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初至崖口》创作背景考略
唐开元年间,宋之问谪徙泷州(今广东罗定),途经端州羚羊峡口时,见崖壁奇绝,触景生情而作此篇。羚羊峡作为西江咽喉,两岸山势"嶔崟耸天壁",自古为岭南险要之地,郦道元《水经注》曾载其"连山交枕,绝崖壁竦"。
诗人以谪宦之身行役至此,正值暮春薄暮。落日熔金浸染山壁,潭水倒映着血色残阳,苔藓如锦缎般铺展岩面,松石似丹青点染。这般雄奇景色与《元和郡县志》所载"峡山高千仞,临江如屏"的记载相印证。然"限于役"三字道尽迁客心境,与张说同时期所作《端州别袁侍郎》"岭路分中夏,川源得上腴"形成微妙对照。
诗中"水禽容与"的闲适与"岩花飞的"的绚烂,恰似《初学记》引《南越志》"端溪多翡翠金翅,翔集水湄"的实录,而结句"群峰暗将夕"的苍茫,则暗合《唐才子传》评其"遭谪后,诗益凄婉"之语。此篇可视为盛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学交织的典范,崖口实景的壮美与诗人羁旅之愁在落日余晖中达成奇妙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