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嵩山夜还

2025年07月05日

家住嵩山下,好采旧山薇。自省游泉石,何曾不夜归。

之问

译文

家住嵩山下
我的家就在嵩山脚下
好采旧山薇
最爱采摘山中古老的蕨菜
自省游泉石
时常独自漫游在清泉与山石间
何曾不夜归
哪一次不是踏着夜色才归来

词语注释

嵩山(sōng shān):五岳之中岳,位于河南省
薇(wēi):蕨类植物,古时指野菜,这里代指山野风味
自省(zì xǐng):自我反省,这里引申为'独自'之意

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时,中岳嵩山的轮廓在晚霞中渐次沉静,而唐代诗人李颀正踏着山径归来。这位隐居嵩阳的诗人,以《嵩山夜还》寥寥二十字,勾勒出一幅隐士生活的清雅图景。

开元年间,朝堂纷扰与山林闲适形成鲜明对比。李颀选择"家住嵩山下"的生存姿态,暗合着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的典故。"好采旧山薇"五字,既是实写山居饮食之简,更是以《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的意象,构筑起精神上的归隐象征。史载李颀早年出入仕途,后渐绝意功名,这种转变在诗句中化作对山薇的执着采撷。

"自省游泉石"的独白,折射出盛唐隐逸文化的典型心态。《新唐书·隐逸传》所载"放情岩壑"的群体形象,在此得到诗意呈现。唐人喜夜游的习尚,在李白"夜发清溪向三峡"等诗句中可见端倪,而李颀"何曾不夜归"的从容,更带着嵩山特有的地理印记——太室、少室两山对峙形成的幽深峡谷,令夜归成为浸透松风月色的享受。

这组五绝的创作,恰处于中国隐逸诗从魏晋玄风向唐宋禅意过渡的节点。没有六朝游仙诗的缥缈,亦未入宋人理趣的刻意,只是将《楚辞·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的孤寂,转化为盛唐隐者与山川的相看两不厌。当洛邑的灯火在远处明灭,嵩山的夜雾正温柔地漫过诗人的竹杖芒鞋。

赏析

暮色中的嵩山被赋予了一种归隐者的精神底色,诗人以"家住嵩山下"的平实陈述,开篇便构筑起人与山的永恒羁绊。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称道这种"不假雕饰而意境自远"的起笔,认为其暗合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气象。

"好采旧山薇"的意象选择颇具深意。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薇蕨之采,自伯夷叔齐以来便是士人守节的象征,此处化用《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的典故,将隐者志趣与山水清音熔铸为一。"那丛在暮色中摇曳的野薇,既是实景写照,更是诗人精神操守的物化呈现。

"自省游泉石"句中的双重意境令人玩味。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解析道:"'自省'二字有镜照之妙,既是对山水游历的物理回溯,更是对心灵轨迹的哲学观照。泉石之游在此升华为精神洗礼,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异曲同工。"

结句"何曾不夜归"以反诘句式收束全篇,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其"五字而含千钧":"夜归的常态中蕴藏着惊人之笔,暗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典故而反其意,将世俗认知里的危险夜行转化为精神家园的必然回归。那溶溶月色下的山径,遂成为通向心灵原乡的朝圣之路。"

全诗以素朴语言构建起多重意境空间。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总结道:"四个看似平铺直叙的短句,实际暗合起承转合之妙。由居所而及采薇,由游历而及夜归,在空间位移中完成精神自叙,这种'以物观物'的创作手法,正是盛唐山水诗超越六朝玄言诗的关键所在。"那浸透夜露的山薇,那琤琮作响的泉石,最终都化作诗人澄明心境的永恒注脚。

点评

嵩山夜月映归人,李颀此作以素瓷般清透的笔触,勾勒出隐者与青山互为主客的永恒画卷。王维《辋川集》评点家尝言:"唐人山水诗至高处,往往以人融景,景化人。此诗'自省游泉石'五字,便是将魂魄浸入嵩山骨血处。"

**钱钟书《谈艺录》**特赏其结句:"'何曾不夜归'非述事,实写心。如陶潜'带月荷锄归'之逸,而更多一分唐人之放达。夜归非不得已,乃心之所向,遂使松风泉韵皆成迎接仪仗。"

叶嘉莹在《唐诗鉴赏》中提挈全篇精神:"'好采旧山薇'暗藏两重妙谛——伯夷采薇之高洁与寻常山蔬之亲切,正是诗人将崇高理想化入日常生活的唐人格调。夜归途中的月光,便成了照亮精神家园的灯盏。"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尤见精微:"二十字中具见唐人风骨。'游泉石'三字活画出人与山灵对语之态,较之谢灵运'山水含清晖'更添从容。夜归非倦游,恰是醉游未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