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函谷关

2025年07月05日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
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

之问

译文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
两百四十年岁月悠悠,天下为何纷争不休
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
六国军队联合抗敌,七雄争霸胜负难分
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
合纵抗秦终成帝业,决策之功当属苏秦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
鸡鸣狗盗之辈得用,君王重德不重军功

词语注释

函谷关(hán gǔ guān):战国时秦国重要关隘
合纵(hé zòng):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苏君(sū jūn):指纵横家苏秦
鸡鸣狗盗(jī míng gǒu dào):指微不足道的技能,典出孟尝君门客

创作背景

诗词《过函谷关》创作背景

战国烽烟漫函谷,雄关峙立锁崤山。此诗以深沉的史笔勾勒出公元前三世纪那场决定华夏命运的合纵风云——当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旌旗在函谷关前猎猎作响时,苏秦佩六国相印的传奇与孟尝君"鸡鸣狗盗"的典故,正穿透竹简的墨香在诗句中复活。

地理咽喉上的历史转折
"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的函谷关,见证着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雄图。诗人驻足这处"一夫当关"的险隘,笔下涌动着《史记》记载的合纵场景:前318年,公孙衍率六国联军叩关攻秦,却因"士无斗志,未战先溃"而败北。诗中"六国兵同合"的壮阔与"势未分"的胶着,恰是《战国策》中"诸侯异心,军不成军"的文学映照。

苏君策问的纵横风云
"策决问苏君"四字凝缩着纵横家的黄金时代。据《资治通鉴》载,苏秦游说六国时"夜发书,陈箧数十",最终促成"从(纵)约长"的联盟。诗人以"从成拒秦帝"的倒装句式,暗合《过秦论》中"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的记载,让竹简上的刀光在平仄间重现。

鸡鸣狗盗的德勋之辩
当笔锋转向"鸡鸣将狗盗"的孟尝君典故时,诗人显然受到《史记·孟尝君列传》的启发:公元前299年,这位公子靠门客"夜半学鸡鸣"骗开关门脱险。但诗人并未止步于传奇叙事,而是以"论德不论勋"的判词,呼应着《孟子·公孙丑下》"以德行仁者王"的思想,在历史评价中投下一道超越功利主义的道德光芒。

全诗如青铜爵中的烈酒,既沸腾着《战国策》的权谋烈焰,又沉淀着《史记》的深邃思索。函谷关的夯土层在诗句中不断累积,最终垒成一座审视"德"与"勋"的永恒界碑。

赏析

函谷关的险峻山势与战鼓余音,在这首诗中化作了一幅浓缩战国风云的画卷。诗人以"二百四十载"开篇,将时间拉长为历史长镜头,让读者瞬间跌入那个"海内何纷纷"的纷乱时代。这种时间与空间的纵横开阖,被学者傅璇琮评为"以数字铸就史诗感,用地理承载兴亡叹"(《唐诗鉴赏辞典》)。

"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二句,用数字对仗构建出动态的历史天平。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这种写法:"数字非计量,乃气脉也。六与七之变,恰似棋盘上黑白子的消长"。诗人将合纵连横的复杂战略,凝练为天平两端微微颤抖的砝码,让读者在平衡与失衡间感受历史的张力。

苏秦形象的出现堪称诗眼。"策决问苏君"五字,将纵横家的智慧与无奈并置。程千帆《古诗考索》分析道:"'问'字妙绝,既是六国诸侯之问,亦是历史天问。苏秦佩六国相印的荣耀,在此化作命运棋局中的一粒孤子"。鸡鸣狗盗的典故运用更见匠心,诗人将孟尝君脱险的传奇,提炼为"论德不论勋"的冷峻判词。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此句"以道德解构功业,用黑色幽默瓦解了英雄叙事"。

全诗情感如函谷关的云雾般层次丰富。表层是金戈铁马的壮阔,中层是运筹帷幄的机锋,底层却流淌着"论德不论勋"的悲凉。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揭示:"当鸡鸣狗盗者成为救世主角,战国史诗便显出了荒诞剧的本质。诗人用平静的史笔,写尽了英雄时代的讽刺与哀伤。"

这种多重意境的营造,使短短四十字成为透视战国精神的棱镜。正如莫砺锋《唐诗与唐史》所言:"诗人在函谷关的残阳里,既看见了六国旌旗的倒影,更照见了所有权力游戏的本质。"

点评

函谷雄关的烽烟,在诗人笔下化作了一幅纵横捭阖的战国长卷。钱钟书先生曾评此诗:"以史笔为诗笔,熔铸《战国策》之机锋与《史记》之魂魄,五言二十字中自藏百万甲兵。"诗中"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二句,叶嘉莹盛赞为"时空折叠的典范,将合纵连横的浩荡风云,凝练成青铜鼎器上的对称纹样"。

"鸡鸣狗盗"典故的运用尤见匠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录中特别指出:"孟尝君故事经诗人点化,顿生哲学光芒。'论德不论勋'五字,如函谷晨曦穿透战云,照见权力博弈中常被遗忘的精神标高。"这种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诠释,恰如闻一多所言:"在青铜器的冷光里,突然触摸到人性的温度。"

诗作结构更显章法。程千帆《古诗考索》分析道:"前四句如函谷地势般层层推进,后四句似关门开阖般陡然转折。收束处'论德'二字,恰似关门落锁的铿锵之声,余韵回荡在历史的峡谷之间。"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控,正是沈祖棻推崇的"史家笔法,诗家气象"的完美融合。

马茂元先生总评此诗:"当别人在函谷关前只看见金戈铁马时,这位诗人却听到了穿越时空的道德钟声。这种超越性的历史观照,使得两千年前的鸡鸣犬吠,依然能惊醒当代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