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晚泊湘江

2025年07月05日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之问

译文

晚泊湘江
傍晚停泊在湘江
五岭恓惶客
翻越五岭的游子心中惶惶不安
三湘憔悴颜
流落三湘的游子面容憔悴
况复秋雨霁
何况秋雨初晴
表里见衡山
里里外外都能看见巍峨的衡山
路逐鹏南转
路途随着大鹏南飞而转折
心依雁北还
心思却随着北归的大雁飞回故乡
唯馀望乡泪
只剩下思乡的泪水
更染竹成斑
滴在竹上染出斑斑泪痕

词语注释

五岭(wǔ lǐng):指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边境
恓惶(xī huáng):惊慌烦恼的样子
三湘(sān xiāng):指潇湘、蒸湘、沅湘,泛指湖南地区
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表里(biǎo lǐ):内外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叶孤舟系于湘江之畔。诗人宋之问自岭南贬所北归,途经三湘之地,正值秋雨初霁,衡山巍峨倒映江心,遂有此《晚泊湘江》之叹。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诗人因附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参军。五岭的瘴疠、三湘的漂泊,俱化作"恓惶客"的踉跄步履。当秋雨洗过的晴空显出衡山轮廓时,那"表里俱澄澈"的山水,恰与诗人斑驳的宦途形成尖锐对照。史载宋之问此次北返实属潜逃,故"路逐鹏南转"暗藏地理与心迹的悖离——身虽随南徙之鹏鸟,心却早随北归雁阵飞越关山。

斑竹泪痕的典故在此有了双重隐喻:舜帝二妃的传说浸染着亘古的哀愁,而诗人望乡之泪更将竹斑染深一层。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曾评此诗"贬客情态,摹写殆尽",确乎道出了那秋江夜泊时,一个戴罪之人在历史夹缝中的战栗与孤独。

赏析

暮色中的湘江畔,诗人宋之问将羁旅愁思化作笔端斑竹。这首《晚泊湘江》以秋江为纸,以血泪为墨,绘就了一幅凄美的游子望乡图。

意象的层叠与升华
"五岭"与"三湘"的地理对举,构建出空间上的苍茫感。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联:"十字写尽南迁之态","恓惶"与"憔悴"的叠加,使漂泊之苦具象化为面容的枯槁。秋雨初歇的澄澈中,衡山突兀显现,吴汝纶谓此景"以乐景写哀,其哀倍增"——山色愈清,愈照见游子的浑浊心事。

情感的螺旋递进
"鹏南转"与"雁北还"的意象碰撞最见匠心。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指出:"鹏喻身不由己的南贬,雁托魂牵梦萦的北归"。这种肉身与精神的撕裂,在"唯馀"二字达到顶点。李元洛《诗美学》特别激赏结句:"化用湘妃竹典故,将泪痕转化为竹斑,使无形乡愁获得永恒质感"。

时空的辩证艺术
诗中暗藏三重时空:雨霁的现时(衡山可见)、南迁的过往(鹏路曲折)、北归的将来(雁心所向)。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这种结构:"以空间位移丈量心理距离,用景物转换暗示时间流逝"。当竹斑成为情感化石,个人的恓惶便升华为人类共通的乡愁母题。

在这幅水墨般的诗卷里,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唐代的贬谪者,更是所有时代羁旅者的精神剪影。那染竹的泪,早凝成中国文学中最动人的琥珀。

点评

暮色浸染的湘江畔,宋之问这首《晚泊湘江》以霜刃般的文字剖开游子肝肠。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拈出"表里见衡山"五字,叹曰:"『见』字如开天眼,秋雨初霁时山色透骨而来,羁旅之孤绝与山河之苍莽在此一瞬贯通。"

颔联"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尤见匠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鹏南雁北之对,非止地理之遥,实乃魂魄两分。子昂《感遇》之骨,摩诘《终南》之韵,尽化入此十字中。"那南徙的鹏鸟与北归的雁阵,恰似诗人被贬岭南的肉身与徘徊故土的魂灵,在苍穹下划出痛彻的弧线。

末句"竹成斑"三字更惹千古回响。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云:"湘妃泪竹之典,经『唯馀』二字点染,顿成当代血书。不曰泪染竹斑,而曰泪『更染』,则前人之悲已不足道,今夕之痛尤为刻骨。"秋江夜泊时,那斑斑竹影原是诗人望乡的泪痕凝成,千年后仍滴在读者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