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越州会稽山麓的云门寺笼罩在薄雾之中。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古刹,曾因王献之"云门"题额而名动江南,此刻正迎来一位心事重重的诗人——刘长卿。
诗人系舟于若耶溪畔时,山寺的晨钟正穿透林霭。唐肃宗至德年间,安史之乱的烽火虽已渐熄,但中原板荡的阴影仍盘桓在士人心头。刘长卿自江东避乱而来,踏着谢灵运当年探禹穴的足迹,在青嶂回溪间寻找精神的皈依。
云门寺的飞檐斗拱间沉淀着六朝风雅:智永禅师在此临池学书三十年,留下"退笔冢"的传说;李白笔下"天台国清寺,秀出凤凰山"的胜景犹在眼前。诗人抚摸着大禹陵畔的斑驳石龛,少微星(处士星)的光辉穿过唐柏,将他的青袍染上清冷的月色。
夜宿禅房时,山雨初歇。竹庭间游走着支遁养鹤的幽韵,讲经台上仿佛还能听见昙一法师的狮子吼。诗人以手指蘸取觉花(曼陀罗华)上的露水,在经幢上写下"劫累终期灭"的偈语。远处雁塔金铃与虹桥流水相应和,恰似当年孙绰《游天台山赋》的遗响。
待月升上刻有"云门"二字的岩扃时,整个会稽山脉都化作了《法华经》中的光明世界。诗人忽然懂得:这方丈之室容纳的不仅是萧散的行迹,更是自南朝以来,无数文人将家国忧思托付给青山的杳冥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