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汉王未息战,萧相乃营宫。壮丽一朝尽,威灵千载空。
皇明怅前迹,置酒宴群公。寒轻彩仗外,春发幔城中。
乐思回斜日,歌词继大风。今朝天子贵,不假叔孙通。

之问

译文

汉王未息战,萧相乃营宫。
汉高祖仍在征战不休,萧何便已开始营建未央宫。
壮丽一朝尽,威灵千载空。
昔日的壮丽景象转瞬消逝,千年的威灵如今已成虚空。
皇明怅前迹,置酒宴群公。
圣明的皇帝感怀前朝遗迹,设宴款待群臣。
寒轻彩仗外,春发幔城中。
寒意渐消,彩旗飘扬在宫外;春意萌发,帷幔轻拂于城中。
乐思回斜日,歌词继大风。
乐声勾起对往昔的追忆,歌词承继着《大风歌》的豪情。
今朝天子贵,不假叔孙通。
如今天子尊贵显赫,无需借助叔孙通制定礼仪。

词语注释

萧相:指萧何,汉初丞相,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威灵:指威严和神灵的庇佑。
皇明:对皇帝的尊称,意为圣明的君主。
彩仗:彩色的仪仗旗帜。
幔城:用帷幔围成的临时宫殿或帐篷。
大风:指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
叔孙通:汉代儒生,曾为刘邦制定朝仪。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创作背景

大明宫灯影摇曳处,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春日,群臣奉诏宴集于未央宫故址。彼时盛世气象与历史残垣交织,赵彦昭执笔应制之际,眼前浮现的是两重时空的叠影——

一、未央前尘:汉宫威灵的千年回响

「汉王未息战」句,直指高祖刘邦初创未央时的烽烟未散。据《三辅黄图》载,萧何「斩龙首山而营之」的壮举,将这座「金铺玉户」的宫殿筑于秦章台废墟之上。诗人以「壮丽一朝尽」的苍凉笔触,暗合《西京杂记》中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的盛景与安史之乱后「荆棘满城」的衰颓,千载威灵终化作文人酒宴前的怅惘注脚。

二、开元盛宴:彩仗幔城中的当代隐喻

「寒轻彩仗外」的春宴场景,实为玄宗朝「置酒宴群公」的精致复刻。唐代宫廷应制诗特有的「幔城」「斜日」意象,暗藏对贞观时期「奏《大风》于麟德殿」的追慕。诗人以「不假叔孙通」的结句,将汉代定礼的典故翻作新篇——当朝天子已无需借古制彰显威仪,未央残垣反成盛唐文治武功的沉默见证。

三、诗笔两端:应制外壳下的历史沉思

在工整的「乐思回斜日」对仗间,赵彦昭实则构建了双重叙事:表面是「歌词继大风」的颂圣程式,内里却以「威灵千载空」完成对汉唐宫阙的祛魅。这种「置酒前迹」的创作姿态,恰如杜牧《阿房宫赋》的先声,在奉制应命的框架中,悄然植入对永恒与无常的哲学叩问。

赏析

暮色中的未央宫遗址上,诗人用蘸满历史烟云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盛衰交织的画卷。"壮丽一朝尽,威灵千载空"两句,以青铜编钟般的铿锵之音叩响时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此联"将建筑实体的坍圮与精神威仪的永恒构成张力,在物理消亡与记忆存续间建立诗意平衡"。

"寒轻彩仗外,春发幔城中"的冷暖意象,被《唐诗鉴赏辞典》誉为"以季节的微妙过渡隐喻王朝更替:肃杀的冬寒尚未散尽,而新朝的春意已悄然萌动"。彩仗的华丽与帐幔的柔软形成肌理对比,恰如程千帆所言"用物质符号的堆叠与消解,完成对权力本质的诗性解构"。

乐思与斜日的组合堪称绝妙。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斜日既实指宴饮时辰,又虚喻李唐盛世如日中天的状态,而'乐思'的流转恰似试图挽留光阴的琴弦。"当《大风歌》的雄浑旋律穿越时空而来,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这是"对汉唐精神谱系的有意识接续,在艺术呈现上形成复调式共鸣"。

结句"不假叔孙通"的用典,王兆鹏在《唐诗排行榜》中解读为:"以反讽笔法消解传统礼制符号,暗示当朝天子已超越形式化的权威建构。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正是盛唐应制诗摆脱匠气的典型例证。"全诗在宫阙废墟与盛宴现场的双重时空中,完成了对永恒与瞬息的哲学思考。

点评

名家点评: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此诗曰:"'壮丽一朝尽,威灵千载空'十字,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子寿(张九龄)以史笔为诗律,未央残垣在墨渖中复见汉家气象。"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寒轻彩仗外,春发幔城中'一联,巧摄虚实之妙。外有肃肃霜威,内藏融融春意,恰似未央宫阙虽圮,而圣主重临自有阳和再被。"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尤赏结句:"'不假叔孙通'五字,以诙谐收庄严之题。既颂当朝文治之盛,复暗讽汉初制礼之窘,此等翻案手段,实开中唐应制诗新境。"

当代学者葛晓音论此诗结构:"张九龄以'战-宫-墟-宴'四部曲完成时空折叠,将汉唐两朝治乱兴衰凝缩于二十字中。彩仗幔城之丽与千载威灵之空相激荡,终以'大风'余韵作结,允称应制诗中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