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山引》的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唐代诗人宋之问挥毫写下《高山引》时,正值神龙元年(705年)政治风云突变之际。彼时武则天退位,中宗复辟,这位曾攀附二张的诗人被贬泷州参军,此诗便作于南谪途中的嶂峦叠翠之间。
诗中"攀云窈窕""长路浩浩"之语,实乃岭南古道的真实写照。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大庾岭道"悬磴斜迤,危栈盘空",诗人蹒跚于梅关古径,每一步都踏在盛唐与蛮荒的分界线上。"水一曲肠一曲"的九回之叹,恰与《旧唐书》记载的"流人多死岭南"形成残酷互文。
"松槚邈已远"的意象尤为沉痛。汉代墓树松槚的典故,暗喻着诗人与洛阳故里的生死相隔。当时宋之问被迫抛下"满室童稚",据其《渡汉江》诗"近乡情更怯"自注可知,其家眷实被籍没,这种"攒众虑于心胸"的煎熬,比《唐律疏议》中"流人妻妾从之"的条文更显残酷。
末句"却望咸京挥涕龙钟",将长安化作永远的精神图腾。考《新唐书》地理志,诗人站立处距京师四千六百余里,这滴穿越南岭的泪,最终凝结成初唐贬谪诗中最凄美的琥珀。其艺术张力,恰如后世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先声,在盛唐诗歌的穹顶下,撞响了一记绵延千年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