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桂江龙目滩,在盛唐诗人的笔下化作一卷流动的惊险与奇绝。此诗约作于天宝年间,诗人溯漓水赴苍梧途中所见。唐代的岭南道尚属烟瘴之地,而桂江作为连接湘漓与珠江的重要水道,其险滩激流中暗藏着无数谪宦文人的羁旅愁思。
龙目滩位于桂江中游,两岸苍崖夹峙,江心巨石如龙睛凸起。诗人以"停午出滩险"开篇,恰与《水经注》中"漓水至险,行者股栗"的记载相印证。中唐时期为开发岭南漕运,官府曾多次疏浚此段水道,然"巨石潜山怪"的天然险势仍令舟楫难行。那喷溅的江泉、入云的峰树,在诗人眼中化作动态的山水长卷——崖壁飞瀑是挥毫的泼墨,深篁幽洞藏着未遇的仙踪。
"挥袂日凡几"道尽唐代贬谪官员的典型行旅状态。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自桂州至苍梧需溯流三百余里,诗人却说"我行途已千",这夸张的笔法里浸着木兰舟上的百转愁肠。当暮色染红江面,投宿苍梧郡时的"愁枕白云眠",恰与张九龄"瘴江南去入云烟"的岭南书写遥相呼应,在壮丽的自然图景中,悄然沉淀着士人面对蛮荒之地的文化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