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暮春总是多雨,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气息。约公元716年,宋之问途经端州(今广东肇庆),在此与挚友袁侍郎作别。此时的端州尚属岭南僻壤,瘴疠之地与中原的繁华截然不同,而诗人正经历着政治生涯的第二次贬谪,从泷州参军再徙钦州,合浦之路尚未走尽,却又在端溪畔迎来新的别离。
青石官道上,驿亭的檐角滴落着宿雨。诗人与袁侍郎对坐无言,案上茶盏已冷。史载袁侍郎乃宋之问早年任尚方监丞时的同僚,此番特来送行,更显患难情谊。"泪来空泣脸"二句,非但写尽迁客之悲,更暗含对武周政权倾覆后,自己因依附二张而获罪的复杂心绪。那"不知心"的愁绪里,或许还纠缠着对长安的眷恋,对命运的惶惑。
夜半时分,山月悄然爬上桄榔树的枝梢。醉眼朦胧中,但见"猿啼江树深"的景致与《涉江》中"猿啾啾兮狖夜鸣"的楚辞意境重叠。岭南的猿声格外凄厉,一声声划破寂静,仿佛在为流人作悲歌。而"客醉"二字,实乃以曲笔写直情——醉的不是酒,是这无处排遣的离愁。
待到晨光熹微,舟人已催发多次。"明朝共分手"的平淡叙述下,藏着盛唐贬谪文学特有的克制。最耐人寻味的是末句"之子爱千金",表面似在劝勉友人珍重前程,细究却暗用《古诗十九首》"同心而离居"的典故。在《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其"倾心媚附"的负面评价之外,此刻流露的,倒是一个失意诗人最本真的情谊。
这场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初年的离别,最终化作端溪水畔的一缕诗魂。当宋之问继续南行至钦州,次年便被赐死,此诗竟成绝笔。袁侍郎的身影永远留在那个山月静好的夜晚,而岭南的猿声,至今仍在唐诗的丛林里幽幽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