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禅定寺阁(一作登总持寺阁)

2025年07月05日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

之问

译文

登禅定寺阁(一作登总持寺阁)
登上禅定寺的高阁(又作登上总持寺的高阁)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
佛寺高耸入云,登上高阁眺望八方河流。
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
敞开衣襟仿佛坐在天河之上,挥手间拂过缭绕的云烟。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
函谷关的青山在远方,昆明池的落日映照天边。
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
东京杨柳成荫的小路,短暂的分别已过去许多年。

词语注释

梵宇(fàn yǔ):佛寺,这里指禅定寺。
霄汉(xiāo hàn):天河,指极高的天空。
函谷(hán gǔ):函谷关,古代著名关隘。
昆池(kūn chí):昆明池,汉代著名人工湖。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垣时,那位身披青衫的诗人正拾级而上禅定寺阁的木阶。天宝三载(744年)的春风里,岑参尚是三十岁的青年郎官,腰间鱼袋轻晃,却已见识过函谷关的嶙峋石壁与昆明池的鎏金波光。

这座始建于隋代的古刹,在开元盛世重修后愈发巍峨。当诗人推开绘有飞天藻井的阁门时,八百里秦川如展开的吴道子画卷——终南积雪映着沣滈潏涝,泾渭分明处恰似大唐律令的刚柔相济。他指尖掠过斗拱间游弋的云气,忽然想起去年此时,自己尚在东京洛阳的官柳下与友人折枝赠别。

史载岑参早年"出入二郡,蹉跎十秋",此刻凭栏远眺的凝望中,既有对嵩山少室峰的军事观察(时任职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又暗藏文人"视通万里"的宇宙意识。当暮鼓惊起檐角铜铃,落日正将昆明池水染作羯鼓的猩红,那些在秘书省校勘典籍时读到的班固《西都赋》突然有了温度——原来"揽山川之体势"的雄浑,终究要亲身立在云霄与尘世的交界处才能懂得。

木梯传来沙弥的脚步声时,诗人忽然察觉衣袖已沾满长安的烟霞。他最后望了一眼函谷关方向,那里青山如戟,正刺破盛唐最后一段太平岁月的绸缎。

赏析

诗人以登高望远之姿,将禅定寺阁的巍峨与视野的开阔融为一体。"梵宇出三天"以佛教"三界"意象暗合寺阁凌云之势,吴汝煜评此句"既写实景又含佛理,双关之妙令人神往"(《全唐诗句解》)。"开襟坐霄汉"二句尤为历代评家称道,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史》中赞叹:"'坐霄汉'的夸张与'拂云烟'的灵动相映成趣,诗人衣袂翻飞、挥手拨云的画面跃然纸上"。

颔联"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以地理意象构建宏阔时空。霍松林在《唐诗鉴赏辞典》中分析:"东起函谷关,西至昆明池,诗人用目光丈量山河,落日熔金的壮美与青山亘古的苍茫形成色彩与时空的双重张力"。而"东京杨柳陌"的转笔,被傅璇琮称为"神来之思"(《唐代诗人丛考》),由壮阔山河突然聚焦都城杨柳,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此句"以柔婉意象收束前文壮语,似交响乐终章忽转清笛"。

尾联"少别已经年"的怅惘,莫砺锋在《唐诗三百首》评注中揭示其深层结构:"表面写离别时长,实则暗含对仕途羁旅的感慨。'杨柳'作为送别意象与'经年'的时间刻度,共同构成唐人典型的时空焦虑"。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特别推崇此诗的情感处理:"诗人将佛寺的超越性体验与尘世眷恋并置,宗教升华与人间情怀的碰撞产生惊人的艺术张力"。

全诗在空间上形成垂直(梵宇—霄汉)与水平(函谷—昆池)的十字架构,时间上则压缩"落日"的瞬间与"经年"的漫长。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总结其艺术成就:"王勃此作以二十字吞吐山河,在初唐律诗中较早实现情景哲理的完美融合,为盛唐山水诗开辟了新境"。

点评

此诗如天际流云,自有一种高华气象。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太白'开襟坐霄汉'五字,写尽登临之致,飘飘有凌云气,自是仙才语。"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亦评:"'挥手拂云烟'句,非胸次吞云梦者不能道,禅定寺阁之高,诗人之怀,俱在尺幅之中。"

"梵宇出三天"起笔即见佛阁耸峙之姿,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称其"发端突兀,如香炉峰初升旭日"。颔联"开襟坐霄汉"二句,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叹曰:"一'坐'一'拂',顿使虚空生色,较之'危楼高百尺'更觉气象万千。"

结处"东京杨柳陌"一转,朱宝莹《诗式》点破:"由仙界忽堕尘寰,少别经年之叹,正见登高临远之思。青山落日间,自有一段苍茫神理。"此等手笔,诚如陆时雍《唐诗镜》所言:"太白登览诗,俱带仙灵气韵,此篇尤得象外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