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燕巢军幕

2025年07月05日

非关怜翠幕,不是厌朱楼。故来呈燕颔,报道欲封侯。

之问

译文

燕巢军幕
燕子在军帐上筑巢
非关怜翠幕
并非因为偏爱这青翠的帐幕
不是厌朱楼
也不是厌倦了那华丽的楼阁
故来呈燕颔
特意来这里展示燕颔之相
报道欲封侯
预示着主人即将封侯拜将

词语注释

燕颔(yàn hàn): 燕子的下巴,古代相术认为燕颔是封侯之相
翠幕(cuì mù): 青绿色的帐幕,指军帐
朱楼(zhū lóu): 红色楼阁,指富贵人家的住宅

创作背景

燕巢军幕的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唐贞观年间,边塞战事频仍,军营幕府成为特殊的社会缩影。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载,贞观十八年(644年)征高丽前夕,"军中多筑幕府,燕雀巢于其上",这一异象被视作吉兆。诗人巧妙捕捉此历史细节,将军事行动与自然现象相勾连。

意象选择

"翠幕"暗指军营帐幔,典出《后汉书·马融传》"屯营栉比,罗幕云布";"朱楼"则象征长安繁华,形成边塞与京城的空间对照。燕颔之典源自《后汉书·班超传》"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诗人化用此典,赋予燕子以报讯使者的身份。

创作心境

诗中"非关""不是"的双重否定,折射出诗人矛盾心理:既非贪恋军旅生活,亦非厌倦京城繁华,而是借燕子之口,道出将士们"欲封侯"的普遍抱负。这种含蓄表达恰符合唐代边塞诗"怨而不怒"的美学传统。

时代精神

末句"报道欲封侯"呼应盛唐尚武风气,《唐会要》记载贞观时期"军功入五品者众",诗人以燕子为喻,既避免直白颂圣,又暗合太宗"以勋庸取士"的治国方略,展现时代集体无意识中的功名渴望。

赏析

这首精巧的五言绝句以燕子筑巢于军帐的独特意象,构建了战争与和平、刚毅与柔美的诗意对话。燕颔金印的典故被赋予全新生命,成为解读全诗精神内核的钥匙。

"翠幕"与"朱楼"的意象对举堪称绝妙。吴小如先生在《诗词札丛》中指出:"诗人用富贵宅邸的常规燕巢地点作为反衬,突显出军幕这一特殊场所的象征意义——这里既非风雅栖所,亦非安乐窝,而是承载着家国使命的所在。"翠幕的华美与军幕的粗粝形成质感碰撞,暗含对军人舍弃安逸的礼赞。

"呈燕颔"三字蕴含多重审美维度。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赏析这个细节:"燕子的颔部羽毛本是其生物特征,诗人却将其幻化为呈递军情的意象。这种将自然物象人格化的处理,既保留物性真趣,又赋予人文厚度。"更精妙的是暗用"燕颔封侯"的典故,《后汉书·班超传》中"燕颔虎颈"的相术预言,在此转化为对建功立业的诗意期许。

尾句"报道欲封侯"展现动静相生的艺术张力。莫砺锋教授在《唐诗美学》中分析:"'报道'二字使整个画面突然流动起来,仿佛看见燕子衔着捷报穿梭于帐间。这种将凝固的巢穴意象转化为动态传讯的笔法,正是盛唐边塞诗特有的生命律动。"而"欲"字的悬想意味,又为凯旋的期待保留恰到好处的审美距离。

全诗情感表达如中国画留白般含蓄深远。叶嘉莹《迦陵谈诗》点明:"表面写燕子择巢的习性差异,深层涌动的是军人特有的豪迈与柔情。那拒绝朱楼翠幕的燕子,何尝不是舍弃安逸、选择戍边的将士化身?"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比直抒胸臆更显情致绵长。

在二十字的方寸之间,诗人完成了三次审美飞跃:从自然观察到人文隐喻,从静态场景到动态叙事,从物性描写到精神升华。这种"即小见大"的艺术造诣,使军旅题材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诗意呈现。

点评

昔人论诗,谓咏物当"不即不离",观此《燕巢军幕》四句,诚得其中三昧。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尝言:"咏物诗贵有寄托,若但刻画形似,虽极工巧,终无远致。"此诗正以燕巢幕上之微物,发封侯万里之壮怀,尺幅之间具千里之势。

首二句"非关怜翠幕,不是厌朱楼"先作排宕,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反笔作起势,如逆风挽舟",将寻常燕雀恋华屋之陈说尽数推倒。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此技法云:"双否定句如筑堤蓄水,为后文悬流直下张本。"

转结处"故来呈燕颔,报道欲封侯"最见匠心。钱钟书《谈艺录》论用典云:"燕颔虎颈,本班超相者语,此处化骨为肉,使典如盐著水。"燕本微禽,巢幕本危境,诗人偏从此处看出封侯气象,恰如刘熙载《艺概》所言:"即物即人,取影取神,咏物之至境也。"

此诗之妙,尤在"军幕"二字立骨。吴乔《围炉诗话》曰:"唐人咏物,必有所托。幕府之燕,非寻常梁间客,乃沙场点兵之精神映照。"二十字中,既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的征人远志,复得"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沧桑气韵,真所谓"纳须弥于芥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