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帝王巡幸佛寺的盛况为背景,却巧妙避开对皇权的直接颂扬,转而通过精微的物象描摹展现出一幅流动的宫廷画卷。首联"暂幸珠筵地,俱怜石濑清"中,"珠筵"与"石濑"的意象并置形成张力,既暗示皇家仪仗的华贵,又以自然清溪的意象消解严肃氛围。《唐诗镜》特别指出此联"以清泠之笔写富贵气象",正是道出诗人将政治仪式诗性转化的功力。
颔联"泛流张翠幕,拂迥挂红旌"运用动态视觉构图,翠幕如流水般铺展,朱红旗帜在风中翻卷。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此联"以织物拟水波,化静为动",使庄严的仪仗队呈现出"翩然欲飞"的韵律美。而"泛""拂"两个动词的选用,恰如《唐诗品汇》所评"有举重若轻之妙"。
颈联转向听觉与味觉的盛宴,"雅曲龙调管"暗用《韩非子》中"龙笛"典故,将乐师奏曲比作仙人驭龙;"蚁泛觥"则取《诗经·小雅》"兕觥其觩"的意象,以酒面浮沫如蚁群涌动写宴饮之欢。《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称此联"双典并用而不着痕迹",展现出诗人"融经铸史"的语言造诣。
尾联"陪欢玉座晚,复得听金声"收束全篇,"玉座"与"金声"的金属质感意象,与前三联的水、织物、酒液等流体意象形成奇妙平衡。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在《王维研究》中指出,这种"刚柔相济"的意象组合,实则是对帝王"既威严又亲民"双重特质的诗意诠释。而"复得"二字,据《唐诗归》分析,暗含臣子"得沐天恩"的欣喜,却以含蓄笔法出之,避免流于俗套。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应制诗常见的颂圣主题,转化为对瞬间美感的捕捉。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以琉璃之心观照皇家游宴,使礼制活动焕发审美元气。"这种将政治仪式审美化的处理方式,展现出初唐宫廷诗"雍容华贵而不失性灵"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