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答田征君

2025年07月05日

山游杳何处,迟回伊洛间。归寝忽成梦,宛在嵩丘山。

之问

译文

山游杳何处
山中漫游,不知身在何处
迟回伊洛间
在伊水洛水之间徘徊流连
归寝忽成梦
归来入睡忽然入梦
宛在嵩丘山
仿佛又回到了嵩山

词语注释

杳(yǎo):远得看不见踪影
伊洛:伊水和洛水,两条河流的名称
嵩丘:即嵩山,五岳之一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春,宋之问谪居洛阳已近三载。伊水畔的柳色新染嫩碧时,他收到故友田征君自嵩山寄来的素笺,绢帛上墨痕犹带松烟气息——那是首邀他同隐山林的五言诗。

诗人独坐南窗下,案头《庄子》的竹简散乱摊开。他想起三年前在长安的最后那个雪夜,中书省的铜雀烛台将他的影子投在宫墙上,像极了被钉住的蝉蜕。如今谪籍削去功名,反觉魂魄如洛水上随波逐流的桃花,倒比戴着獬豸冠时更近庄周所说的"天游"。

暮鼓声从圣善寺传来时,他忽然瞥见铜镜里自己的鬓角已杂霜丝。这让他想起嵩山紫霄峰下的白鹤观,少年时与田征君在古松下煮茶论道的旧事。彼时他们以嵇康《赠秀才入军诗》相唱和,茶烟氤氲中,满山杜鹃都成了燃烧的谶语。

是夜骤雨初歇,他梦见自己化身为《列仙传》中的邗子,骑着青鹿踏过伊洛平原的麦浪。醒来时月光正浸透纱帐,砚中残墨凝着昨夜的星河。诗人披衣而起,在尚带露气的晨光里写下"归寝忽成梦"的刹那,忽然明白:原来真正的嵩丘,从来都在那卷未能写完的《逍遥游》注疏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为框架,构筑了一个空灵悠远的隐逸世界。首句"山游杳何处"以问句起势,"杳"字既写山色苍茫,又暗含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迷茫追寻。伊洛二水的意象选择颇具深意,伊水、洛水自古是隐士栖居之地,《水经注》称其"清流见底,素石磊砢",诗人徘徊于此,实则是精神在仕隐间的犹疑。

"归寝忽成梦"的转折堪称绝妙。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推崇这种"空中音、相中色"的意境营造,梦中嵩山的出现,恰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嵩丘作为五岳之中,在《诗经》时代就是"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的圣山,此处化用《庄子·逍遥游》"神游物外"的笔法,将现实中的徘徊升华为精神上的超越。

末句"宛在"二字最见功力。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此句:"着一'宛'字,而虚实相生,梦耶醒耶?"这种朦胧美正是盛唐山水诗的特质。诗人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叠印,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心灵空间的转换,正如葛晓音教授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所说:"将隐逸之思化为可触可感的山水意象,在虚实交错中展现唐代文人的精神家园。"

全诗仅二十字,却蕴含三层意境:现实中的徘徊→梦境中的抵达→醒后的回味。这种环形结构暗合禅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三重境界,王运熙先生在《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中特别指出:"唐代隐逸诗往往通过时空错位来表现精神超越,此诗正是以刹那梦境浓缩了永恒的山水向往。"诗中不见人物,却处处有人的情思;不写具体景物,而嵩洛风神自现,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表现手法,正是盛唐山水诗最动人的美学特质。

点评

此诗清逸超妙,如空谷幽兰,自吐芳馨。"山游杳何处"一句,便觉烟霞满纸,令人神往。明人钟惺《唐诗归》评曰:"宋之问诗如初日芙蓉,自然可爱。此作尤得山水真趣,'归寝忽成梦'五字,将虚实之界轻轻打破,恍若庄周梦蝶,物我两忘。"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盛赞其意境:"结句'宛在嵩丘山',不着迹象而神韵自远。盖诗人胸次洒然,故笔下能作此缥缈之音。较之刻意摹山范水者,何啻霄壤!"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则从技法着眼:"'迟回伊洛间'五字,写尽徘徊怅望之态。后二句以梦境接实景,化板滞为空灵,此唐人三昧真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