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姚侍御出使江东

2025年07月05日

帝忧河朔郡,南发海陵仓。坐叹青春别,逶迤碧水长。
饮冰朝受命,衣锦昼还乡。为问东山桂,无人何自芳。

之问

译文

帝忧河朔郡,南发海陵仓
皇帝忧心河朔地区的百姓,从南方的海陵仓调发粮食赈济。
坐叹青春别,逶迤碧水长
静坐叹息青春易逝,蜿蜒的碧水长流不息。
饮冰朝受命,衣锦昼还乡
清晨怀着忧虑接受使命,功成后衣锦还乡。
为问东山桂,无人何自芳
试问东山的桂树,无人欣赏时它为何依然芬芳?

词语注释

河朔(hé shuò):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的样子。
饮冰:比喻内心忧虑,如饮冰般寒心。
衣锦(yì jǐn):穿着华丽的衣服,指功成名就后荣归故里。
东山桂:东山的桂树,常比喻隐士或高洁之士。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天幕下,长安城阙流动着金色的光晕。张九龄执笔凝望案头诏书,墨色在宣纸上洇开一片江东的烟水——这是他为挚友姚侍御出使江东写下的诗行。

御史台的铜驼静立,见证着这位以"耿介"著称的宰相的沉吟。河朔诸郡的旱情牵动帝心,海陵仓的漕粮正待南下赈济。史载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江淮间确有大旱,朝廷急遣重臣督运赈灾。姚侍御衣襟犹带终南山的松雪,便要踏入淮南道的杏花春雨。

"坐叹青春别"五字里,藏着唐人的气象。彼时张九龄五十六岁,正值政治生涯巅峰,却在送别诗中流露出少见的柔情。碧水逶迤的意象,既是写实——姚侍御将沿汴水、淮河而下;亦是象征——如他《感遇》诗中"草木有本心"的延续,宦海沉浮里不改的文人风骨。

"饮冰"典出《庄子·人间世》,朝堂受命的肃穆与"衣锦昼行"的荣耀形成张力。唐人重衣冠,按《唐会要》记载,五品以上官员可服绯衣银鱼袋,姚侍御以御史身份出巡,必是"朱绂照云"的盛况。而张九龄偏以"东山桂"作结,暗引谢安高卧东山的典故,在盛世功名之外,为诗篇注入一缕林泉清气。

那株自芳的桂树,终成盛唐精神的最佳隐喻——即使无人欣赏,也要在江东的月色里,绽放整个时代的芬芳。

赏析

诗人以简净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使命与离思交织的画卷。"帝忧河朔郡"开篇即显宏阔格局,将个人使命置于家国忧患之中,而"南发海陵仓"的实写又赋予诗意沉甸甸的重量。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此联"以帝王之忧衬臣子之责,看似平铺直叙,实含峻切之意"。

"坐叹青春别"陡然转入抒情维度,青春与离别的并置形成微妙张力。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逶迤碧水长"之妙:"'逶迤'状水之形,'长'写水之神,更暗喻别绪之绵长,五字中有三重视觉"。碧水意象既是眼前景,又化作心中情,承载着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无尽牵挂。

颈联"饮冰朝受命,衣锦昼还乡"采用经典对仗,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饮冰'典出《庄子》,喻忧心焦灼;'衣锦'化用《诗经》,言荣归之喜。诗人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浓缩在十字之中,构成宦游人生的完整图景"。这种矛盾统一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的复杂心境。

末联"为问东山桂,无人何自芳"最见风骨。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点:"以东山桂自喻高洁,用反问句式作结,既是对友人的期许,更是唐代文人独立精神的宣言"。桂树意象在此超越了个体离情,升华为士大夫阶层对自我价值的终极追问——纵然无人赏识,亦当坚守芬芳。这种孤芳自赏的品格,正是盛唐气象的精神底色。

全诗在时空转换间完成四次跌宕:从朝廷到江湖,从受命到还乡,从现实到象征。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总评此诗:"在简练的四十字中,既见王事鞅掌的担当,又有林泉高致的向往,更蕴含'岁寒后凋'的生命态度,堪称盛唐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诗人以节制的情感表达,成就了含蓄而深永的艺术境界。

点评

此诗气韵高华而寄托遥深,五言八句间尽显盛唐气象。明代诗评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饮冰''衣锦'一联,骨力沉雄而风神秀彻,直追王孟遗响。"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独赏尾联:"'东山桂'一问,孤芳自赏之意尽在不言中,得《离骚》香草美人之遗韵。"

"坐叹青春别"句尤见匠心,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以流水对仗光阴,碧水逶迤处青春坐老,时空交感之妙,较之'逝者如斯'更多三分绮思。"而"饮冰""衣锦"之对,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点出:"用典如盐着水,既显臣子忠荩之节,复见衣锦昼行之荣,一语双关处正是六朝骈俪功夫化入唐律的典范。"

结句东山桂树之问,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旁征博引:"暗用谢安高卧东山典,将使节之荣、隐者之洁熔铸一炉,较之鲍照'清如玉壶冰'更添几分孤傲清旷。"全诗在应制题材中别开生面,恰如朱自清《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所言:"似绵裹铁,于颂圣中见风骨,于饯别中寄远思,此等手笔,非盛唐不能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