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端州别袁侍郎

2025年07月05日

合浦途未极,端溪行暂临。泪来空泣脸,愁至不知心。
客醉山月静,猿啼江树深。明朝共分手,之子爱千金。

之问

译文

合浦途未极
合浦的路途还未走完
端溪行暂临
暂且在端溪停留片刻
泪来空泣脸
泪水空流满面
愁至不知心
忧愁袭来,心绪茫然
客醉山月静
客居他乡,醉看山月静谧
猿啼江树深
猿猴啼叫,江边树林幽深
明朝共分手
明天一早就要分别
之子爱千金
这位友人啊,视情谊如千金

词语注释

合浦(hé pǔ):古地名,在今广西合浦县,此处泛指远方。
端溪(duān xī):地名,在今广东肇庆,以产端砚闻名。
之子(zhī zǐ):这个人,指袁侍郎。

创作背景

岭南的暮春总是多雨,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气息。约公元716年,宋之问途经端州(今广东肇庆),在此与挚友袁侍郎作别。此时的端州尚属岭南僻壤,瘴疠之地与中原的繁华截然不同,而诗人正经历着政治生涯的第二次贬谪,从泷州参军再徙钦州,合浦之路尚未走尽,却又在端溪畔迎来新的别离。

青石官道上,驿亭的檐角滴落着宿雨。诗人与袁侍郎对坐无言,案上茶盏已冷。史载袁侍郎乃宋之问早年任尚方监丞时的同僚,此番特来送行,更显患难情谊。"泪来空泣脸"二句,非但写尽迁客之悲,更暗含对武周政权倾覆后,自己因依附二张而获罪的复杂心绪。那"不知心"的愁绪里,或许还纠缠着对长安的眷恋,对命运的惶惑。

夜半时分,山月悄然爬上桄榔树的枝梢。醉眼朦胧中,但见"猿啼江树深"的景致与《涉江》中"猿啾啾兮狖夜鸣"的楚辞意境重叠。岭南的猿声格外凄厉,一声声划破寂静,仿佛在为流人作悲歌。而"客醉"二字,实乃以曲笔写直情——醉的不是酒,是这无处排遣的离愁。

待到晨光熹微,舟人已催发多次。"明朝共分手"的平淡叙述下,藏着盛唐贬谪文学特有的克制。最耐人寻味的是末句"之子爱千金",表面似在劝勉友人珍重前程,细究却暗用《古诗十九首》"同心而离居"的典故。在《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其"倾心媚附"的负面评价之外,此刻流露的,倒是一个失意诗人最本真的情谊。

这场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初年的离别,最终化作端溪水畔的一缕诗魂。当宋之问继续南行至钦州,次年便被赐死,此诗竟成绝笔。袁侍郎的身影永远留在那个山月静好的夜晚,而岭南的猿声,至今仍在唐诗的丛林里幽幽回响。

赏析

这首诗以离愁别绪为主线,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心境。诗歌开篇即以"合浦途未极,端溪行暂临"暗示人生旅途的漫长与相聚的短暂,形成强烈的时空对比。

意象运用极具匠心:

  1. "泪来空泣脸"以具象的泪水映射抽象的哀伤,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句"将无形之愁化为有形之泪,体现了南朝诗歌'穷形尽相'的描写特色"。
  2. "客醉山月静,猿啼江树深"构成动静相生的意境:醉客与静月、猿啼与深树形成多重对照。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点此联:"以山月之恒常反衬人生之无常,江猿哀啼更添三分凄凉,深得楚辞《九章》悲怆之致。"

情感表达层次丰富:

  • 前两联直抒胸臆的愁苦("愁至不知心")到后两联转为含蓄蕴藉,符合"哀而不伤"的古典美学。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推崇这种"情感表达的节制性"。
  • 尾联"明朝共分手,之子爱千金"暗用《诗经·小雅》"之子于归"典故,既有对友人的祝福,又含仕途艰难的隐喻。叶嘉莹解读此句:"'爱千金'表面言富贵,实则暗含对宦海浮沉的无奈,是六朝文人特有的隐晦笔法。"

全诗在艺术手法上体现了南朝诗歌"缘情而绮靡"的特点:时空转换自然(从白日的离别到月夜的醉饮),感官体验丰富(视觉的月、听觉的猿啼),情感发展由显至隐。王运熙在《汉魏六朝诗鉴赏》中总结道:"此诗将地理意象(合浦、端溪)与情感脉络完美结合,在五言短制中展现出宏阔的时空意识和精微的心理描写,堪称南朝送别诗的上乘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曰:"五言短古,难在浑成。此作字字沉著,结语尤见风骨。'客醉山月静,猿啼江树深'十字,写尽羁旅孤寂,可抵一幅秋江夜泊图。"

近代学者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赞叹:"宋之问此诗,以简淡之笔写浓挚之情。'泪来空泣脸,愁至不知心'二句,较之鲍照'心非木石岂无感'更见蕴藉。末联陡然转折,以'爱千金'刺世态,似冷实热,正是六朝咏怀余韵。"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曾解析:"此诗最妙在空间转换与情感层次的交织。从合浦、端溪的地理位移,到山月、江树的景物推移,最终归于'共分手'的人生况味。'猿啼'句暗用《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典故,将个人离愁升华为千古羁旅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