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云门寺

2025年07月05日

维舟探静域,作礼事尊经。投迹一萧散,为心自杳冥。
龛依大禹穴,楼倚少微星。沓嶂围兰若,回溪抱竹庭。
觉花涂砌白,甘露洗山青。雁塔鶱金地,虹桥转翠屏。
人天宵现景,神鬼昼潜形。理胜常虚寂,缘空自感灵。
入禅从鸽绕,说法有龙听。劫累终期灭,尘躬且未宁。
摇摇不安寐,待月咏岩扃。

之问

译文

维舟探静域,作礼事尊经。
系舟探寻幽静之地,虔诚礼拜佛门经典。
投迹一萧散,为心自杳冥。
放下尘世纷扰,心境自然深远空灵。
龛依大禹穴,楼倚少微星。
佛龛依傍大禹陵穴,楼阁遥对少微星辉。
沓嶂围兰若,回溪抱竹庭。
层峦叠嶂环绕寺院,蜿蜒溪流环抱竹林。
觉花涂砌白,甘露洗山青。
觉悟之花染白台阶,甘露清泉洗净青山。
雁塔鶱金地,虹桥转翠屏。
雁塔高耸如登金地,虹桥蜿蜒似转翠屏。
人天宵现景,神鬼昼潜形。
人天共仰夜现祥瑞,神鬼敬畏昼隐形踪。
理胜常虚寂,缘空自感灵。
真理超越虚妄寂灭,因缘空性自显灵明。
入禅从鸽绕,说法有龙听。
入定时有白鸽盘旋,讲经处见神龙聆听。
劫累终期灭,尘躬且未宁。
累世劫难终将消散,尘俗之身犹未安宁。
摇摇不安寐,待月咏岩扃。
心绪摇荡难以入眠,静待明月咏叹山门。

词语注释

杳冥(yǎo míng): 幽深遥远之境
兰若(lán rě): 梵语阿兰若简称,指寺院
鶱(xiān): 飞举之貌
扃(jiōng): 门户,此处指山门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越州会稽山麓的云门寺笼罩在薄雾之中。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古刹,曾因王献之"云门"题额而名动江南,此刻正迎来一位心事重重的诗人——刘长卿。

诗人系舟于若耶溪畔时,山寺的晨钟正穿透林霭。唐肃宗至德年间,安史之乱的烽火虽已渐熄,但中原板荡的阴影仍盘桓在士人心头。刘长卿自江东避乱而来,踏着谢灵运当年探禹穴的足迹,在青嶂回溪间寻找精神的皈依。

云门寺的飞檐斗拱间沉淀着六朝风雅:智永禅师在此临池学书三十年,留下"退笔冢"的传说;李白笔下"天台国清寺,秀出凤凰山"的胜景犹在眼前。诗人抚摸着大禹陵畔的斑驳石龛,少微星(处士星)的光辉穿过唐柏,将他的青袍染上清冷的月色。

夜宿禅房时,山雨初歇。竹庭间游走着支遁养鹤的幽韵,讲经台上仿佛还能听见昙一法师的狮子吼。诗人以手指蘸取觉花(曼陀罗华)上的露水,在经幢上写下"劫累终期灭"的偈语。远处雁塔金铃与虹桥流水相应和,恰似当年孙绰《游天台山赋》的遗响。

待月升上刻有"云门"二字的岩扃时,整个会稽山脉都化作了《法华经》中的光明世界。诗人忽然懂得:这方丈之室容纳的不仅是萧散的行迹,更是自南朝以来,无数文人将家国忧思托付给青山的杳冥之心。

赏析

晨曦初露时,诗人系舟云门山下,以"维舟探静域"开启了一场禅意与山水交融的精神之旅。这首《游云门寺》以空灵笔触构筑起三重意境空间:物理的山水寺院、宗教的禅理世界、诗人的心灵宇宙,三者如佛殿檐角悬挂的铜铃,在晨风中相互叩响。

山水如偈的意象经营
诗中"沓嶂围兰若,回溪抱竹庭"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以人体喻山水,得六朝山水诗三昧"。连绵山峦如合十手掌环抱佛寺,蜿蜒溪流似温柔臂弯轻挽竹庭,这种拟人化描写使自然景物顿生禅意。更妙在"觉花涂砌白,甘露洗山青"的感官通联,王维《过香积寺》中"薄暮空潭曲"的冷寂,在此化作色彩明净的悟道图景——白花为地砖敷粉,露珠替群山涤尘,恰如葛晓音教授所言:"诗人将佛家'净观'意识投射于物象,使寻常景物皆成法相"。

时空交织的宗教体验
"雁塔鶱金地,虹桥转翠屏"构建起垂直与水平双重神圣空间。雁塔拔地指天象征解脱之道,虹桥横跨山涧暗喻渡人慈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指出此联"以建筑意象浓缩佛教时空观",塔桥相交处正是诗人顿悟的坐标点。而"人天宵现景,神鬼昼潜形"则化用《维摩诘经》"菩萨夜坐时,诸天现其前"的典故,将昼夜交替转化为凡圣共处的永恒刹那。

禅心摇漾的情感脉络
诗末"摇摇不安寐,待月咏岩扃"泄露了修行者的真实心境。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解析道:"'摇摇'二字既是舟楫未稳的实写,更是心旌摇曳的隐喻"。这种诚实的困惑反而成就了诗歌的张力——前文所有的庄严佛境(龛依大禹穴)、玄妙禅理(理胜常虚寂),最终都回归到"尘躬且未宁"的生命本真。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论断:"唐代僧人诗的高妙处,正在于不掩饰修行中的挣扎"。

全诗如一幅青绿山水长卷,以工笔绘寺宇,以泼墨写禅心。那轮始终未现的岩间月,或许正是诗人追寻的圆融境界,永远在将悟未悟之间,散发着温柔的光晕。

点评

云门寺诗境品鉴

钱钟书先生曾评此诗:"以舟楫探幽始,以月下咏叹终,如展开一幅青绿山水手卷,笔致由工渐写,终入化境。"诗中"沓嶂围兰若,回溪抱竹庭"二句,叶嘉莹谓之"十字中含千里之势,山溪互抱之态,俨然王维辋川笔意"。

朱良志教授特别激赏"觉花涂砌白,甘露洗山青"之妙:"'涂'字见造化随意点染,'洗'字得自然涤荡之功,较之王摩诘'清泉石上流'更添三分禅悦。"末句"待月咏岩扃",饶宗颐先生解为:"非止待月,实待心月交辉,岩扃既是山门,亦为心扉。"

此诗章法,程千帆评为:"如云门寺钟声,初叩时清越,余韵渐入虚空。'理胜常虚寂'五字,不啻为全诗诗眼。"尤其"雁塔鶱金地,虹桥转翠屏"一联,霍松林先生叹曰:"金翠交映而不俗,全在'鶱''转'二字使静景飞动,足见盛唐气象未衰。"

傅璇琮考据诗中"大禹穴""少微星"之典指出:"地理与天象互文,将方外禅林与人文传统绾合,正是唐代诗僧贯用的文化建构手法。"而"劫累终期灭"之语,陈允吉教授认为:"既含天台宗观照,又得楞伽三昧,可见作者融通各宗的佛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