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旅宿淮阳亭口号

2025年07月05日

日暮风亭上,悠悠旅思多。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
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兴来谁与语,劳者自为歌。

之问

译文

日暮风亭上
夕阳西下,我独坐风亭之上
悠悠旅思多
绵长的旅途愁思萦绕心头
故乡临桂水
故乡就在那桂水之畔
今夜渺星河
今夜星河遥远,触不可及
暗草霜华发
幽暗的草上凝结着霜花
空亭雁影过
空寂的亭中掠过孤雁的身影
兴来谁与语
偶有雅兴,却无人共话
劳者自为歌
唯有我这劳碌之人独自吟唱

词语注释

淮阳:地名,今河南淮阳
桂水:桂江,在今广西境内
霜华:霜花
劳者:劳碌之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之际,张九龄独坐淮阳风亭,岭南的晚风裹挟着驿道尘沙掠过亭角。这位开元贤相此时正以荆州长史身份南行,朱漆亭柱上剥落的漆皮如同他渐次黯淡的政治抱负——三年前因谏阻牛仙客拜相触怒玄宗,自此远离庙堂。

他凝视着亭外渐起的霜华,恍见韶州曲江的桂水在月光下泛起粼波。岭南故乡的温暖湿润与眼前两湖平原的萧瑟形成奇异叠影,正如他诗中"故乡临桂水"与"今夜渺星河"的空间对位,透露出士人羁旅中特有的地理乡愁。空亭掠过的雁影,恰是盛唐文人南迁谪宦的集体意象,王维"征蓬出汉塞"、李白"迁客去长沙"的孤寂在此共鸣。

更深处,这二十字中藏着开元盛世转衰的隐喻。"兴来谁与语"的诘问,不仅指向个人失语,更预示了即将到来的天宝乱局中,整个士大夫阶层"劳者自为歌"的无奈。淮阳亭作为连接南北的驿站节点,见证了多少如张九龄般怀抱经世之志的文人,在帝国斜阳中独自咀嚼着地理位移与政治疏离的双重况味。

赏析

暮色四合的风亭中,旅人的愁思如袅袅茶烟般升腾。张九龄以"悠悠"二字摹写思绪,既显绵长又含怅惘,《唐诗鉴赏辞典》评其"将无形之思具象化,仿佛可见可触"。岭南的桂水与眼前的星河构成空间的对峙,一近一远间,故乡成了"可望不可即的镜花水月"(沈熙乾语)。

霜草与雁影的意象组合尤见匠心。暗草凝华发之霜,既是实写秋夜之景,又暗喻诗人鬓发如霜;空亭掠孤雁之影,物我交感中,"过"字道尽漂泊转瞬性(周啸天《唐诗鉴赏集》)。这种"以实景写虚情"的手法,被霍松林先生誉为"盛唐气象中的玲珑小品"。

末联的独歌场景最耐寻味。《唐音癸签》指出"劳者歌"典出《公羊传》,但诗人化用如盐入水:既含"无人会,登临意"的寂寥,又透出"我歌月徘徊"的旷达。葛晓音教授认为此联"将羁旅愁绪升华为对生命常态的接纳,体现了张九龄'温柔敦厚'的诗教观"。

全诗如一幅水墨氤氲的羁旅图,在"风亭—星河—霜草—雁影"的意象链条中,完成从"空间阻隔"到"时间永恒"的哲学跳跃。正如莫砺锋所言:"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诗艺,在此已现端倪——既保有六朝的清丽工致,又初具盛唐的浑融气象。"

点评

此诗如一幅水墨氤氲的羁旅长卷,张说以"风亭暮色"为砚,研开唐人五律的苍茫气象。王夫之《唐诗评选》叹其"结体清峻,似疏实密",恰道破"暗草霜华"与"空亭雁影"间虚实相生的构图之妙。

"悠悠旅思"四字,已见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谓"神韵自远"的特质。那"渺星河"与"临桂水"的时空对望,令故乡的暖色与客途的冷调在转瞬回眸中完成冷暖交融,正如陆时雍《诗镜总论》所云:"张说诗如微云欲吐,寒泉始流。"

末联"兴来谁与语"一问,将李东阳《麓堂诗话》激赏的"含蓄无穷之味"推向极致。那"劳者自为歌"的孤寂身影,分明是盛唐文人风骨的最佳注脚——在刘熙载《艺概》看来,此正是"即景会心"的化境,羁旅之叹终以诗性的超越完成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