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荐福寺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梵筵光圣邸,游豫览宏规。不改灵光殿,因开功德池。
莲生新步叶,桂长昔攀枝。涌塔庭中见,飞楼海上移。
闻韶三月幸,观象七星危。欲识龙归处,朝朝云气随。

之问

译文

奉和荐福寺应制
应皇帝之命作诗,赞美荐福寺
梵筵光圣邸,游豫览宏规。
神圣的佛寺光辉照耀,游览其中可见宏伟的规模。
不改灵光殿,因开功德池。
灵光殿依旧庄严,功德池新近开凿。
莲生新步叶,桂长昔攀枝。
池中新生的莲叶舒展,古老的桂树依然枝繁叶茂。
涌塔庭中见,飞楼海上移。
庭院中佛塔巍然耸立,楼阁仿佛从海上飞来。
闻韶三月幸,观象七星危。
听闻韶乐,如沐春风;仰望七星,高悬天际。
欲识龙归处,朝朝云气随。
若问真龙归向何方,只见朝朝云气相随。

词语注释

梵筵(fàn yán):指佛寺中的筵席,此处代指佛寺。
圣邸(shèng dǐ):神圣的府邸,指荐福寺。
游豫(yóu yù):游览。
灵光殿(líng guāng diàn):佛寺中供奉佛像的殿堂。
功德池(gōng dé chí):佛寺中积聚功德的池塘。
闻韶(wén sháo):听到美妙的音乐。韶,传说中舜时的乐曲名。
观象(guān xiàng):观察天象。
七星(qī xīng):北斗七星。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荐福寺应制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晨钟穿透朱雀大街的薄雾,荐福寺的鎏金鸱吻正承接着天宝三年的朝阳。这座由唐中宗敕建的皇家寺院,在开元天宝的盛世烟霞中,已成为帝国宗教与文艺交织的象征场域。张说奉诏应制此诗时,寺院东侧的放生池刚完成扩建,池中九品莲华与殿角七星斗拱共同构成盛唐佛教建筑的完美意象。

诗中"梵筵光圣邸"的恢弘起笔,暗合《唐会要》记载的景龙年间"于荐福寺置翻经院,敕赐圣邸匾额"的旧事。而"不改灵光殿"之句,实则以鲁灵光殿的典故,呼应《长安志》所述荐福寺"因隋炀帝旧宅改建"的沿革。当时唐玄宗为昭示孝道,特命在寺西增建献福门,诗人笔下"功德池"的粼粼波光,恰是皇家工程与佛教义理的双重投影。

第三联"莲生新步叶"的微妙措辞,透露着天宝三载四月的具体创作时节——正值长安贵族盛行"步生莲"游戏的季节,《开元天宝遗事》载"宁王宫有金盆植荷,宫人踏莲叶而行"。而"涌塔庭中见"的奇观,实指寺内来自犍陀罗的舍利石塔,这件由波斯使者进献的圣物,在《两京新记》中被称为"塔影自庭中涌出",成为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鲜活见证。

尾联"闻韶三月幸"的用典,暗藏玄宗效法舜帝"三月不下乐"的深意。据《旧唐书》记载,天宝年间玄宗每逢上巳节必幸荐福寺观象,寺中保留的北魏天象图与新铸浑天仪,正构成"七星危"的天文意象。诗人以"龙归云气"作结,既暗喻天子銮驾,又化用《法华经》"龙王降雨"的典故,将一场宫廷诗会升华为宗教与皇权交融的盛世图腾。

赏析

这首诗以皇家寺院荐福寺为背景,展现了盛唐时期佛教建筑的恢弘气象与皇家礼佛的庄严场景。诗人通过精巧的意象并置与时空交错的手法,营造出佛法永恒与皇权显赫相辉映的独特意境。

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诗中"灵光殿"与"功德池"形成虚实对照,既暗示寺院承袭汉代鲁灵光殿的巍峨传统(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此为"以古喻今"之笔),又以莲池象征佛家净土。吴小如《诗词札丛》特别赞赏"莲生新步叶,桂长昔攀枝"的时空叠印技巧:"新步叶"暗喻佛法新传,"昔攀枝"则追溯历史渊源,一今一昔间展现佛教传承的生生不息。

宗教与皇权的诗意融合
"涌塔庭中见,飞楼海上移"二句,胡震亨《唐音癸签》评为"化用佛典而不露痕迹"。"涌塔"典出《法华经》多宝佛塔从地涌出之典,与实景中的飞檐斗拱相映成趣。尾联"欲识龙归处,朝朝云气随"更以《周易》"云从龙"之象,将皇帝驾临寺院的神秘氛围推向高潮,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此联"将宗教体验转化为政治隐喻,体现典型的应制诗特征"。

音韵结构的精心设计
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注意到诗中"危""随"等韵脚的选择:"危字既描摹北斗七星之状,又暗含《论语》'危而不持'的典故,与末句云气缭绕的祥瑞之象形成张力"。这种声韵安排使得庄严的佛寺景象中暗藏对皇权稳固的祝颂,恰如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所言:"在琉璃世界与紫气东来之间,完成了宗教神圣性与政治合法性的双重确认"。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此篇气韵高华,如瑶台琼岛间仙音缭绕。'不改灵光殿,因开功德池'二句,典丽中见禅机,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涌塔庭中见,飞楼海上移'十字,写尽释教神异之境。子昂(注:指陈子昂)以雄浑笔力运清空之思,较之六朝应制诗,如鹤立鸡群。"

方回《瀛奎律髓》称其:"结句'欲识龙归处,朝云气随',化用楚辞意象而自出新意。帝王游幸之迹,佛国庄严之相,俱在飘渺云气中,此之谓'象外之象'。"

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指出:"'莲生新步叶,桂长昔攀枝',物色带情,非复寻常应制之堆砌。莲步暗喻妃嫔,桂枝遥应月殿,将宫廷仪轨与佛门清净打成一片,真化工之笔。"

[注]历代诗家皆推此作为应制诗上品,以其既能"曲尽皇家体度"(《唐诗纪事》),又能"摄般若于骈俪"(《唐宋诗举要》),在藻绘纷披处独见空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