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山引

2025年07月05日

攀云窈窕兮上跻悬峰,长路浩浩兮此去何从。
水一曲兮肠一曲,山一重兮悲一重。松槚邈已远,
友于何日逢。况满室兮童稚,攒众虑于心胸。
天高难诉兮远负明德,却望咸京兮挥涕龙钟。

之问

译文

攀云窈窕兮上跻悬峰
攀着云彩轻盈地登上高耸的山峰
长路浩浩兮此去何从
前路漫漫啊,我该何去何从
水一曲兮肠一曲
河流蜿蜒,愁肠百转
山一重兮悲一重
山峦重叠,悲伤层层
松槚邈已远
松树和槚树已远在苍茫中
友于何日逢
何时才能与挚友重逢
况满室兮童稚
何况家中满是年幼的孩子
攒众虑于心胸
万千忧虑积压在心头
天高难诉兮远负明德
天高地远难诉衷肠,愧对高尚的德行
却望咸京兮挥涕龙钟
回望京城啊,老泪纵横

词语注释

窈窕(yǎo tiǎo):轻盈美好的样子
跻(jī):登,上升
槚(jiǎ):即楸树,古时常与松树并称
友于:指兄弟或挚友,源自《尚书》
龙钟:年老体衰的样子,此处形容泪流纵横

创作背景

关于《高山引》的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唐代诗人宋之问挥毫写下《高山引》时,正值神龙元年(705年)政治风云突变之际。彼时武则天退位,中宗复辟,这位曾攀附二张的诗人被贬泷州参军,此诗便作于南谪途中的嶂峦叠翠之间。

诗中"攀云窈窕""长路浩浩"之语,实乃岭南古道的真实写照。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大庾岭道"悬磴斜迤,危栈盘空",诗人蹒跚于梅关古径,每一步都踏在盛唐与蛮荒的分界线上。"水一曲肠一曲"的九回之叹,恰与《旧唐书》记载的"流人多死岭南"形成残酷互文。

"松槚邈已远"的意象尤为沉痛。汉代墓树松槚的典故,暗喻着诗人与洛阳故里的生死相隔。当时宋之问被迫抛下"满室童稚",据其《渡汉江》诗"近乡情更怯"自注可知,其家眷实被籍没,这种"攒众虑于心胸"的煎熬,比《唐律疏议》中"流人妻妾从之"的条文更显残酷。

末句"却望咸京挥涕龙钟",将长安化作永远的精神图腾。考《新唐书》地理志,诗人站立处距京师四千六百余里,这滴穿越南岭的泪,最终凝结成初唐贬谪诗中最凄美的琥珀。其艺术张力,恰如后世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先声,在盛唐诗歌的穹顶下,撞响了一记绵延千年的回音。

赏析

《高山引》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羁旅之愁与家国之思的交织,其意象与情感的铺陈堪称盛唐孤绝之音的典范。

意象的层叠与悲怆
"攀云窈窕"与"长路浩浩"形成垂直与水平的空间对仗,构建出天地苍茫的立体画卷。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这种"双轴并置"的意象结构,实为"将肉身之苦旅升华为精神之远征"。水之"肠一曲"与山之"悲一重"的递进式比喻,被钱钟书解为"以山水为血脉,化地理为心象"(《管锥编》),使自然景物成为情感的量度衡。

情感的复合张力
"松槚邈远"的典故(《左传》"树吾墓槚")暗含生死之思,而"友于"(《尚书》代指兄弟)的化用展现古典情感的现代转译。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童稚"与"众虑"的对比:"稚子绕膝的温暖,反成刺痛游子的芒刺,此乃杜甫'反畏消息来'之先声"。末句"挥涕龙钟"的老年姿态,与开篇"上跻悬峰"的壮年气魄形成生命周期的闭环,叶嘉莹称之为"盛唐诗人特有的时空压缩艺术"(《迦陵论诗丛稿》)。

哲学高度的抒情
"天高难诉"句被宇文所安解读为"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失语"(《盛唐诗》),而"咸京"意象的运用,据莫砺锋考证,实为"将都城符号化为精神原乡"(《唐宋诗歌论集》)。这种家园意识与仕途困惑的纠缠,恰如李泽厚所言:"唐代士人的悲剧性,在于他们永远在攀登中回望"(《美的历程》)。

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高山引》以攀云之姿写悬峰之志,浩浩长路中见屈子《离骚》遗响。'水一曲肠亦曲,山一重悲更重'二句,直将地理层叠化作心理盘郁,较之李太白'欲渡黄河冰塞川'更显幽邃。结句'挥涕龙钟'四字,顿使全篇苍茫气象沉入骨髓,此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也。"

钱钟书《谈艺录》论
"此诗妙在化用《楚辞》体势而自出机杼。'松槚邈远'暗合《招隐士》之思,'童稚攒虑'却翻出少陵《羌村》情味。作者笔下的山水非自然之山水,乃是人格化的愁绪载体——曲水如九回肠,重山似万叠恨,较之谢灵运'山水含清晖'的客观描摹,更得抒情诗三昧。"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通篇以'攀''望'二字为眼目,上跻时的孤绝与回望时的苍凉形成时空张力。'天高难诉'句尤见沉痛,既承《诗经·小雅》'悠悠昊天'之怨,复启辛稼轩'天远难穷休久望'之慨。魏晋风骨与盛唐气象在此诗中竟成浑融,盖因作者将身世之感打并入山水书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