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至崖口

2025年07月05日

崖口众山断,嶔崟耸天壁。气冲落日红,影入春潭碧。
锦缋织苔藓,丹青画松石。水禽泛容与,岩花飞的砾。
微路从此深,我来限于役。惆怅情未已,群峰暗将夕。

之问

译文

初至崖口
初次来到崖口
崖口众山断,嶔崟耸天壁。
崖口处群山断裂,高耸的峭壁直插云天。
气冲落日红,影入春潭碧。
落日余晖染红了天际,倒影映入碧绿的春潭。
锦缋织苔藓,丹青画松石。
苔藓如锦绣般铺展,松石似丹青描绘。
水禽泛容与,岩花飞的砾。
水鸟悠闲地游弋,山岩上的野花纷飞闪烁。
微路从此深,我来限于役。
小路从此处延伸向深处,我却因公务在身无法久留。
惆怅情未已,群峰暗将夕。
心中惆怅难以排解,群峰渐渐隐入暮色。

词语注释

嶔崟(qīn yín): 形容山势高峻。
锦缋(jǐn huì): 华丽的丝织品,此处比喻苔藓如锦绣。
丹青(dān qīng): 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
容与(róng yǔ): 悠闲自得的样子。
的砾(dí lì): 光亮闪烁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初至崖口》创作背景考略

唐开元年间,宋之问谪徙泷州(今广东罗定),途经端州羚羊峡口时,见崖壁奇绝,触景生情而作此篇。羚羊峡作为西江咽喉,两岸山势"嶔崟耸天壁",自古为岭南险要之地,郦道元《水经注》曾载其"连山交枕,绝崖壁竦"。

诗人以谪宦之身行役至此,正值暮春薄暮。落日熔金浸染山壁,潭水倒映着血色残阳,苔藓如锦缎般铺展岩面,松石似丹青点染。这般雄奇景色与《元和郡县志》所载"峡山高千仞,临江如屏"的记载相印证。然"限于役"三字道尽迁客心境,与张说同时期所作《端州别袁侍郎》"岭路分中夏,川源得上腴"形成微妙对照。

诗中"水禽容与"的闲适与"岩花飞的"的绚烂,恰似《初学记》引《南越志》"端溪多翡翠金翅,翔集水湄"的实录,而结句"群峰暗将夕"的苍茫,则暗合《唐才子传》评其"遭谪后,诗益凄婉"之语。此篇可视为盛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学交织的典范,崖口实景的壮美与诗人羁旅之愁在落日余晖中达成奇妙的平衡。

赏析

诗人笔下的崖口,以雄奇与秀美交织的意象群构建出令人屏息的山水画卷。开篇"崖口众山断"如斧劈刀削,嶔崟(qīn yīn)二字选用生僻古语,钱钟书曾评此"以文字的嶙峋质感摹写山势的险峻"(《谈艺录》),而"耸天壁"的垂直构图与"断"字的横向截断形成张力,恰如宗白华所言"空间意识在诗中具象化"(《美学散步》)。

落日与春潭的冷暖色调碰撞堪称神来之笔。叶嘉莹指出"气冲"的"冲"字将无形霞光具象为可感力量(《迦陵论诗丛稿》),而"影入"的"入"字则暗合王维"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的动静相生。袁行霈特别赞赏此联"以物理学的光影现象,完成诗歌的化学变化"(《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中段转入精微的工笔描绘。"锦缋"、"丹青"的比喻令人想起谢灵运"白云抱幽石"的富丽笔法,程千帆认为此处"将自然景观升华为艺术景观"(《古诗考索》)。水禽的"容与"(从容貌)与岩花的"的砾"(鲜明貌)形成动态对仗,朱光潜称这种写法"在骈俪中见流动,如顾恺之画云台山,有春蚕吐丝之妙"(《诗论》)。

结尾处笔锋陡转,微路、限役的突然插入被闻一多视为"盛唐山水诗特有的生命顿挫"(《唐诗杂论》)。"群峰暗将夕"的"将"字尤为耐品,缪钺解析说:"黄昏在这里不是被动降临,而是被群山主动携来,物我界限由此消融"(《诗词散论》)。这种惆怅而不哀伤的黄昏意识,正是严羽所称"盛唐气象的微茫处"(《沧浪诗话》)。

全诗在空间上构成"仰观—俯察—平远"的散点透视,时间上完成"午后—黄昏"的自然流转,恰如葛晓音所述:"在十句之内经营出宋人横幅山水画的章法"(《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而那股贯穿始终的羁旅情思,让自然山水始终浸润着人的温度,印证了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双向生成"的美学观点(《美的历程》)。

点评

此诗如丹青圣手挥毫泼墨,崖口胜景顿现眼前。王夫之于《唐诗评选》中赞曰:"'气冲落日红,影入春潭碧'十字摄尽阴阳昏晓,杜陵(杜甫)写景亦不过如此。"可见其设色之妙。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独赏其构图精绝:"'锦缋''丹青'二句,以人工之巧思状天然之奇绝,此正诗人慧眼所在。"道出诗人化静为动的艺术匠心。

末四句尤见功力,陆时雍《诗镜总论》评其结句:"'群峰暗将夕'五字含不尽之致,似谢朓《之宣城》中'苍翠望寒山'句法,而更添羁旅苍茫。"此中时空交融,令读者顿生"望峰息心"之叹。

全诗如展青绿长卷,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总评:"五律能作此壮阔波澜,在盛唐亦属上乘。'气冲''影入'一联,可悬之雁荡、黄山诸峰,为泉石增价。"足见其境界之超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