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经梧州

2025年07月05日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
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
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
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之问

译文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
南方没有霜雪,年年都能看到繁华的景色。
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
青翠的树林悄悄更换新叶,红色的花蕊接连绽放。
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
春天过去,听见山鸟啼鸣;秋天到来,看见海上的木筏。
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美好的名声虽然令人欢喜,但终究会像贾谊一样在长沙悲泣。

词语注释

霰(xiàn):雪珠,小冰粒。
物华:自然美景。
海槎(chá):海上的木筏,此处可能指远行的船只。
流芳:流传的好名声。
泣长沙:典出汉代贾谊被贬长沙,此处借指怀才不遇的悲叹。

创作背景

梧州古称苍梧,地处岭南要冲,自古为百越文化与中原文明交融之地。唐时属岭南道,草木蓊郁,四季难辨,这番独特风物成就了此诗的灵韵底色。

诗人笔下"南国无霜霰"之句,暗合《岭表录异》所载"岭表山川,盘郁结聚,不易疏泄,故岚气常多",岭南温润气候造就了"连年见物华"的奇观。青林红蕊的意象,在《梧州府志·物产篇》中可寻端倪——此地朱槿经冬不凋,榕树新叶更替时,老叶犹悬枝头,确乎"暗换叶"而"续开花"的妙境。

颈联"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藏着西江航运的千年密码。梧州三江汇流,据《元和郡县志》载"商贾辏集,舳舻相继",南来海船溯浔江而上,恰似张骞乘槎探星河典故的倒影。诗人或许正立于系龙洲畔,看商船载着槟榔、玳瑁往来如梭。

尾句"泣长沙"之叹,遥应汉代贾谊谪宦岭南的旧事。梧州在唐时为贬谪要道,城东思良江畔至今留有"贾谊泊舟处"石刻。诗人眼见流芳美景,却触发了迁客骚人共有的身世之悲,正如《岭南风物记》所言:"瘴乡花木早,逐客鬓毛迟",在永恒的草木荣枯间,映照出文人永恒的羁旅愁思。

赏析

这首《经梧州》以岭南风物为经纬,织就一幅时空交错的生命图景。诗人笔下的梧州呈现出三重美学境界:

一、永恒的物候轮回
"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二句,被清代学者王尧衢评为"草木代谢中见天地之心"(《古唐诗合解》)。青林与红蕊构成色彩对位,暗换与续开形成时间叠印,恰如叶燮《原诗》所言:"四时之景互摄,阴阳之气相荡"。这种循环意象在"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中得到延展,山鸟代表陆地生机,海槎象征水上漂泊,构成空间维度的张力。

二、深沉的谪宦之思
尾联"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暗用贾谊典故。当代学者莫砺锋指出:"诗人将岭南风物的'可悦'与长沙涕泣的悲凉并置,形成情感的对冲效应"(《唐宋诗鉴赏》)。这种矛盾心境在"无霜霰"与"暗换叶"的对照中已现端倪——温暖表象下潜藏岁月惊心。

三、时空的压缩艺术
全诗将四季压缩于八句之中,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此手法"以物理时间的错位营造心理时间的纵深感"(《唐诗求是》)。连年物华与瞬间花谢形成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切换,正如首联"南国无霜霰"的恒常温暖与尾联"泣长沙"的历史寒意,构成时空的螺旋结构。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地理风物转化为心灵镜像。钱钟书《谈艺录》评点这类作品时曾说:"诗人不写眼中之景,而写景中之人"。那暗换的青林何尝不是诗人渐染霜鬓的隐喻?那续开的红蕊又何异于生命意志的倔强绽放?在永恒的春去秋来中,个体命运的沉浮愈显苍凉而壮美。

点评

岭南的笔墨在梧州洇开千年,宋之问笔下这座"无霜霰"的南国城池,恰似未施铅华的素笺,却引得历代文豪竞相题跋。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赞叹:"'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十字,写尽草木代谢之妙,不着一字而四时流转。"那青林红蕊的明暗交叠,原是诗人以丹青手法点染的时光密码。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里独具慧眼:"'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寻常物候经屈子笔法点化,便作《离骚》香草之思。"这山鸟海槎的意象,恰似两枚玲珑的玉珏,轻轻相叩便发出楚辞的清响。近代词学大家龙榆生更在《唐宋名家词选》批注中道破天机:"末句'泣长沙'三字,非独贾谊之哭,实乃将岭南风物尽数浸入湘江泪罗,草木皆着屈平衣冠矣。"

梧州的山水在诗行间自成经纬,当代学者叶嘉莹曾以"物华暗度"四字解此诗妙处:"南国物华非但眼见,更在'暗换''续开'的动词里藏着时光的针脚,诗人以灵心绣出天地无声的锦缎。"这连年不败的芳菲,终在"泣长沙"的结句中显影为文化的乡愁——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永恒哀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