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下桂江龙目滩

2025年07月05日

停午出滩险,轻舟容易前。峰攒入云树,崖喷落江泉。
巨石潜山怪,深篁隐洞仙。鸟游溪寂寂,猿啸岭娟娟。
挥袂日凡几,我行途已千。暝投苍梧郡,愁枕白云眠。

之问

译文

下桂江龙目滩
顺桂江而下,经过龙目滩
停午出滩险,轻舟容易前。
正午时分驶离险滩,轻快的小船顺流向前。
峰攒入云树,崖喷落江泉。
群峰簇拥着高耸入云的树木,悬崖间飞溅的泉水落入江中。
巨石潜山怪,深篁隐洞仙。
巨大的岩石隐藏着山中的精怪,幽深的竹林里隐居着洞中仙人。
鸟游溪寂寂,猿啸岭娟娟。
鸟儿在寂静的溪流上飞翔,猿猴在秀美的山岭间长啸。
挥袂日凡几,我行途已千。
挥别衣袖已不知多少时日,我走过的路途已有千里之遥。
暝投苍梧郡,愁枕白云眠。
日暮时分投宿苍梧郡,愁绪满怀枕着白云入眠。

词语注释

桂江:广西的河流,流经桂林。
龙目滩:桂江中的一处险滩。
停午:正午时分。
峰攒(cuán):山峰簇拥聚集。
深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暝(míng):日暮,黄昏。
苍梧郡:古代地名,今广西梧州一带。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桂江龙目滩,在盛唐诗人的笔下化作一卷流动的惊险与奇绝。此诗约作于天宝年间,诗人溯漓水赴苍梧途中所见。唐代的岭南道尚属烟瘴之地,而桂江作为连接湘漓与珠江的重要水道,其险滩激流中暗藏着无数谪宦文人的羁旅愁思。

龙目滩位于桂江中游,两岸苍崖夹峙,江心巨石如龙睛凸起。诗人以"停午出滩险"开篇,恰与《水经注》中"漓水至险,行者股栗"的记载相印证。中唐时期为开发岭南漕运,官府曾多次疏浚此段水道,然"巨石潜山怪"的天然险势仍令舟楫难行。那喷溅的江泉、入云的峰树,在诗人眼中化作动态的山水长卷——崖壁飞瀑是挥毫的泼墨,深篁幽洞藏着未遇的仙踪。

"挥袂日凡几"道尽唐代贬谪官员的典型行旅状态。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自桂州至苍梧需溯流三百余里,诗人却说"我行途已千",这夸张的笔法里浸着木兰舟上的百转愁肠。当暮色染红江面,投宿苍梧郡时的"愁枕白云眠",恰与张九龄"瘴江南去入云烟"的岭南书写遥相呼应,在壮丽的自然图景中,悄然沉淀着士人面对蛮荒之地的文化孤独。

赏析

这首诗以桂江龙目滩的险峻风光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组合与情感流动,展现了唐代山水诗的典型美学特征。

意象的立体构建最具特色处在于诗人采用"多维度透视法":远景中"峰攒入云树"以"攒"字活化群峰竞秀的动势,近观处"崖喷落江泉"的"喷"字赋予瀑布雷霆万钧之力。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这种"垂直构图"将山体的巍峨与江流的奔腾形成空间张力,暗合谢灵运"连嶂竞千仞,背流各百里"的笔法。而"巨石潜山怪"的诡谲与"深篁隐洞仙"的幽邃,则构成虚实相生的神秘氛围,钱钟书《谈艺录》称此类意象为"山水中的神话基因"。

情感的双重变奏呈现明暗交织的脉络。白日行舟时"轻舟容易前"的畅快,至"挥袂日凡几"已转为羁旅疲惫,最终在"愁枕白云眠"中升华为天人合一的孤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分析,这种从"物境愉悦"到"心境苍茫"的转换,实则是唐人"山水疗愈"的典型范式——正如皎然《诗式》所言"缘境不尽曰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猿啸岭娟娟"的意象,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此处化用郦道元"猿鸣三声泪沾裳"而反其意,以"娟娟"冲淡哀音,展现诗人对悲情的审美超越。

时空的哲学表达通过"我行途已千"与"暝投苍梧郡"形成强烈对照。莫砺锋在《唐宋诗论稿》中指出,这种"千里征途压缩为一日叙述"的手法,实为柳宗元"岭树重遮千里目"式的时空压缩,暗含《庄子》"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宇宙意识。而结尾"愁枕白云眠",程千帆《古诗考索》解为"将具象愁思溶解于抽象天宇",较之孟浩然"日暮客愁新"更显道家齐物意味。

全诗最终完成从险峻山水到澄明心境的超越,恰如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所言:"唐人总能在嶙峋石缝中培育出精神的花朵,这是中国诗歌最动人的辩证法则。"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如画,字字生烟霞。'峰攒入云树,崖喷落江泉'二句,尤得造化筋骨。宋之问以'喷'字状飞泉,此更以'攒'字写云树,皆古人未道之奇。"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通篇如展青绿山水长卷。'巨石潜山怪,深篁隐洞仙'十字,写尽桂江幽邃之气。末联'暝投''愁枕'四字,将谪宦漂泊之态,化入苍梧白云间,得含蓄之妙。"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特别指出:"'鸟游溪寂寂,猿啸岭娟娟'一联,以动写静,以声衬寂。猿鸟本为骚客愁绪载体,此处却作'娟娟'之态,可见诗人将身世之感,轻巧地融入桂江山水的灵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