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牛女(一作沈佺期诗)

2025年07月05日

粉席秋期缓,针楼别怨多。奔龙争渡月,飞鹊乱填河。
失喜先临镜,含羞未解罗。谁能留夜色,来夕倍还梭。

之问

译文

粉席秋期缓
七夕的秋夜时光缓缓流淌
针楼别怨多
穿针乞巧的楼台上离愁别绪绵绵
奔龙争渡月
如龙般迅疾的云朵争相追逐明月
飞鹊乱填河
纷飞的喜鹊匆忙搭起鹊桥横贯银河
失喜先临镜
乍见欢欣不禁先对镜整理妆容
含羞未解罗
面带羞意罗衣未解心绪缠绵
谁能留夜色
谁人能留住这良宵美景
来夕倍还梭
待到明朝定以加倍的巧思回赠

词语注释

粉席:指七夕节妇女摆设的乞巧宴席,'粉'暗喻女子梳妆
针楼:古代七夕妇女登楼穿针乞巧的习俗建筑
奔龙:此处比喻夜空中流动的迅疾云彩(注:典出《淮南子》'爰止羲和,爰息六螭')
填河:特指喜鹊为牛郎织女相会而搭桥的典故
还梭:'梭'指织布梭,此处引申为纺织技艺,暗喻加倍回报的深情

创作背景

秋夜的银汉低垂,长安宫阙的檐角挑着疏星,这是沈佺期在武周朝任通事舍人时写下的《牛女》。唐人的七夕总带着金粉与铜锈交织的气息——女皇武则天在洛阳造明堂、铸天枢,却仍按古制在七月七日陈设七孔针与五色线,宫娥们以金银雕镂的"乞巧楼"竞巧,恰似诗中"粉席""针楼"的华丽注脚。

史载沈佺期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诗风愈见工丽。这首宫体诗里,"奔龙""飞鹊"的意象翻空出奇,实暗合当时天象:《旧唐书》载长安二年"有星孛于箕、斗",斗宿正是牛女分野。诗人将彗星袭月的天变,化作"争渡月"的惊鸿一瞥,既应和了《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的传说,又透露出武周政权下文人如履薄冰的心境——那"失喜临镜"的娇羞背后,何尝不是对"夜色"将尽的隐忧?唐人《朝野佥载》记当时童谣:"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沈诗末句"来夕倍还梭"的殷切,恰是盛世将阑时最凄美的回光。

赏析

这首诗以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群和婉约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古典爱情神话的永恒魅力。吴乔《围炉诗话》评其"设色绮丽而不艳,写怨深婉而不哀",恰道出此诗的艺术特质。

意象的流动与张力
诗中意象形成两组鲜明对照:"粉席""针楼"的静态闺阁意象,与"奔龙""飞鹊"的动态天象形成时空张力。胡应麟《诗薮》特别指出"奔龙争渡月,飞鹊乱填河"二句:"以动写静,星汉迢遥之景顿作眼前沸腾之状"。龙舟竞渡、喜鹊纷飞的画面既是对银河实景的浪漫想象,又暗喻相思之情的汹涌澎湃。"争""乱"二字尤为传神,清代黄生《唐诗摘钞》称其"写尽天人交感时的宇宙律动"。

情感表达的层次性
前四句写等待的焦灼,"缓"字与"多"字形成情绪铺垫。后四句转入相会时刻的特写,"失喜""含羞"的微妙情态被钱锺书《谈艺录》赞为"女儿心性,摄魂之笔"。尾联"留夜色""倍还梭"的痴想,呼应李商隐"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的怅惘。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此诗"将刹那欢会与永恒离别化为抒情辩证法"。

神话原型的再创造
诗人对传统题材的处理颇具新意。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不直写相逢之乐,而用'临镜''解罗'的侧笔,得《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含蓄之美。"这种以闺阁情态映射神话场景的写法,使天上人间的界限在诗意中消融,恰如叶嘉莹所说"神话意象成为人类永恒情感的载体"。

点评

此诗以牛女双星为引,织就一幅天上人间的缠绵画卷。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奔龙''飞鹊'二句,不独状景工绝,更将银河暗渡之动态写活,星汉无情之物,顿作有情之姿。"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则点出其抒情之妙:"'失喜''含羞'四字,曲尽女儿情态,使千年神话顿生血肉,此等笔力,非寻常诗人可及。"

诗中"粉席""针楼"的闺阁意象与"奔龙""飞鹊"的浩瀚天象形成精妙对照,正如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所析:"秋期针楼之缓,别怨银河之多,时空交感处自见匠心。结句'来夕倍还梭'尤见巧思,既合织女身份,复寓相思绵长,真所谓'一笔两写,虚实相生'者也。"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更从意象组合角度评骘:"'争渡月''乱填河'六字最耐寻味,既见鹊桥匆忙搭建之状,又暗喻人间别离争聚之态,宇宙之大与儿女之微,在此达成诗意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