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处,一叶孤舟系于湘江之畔。诗人宋之问自岭南贬所北归,途经三湘之地,正值秋雨初霁,衡山巍峨倒映江心,遂有此《晚泊湘江》之叹。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诗人因附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参军。五岭的瘴疠、三湘的漂泊,俱化作"恓惶客"的踉跄步履。当秋雨洗过的晴空显出衡山轮廓时,那"表里俱澄澈"的山水,恰与诗人斑驳的宦途形成尖锐对照。史载宋之问此次北返实属潜逃,故"路逐鹏南转"暗藏地理与心迹的悖离——身虽随南徙之鹏鸟,心却早随北归雁阵飞越关山。
斑竹泪痕的典故在此有了双重隐喻:舜帝二妃的传说浸染着亘古的哀愁,而诗人望乡之泪更将竹斑染深一层。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曾评此诗"贬客情态,摹写殆尽",确乎道出了那秋江夜泊时,一个戴罪之人在历史夹缝中的战栗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