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晚游普耀寺

2025年07月05日

薄暮曲江头,仁祠暂可留。山形无隐霁,野色遍呈秋。
荷覆香泉密,藤缘宝树幽。平生厌尘事,过此忽悠悠。

之问

译文

薄暮曲江头
黄昏时分漫步在曲江畔
仁祠暂可留
仁爱的寺庙可稍作停留
山形无隐霁
山峦轮廓在晴空下清晰可见
野色遍呈秋
原野处处展现秋日景象
荷覆香泉密
荷花覆盖着芬芳的泉水,密密层层
藤缘宝树幽
藤蔓缠绕着珍贵的树木,幽深静谧
平生厌尘事
一生厌倦世俗琐事
过此忽悠悠
经过此处忽然感到悠然自得

词语注释

薄暮(bó mù):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仁祠(rén cí):指佛教寺庙,这里特指普耀寺
宝树(bǎo shù):佛经中对珍贵树木的尊称

创作背景

暮色如淡墨洇染曲江岸线时,那位宦海沉浮多年的诗人再度踏入普耀寺的山门。唐开元年间某个清冷的秋日,宋之问将半生际遇化入这首五律——彼时他刚经历第二次贬谪,从繁华的京洛被放逐至泷州,途经蓝田这座古刹,秋色与梵钟恰好撞碎了胸中块垒。

山门前的石阶还留着武周时期武则天敕建寺院时的莲花纹样,诗人指尖抚过斑驳的浮雕,恍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曾在此为女皇赋诗。如今殿阁的金漆已然剥落,唯有秋色依旧磅礴:远山挣脱薄雾显出峥嵘轮廓,原野展开赭黄与绛红的织锦,残荷在香积泉投下交错暗影,古藤缠绕着七叶树在经声中缓慢生长。

佛前长明灯跃动的火光里,他看见自己半生奉迎权贵的姿态——那些在神龙政变后谄事太平公主的岁月,那些为夺锦袍而雕琢的诗句。此刻梵呗声中的落叶正以另一种韵律飘坠,让他突然懂得,真正的诗句应当像覆满青苔的经幢,在时光里自然沉淀出重量。当诗人解下腰间鱼袋搁在石栏上时,暮钟惊起的鸦群正驮着碎金般的夕光,飞向没有宫阙的远天。

赏析

暮色中的曲江畔,仁祠静静伫立,成为诗人暂时的精神栖所。这座山寺在雨霁后轮廓分明,仿佛褪去了所有伪装,与漫山遍野的秋色共同构成一幅澄明的画卷。荷香与泉水的交织,藤蔓与宝树的缠绵,这些意象不仅勾勒出寺院幽静的环境,更暗喻着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山形无隐霁"一句,被清代学者黄生评为"以山形之坦诚喻心境之澄明",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正是盛唐山水诗的典型特征。而"野色遍呈秋"的"遍"字,被《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一字而境界全出,将秋意的渗透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荷覆香泉的"密"与藤缘宝树的"幽",形成视觉与嗅觉的通感,学者傅璇琮认为这种细腻的感官描写"构建了一个隔绝尘嚣的禅意空间"。

尾联的转折尤为精妙。"平生厌尘事"的直抒胸臆,与"过此忽悠悠"的飘然忘机形成强烈反差。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悠悠'二字既是身体感受的轻盈,更是精神获得自由的写照,这种瞬间的顿悟,正是佛教所谓'当下即是'的体现。"诗人通过空间转换——从尘世到佛寺——完成了心灵的净化,这种结构被王维后世山水诗反复效仿。

全诗以空间移动为线索,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最终抵达精神的解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蒋寅研究员指出:"该诗完美呈现了盛唐文人将山水审美与宗教体验相结合的特质,在看似平淡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认。"这种"即景悟道"的创作方式,使得普耀寺不再仅是地理存在,更成为照亮心灵的精神坐标。

点评

暮色为毫,秋光作砚,此诗恰似王摩诘手笔。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曾叹:"景中含禅,物外见意,此等笔墨非胸有辋川者不能道。"首联"薄暮曲江头"五字,便勾勒出晚唐特有的苍茫气象——那"薄"字用得极妙,仿佛暮色是半透明的绢纱,轻轻覆在曲江的玉肌上。

颔联"山形无隐霁,野色遍呈秋"二句,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为:"十字写尽空山新雨后的秋魂"。山脊在雨后晴光中纤毫毕现,而"遍呈秋"三字更见匠心,仿佛秋色是野地主动捧出的珍宝。这般物我交融的境界,恰如苏轼所言"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颈联的荷香藤影,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比作"小李将军金碧山水中的点睛之笔"。香泉被荷盖密密遮覆,宝树遭幽藤细细缠绕,这一"密"一"幽"之间,分明藏着诗人对红尘的疏离。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诗人总在声色香味里埋着通关密语"。

尾联"平生厌尘事"的直抒,反被"过此忽悠悠"的化境冲淡。俞陛云《诗境浅说》点破此中玄机:"结句如古寺钟声,余响在有无之间。所谓悠悠者,非独步履之缓,实乃心神远举之态。"这恰印证了严羽《沧浪诗话》"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至论。

此诗最妙处,在于将陶渊明的闲远、王维的空灵、柳宗元的清峻,糅作一盏秋露烹的茶。方东树《昭昧詹言》所谓"气象浑沦,难以句摘",正可为此诗作注。那"忽悠悠"三字里,藏着中国文人千年未变的山水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