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过函谷关》创作背景
战国烽烟漫函谷,雄关峙立锁崤山。此诗以深沉的史笔勾勒出公元前三世纪那场决定华夏命运的合纵风云——当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旌旗在函谷关前猎猎作响时,苏秦佩六国相印的传奇与孟尝君"鸡鸣狗盗"的典故,正穿透竹简的墨香在诗句中复活。
地理咽喉上的历史转折
"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的函谷关,见证着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雄图。诗人驻足这处"一夫当关"的险隘,笔下涌动着《史记》记载的合纵场景:前318年,公孙衍率六国联军叩关攻秦,却因"士无斗志,未战先溃"而败北。诗中"六国兵同合"的壮阔与"势未分"的胶着,恰是《战国策》中"诸侯异心,军不成军"的文学映照。
苏君策问的纵横风云
"策决问苏君"四字凝缩着纵横家的黄金时代。据《资治通鉴》载,苏秦游说六国时"夜发书,陈箧数十",最终促成"从(纵)约长"的联盟。诗人以"从成拒秦帝"的倒装句式,暗合《过秦论》中"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的记载,让竹简上的刀光在平仄间重现。
鸡鸣狗盗的德勋之辩
当笔锋转向"鸡鸣将狗盗"的孟尝君典故时,诗人显然受到《史记·孟尝君列传》的启发:公元前299年,这位公子靠门客"夜半学鸡鸣"骗开关门脱险。但诗人并未止步于传奇叙事,而是以"论德不论勋"的判词,呼应着《孟子·公孙丑下》"以德行仁者王"的思想,在历史评价中投下一道超越功利主义的道德光芒。
全诗如青铜爵中的烈酒,既沸腾着《战国策》的权谋烈焰,又沉淀着《史记》的深邃思索。函谷关的夯土层在诗句中不断累积,最终垒成一座审视"德"与"勋"的永恒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