皇,而是带着瘴雨蛮烟气息的苍凉咏叹。

一、从京华到魑魅的政治浮沉

  • 显赫往昔:据《旧唐书》载,宋之问在武后、中宗朝"扈从游宴,应制赋诗","昆明御宿""伊阙天泉"等句正是其随驾洛阳的华丽记忆
  • 命运转折:景龙四年(710年)太平公主政变后,这位"载笔儒林多岁月"的学士被贬泷州参军,诗中"远投魑魅乡"即指此次南谪

二、永和九年的文化回响

  • 兰亭隐喻:"永和九年刺海郡"句将东晋王羲之的会稽之游与自身境遇叠印,岭南的曲水流觞里晃动着洛水宴集的残影
  • 双城记:洛阳"苑中落花"与桂州"帐饮倾城"形成时空对位,愈显"洛阳音信绝能疏"的孤绝

三、岭南风物中的精神困境

  • 地理书写:诗中"荔浦蘅皋""桂江鱼"等意象,折射出唐人眼中岭南的蛮荒色彩,《岭表录异》载当地"多瘴疠,土人啖槟榔以御之"
  • 书信情结:末句"愿得佳人锦字书"暗用前秦窦滔妻织锦回文典,暴露出贬谪文人特有的信息焦虑

暮色中的诗人将长安的春幡想象成合浦的落叶,在"云海四茫茫"的天地间,那支曾写尽盛世气象的笔,终在瘴江边写下最苍凉的回望。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诗人从京华显贵到流寓南荒的跌宕人生,通过今昔对比的强烈反差,展现了盛唐文人典型的命运浮沉与精神困境。

意象的时空交响
诗中构建了两组极具张力的意象群:

  • "昆明御宿""伊阙天泉"等典故铺陈出昔日的宫廷荣华,金帛、龙媒、羽觞等物象堆叠成璀璨的视觉盛宴(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评此"尽显开元天宝间文士扈从之盛")。
  • "魑魅乡""万里馀"则陡然转入蛮荒之景,云海茫茫、音信断绝的意象群,与《楚辞》的谪迁意象形成互文。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指出:"垂杨拨不开的固执与落花扫还合的徒劳,暗喻着诗人对命运无常的哲学思考。"

情感的跌宕回旋
情感脉络呈现三重转折:

  1. 前十二联以"承休盼""赐颜色"等语极写恩宠,周勋初《唐诗大系》认为这种铺排"非为炫荣,实为后文沉痛蓄势";
  2. "永和九年"句突然接入王羲之典,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称此"将个人悲剧置于历史长河,哀而不伤";
  3. 末四联"倾城沸江曲"的喧闹与"肝肠断还续"的痛楚形成悖反,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解读为"盛唐文人集体无意识的乡愁投射"。

艺术的矛盾统一
诗人在形式上进行大胆创新:

  • 七言长调中杂以"苑中落花扫还合"等三处工对,形成骈散交织的节奏(宇文所安《盛唐诗》赞其"打破宫廷诗程式化藩篱");
  • "柏梁和歌"的庙堂雅言与"桂江鱼"的俚俗意象并置,体现盛唐诗歌"合南北文化之双美"的特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二)。

结句"锦字书"的期盼,实则是盛唐文人精神世界的微缩:在功业理想与自由意志的撕扯中,最终回归到对人性温情的永恒守望(孙学堂《盛唐文学批评史》)。这种"哀而不怨,悲而能壮"的情感处理,正是该诗超越一般迁谪之作的艺术高度。

点评

此诗如云锦天章,铺陈跌宕间尽显南朝绮丽之风。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道:"宋之问以'代业京华'起笔,忽作魑魅乡之叹,如孤鹤唳天,哀响彻云。其铺叙两朝恩宠处,金紫之气跃然纸上;转至流寓之悲,则又似寒泉咽石,凄然欲绝。"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于《宫体诗的自赎》中独赏其时空转换之妙:"'永和九年'数句,将王羲之兰亭雅事化入当下,古今叠印如水中之月。诗人以繁华衬孤寂,用昔乐写今哀,此等手法已开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之先声。"

末段"荔浦""洛阳"之思,明末竟陵派谭元春在《诗归》中批注:"结处双绾故园与佳人,柔肠百转犹带金石声。'不愿金囊赠,愿得锦字书'二语,把迁客心思摹写殆尽,直可作唐人书简范本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