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苑中遇雪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之问

译文

苑中遇雪应制
宫廷中遇雪应诏而作
紫禁仙舆诘旦来
清晨时分,仙驾从紫禁城缓缓而来
青旂遥倚望春台
青色旗帜遥遥倚靠着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
不知道庭院中的雪霰今晨飘落
疑是林花昨夜开
还以为是林中花朵昨夜绽放

词语注释

紫禁仙舆(zǐ jìn xiān yú):紫禁城中的皇家车驾,'仙舆'是对皇帝车驾的美称。
诘旦(jié dàn):清晨,拂晓时分。
青旂(qīng qí):青色的旗帜,古代仪仗用旗。
庭霰(tíng xiàn):庭院中飘落的雪霰,即小冰粒。

创作背景

诗词苑中遇雪应制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作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冬,属典型的"应制诗"范畴。时值中宗李显率群臣游幸长安望春宫,适逢初雪骤降,帝命群臣赋诗咏雪。宋之问作为修文馆直学士,随驾在侧,遂有此作。

宫廷语境

  • 紫禁仙舆:暗合武则天时期"紫宸殿"的建制传统,彰显皇家威仪
  • 望春台:实指长安城东望春宫内的观景台,亦是唐代"人日赐彩"等宫廷活动的场所
  • 青旂仪仗:《新唐书·仪卫志》载"天子出,建青旂十二",雪中仪仗更显庄严

艺术机杼

诗人运用"庭霰疑花"的错觉美学,暗合太宗朝上官仪"咏雪应制"中"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惊"的笔法,却以更精微的时空转换取胜。其"昨夜开"的想象,实受长安佛寺"夜放昙花"典故启发,将佛教美学融入宫廷诗歌。

政治隐喻

诗中"诘旦来"的急切与"遥倚"的从容形成张力,折射出景龙年间韦后集团与太平公主势力微妙的政治平衡。宋之问以雪喻政,既颂圣明又不失文人风骨,正是其历经神龙政变后的生存智慧。

按:《唐诗纪事》卷三载此诗创作时"百官献诗者百余人",唯宋之问、李峤等十人作品获赐锦彩,足见当时文坛竞争之烈。

赏析

雪落宫廷,疑是花开。这首应制诗以精巧的构思将冬雪化作春意,在规整的宫廷诗中绽放出灵动的诗意火花。

"紫禁仙舆"与"青旂望春"的意象构建出典型的皇家气象,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仙舆''青旂'的搭配既显庄严,又暗含飘渺仙气,为后续的雪景转换埋下伏笔。"而真正令人拍案的是后两句的意象转换,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以'不知'起兴,用'疑是'作结,将冰冷的庭霰瞬间点化为温润的林花,这种化实为虚的手法堪称应制诗中的神来之笔。"

情感表达上,表面是应制诗常见的歌功颂德,内里却流淌着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知。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分析道:"'昨夜开'三字尤为绝妙,既暗合'瑞雪兆丰年'的祥瑞寓意,又将帝王威仪转化为自然生机,达到'颂圣而不露痕迹'的艺术境界。"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使全诗在宫廷诗的框架中保持了清新脱俗的气质。

在艺术手法上,周振甫《诗词例话》特别推崇其错觉运用:"从视觉错觉到心理错觉的层层递进,使短短二十八字产生'疑真似幻'的审美效果。"清晨的雪霰与夜绽的林花在诗人笔下形成时空交错的蒙太奇,这种"以春写冬"的反季节写法,在应制诗中实属难得一见的创新。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制度化的应制题材写出了生命温度。正如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在森严的紫禁城背景下,突然绽放的'林花'意象,恰似诗人灵光乍现的审美突破,让规矩的宫廷文学也有了呼吸的韵律。"这种在既定框架中的艺术腾挪,正是盛唐诗人高超技艺的绝佳体现。

点评

雪落宫垣,诗成天籁。此应制诗以"疑花为雪"之笔,尽显盛唐气象。明代诗评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盛赞:"'不知'二句,体物入微。以林花喻庭霰,非止巧思,更见太平天子宴乐时,草木皆具欢容。"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亦评点道:"望春台前,仙舆青旂未至而先咏雪,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宋之问以花魂写雪魄,较之谢道韫'柳絮因风'更添三分皇家雍容。"

尤妙在"疑是"二字,正如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所言:"昨夜林花与今朝庭霰,在诗人慧眼中浑成一片琼瑶世界。帝王家冰雪文章,正需此等空灵笔触方能载动。"此诗虽为应制,却无斧凿之痕,雪落玉阶的簌簌声与笔落锦笺的飒飒声,已随大唐气象流转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