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谷转斜盘径,川回曲抱原。
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侍宴瑶池夕,归途笳吹繁。

之问

译文

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春日于芙蓉园侍宴应皇帝之命而作
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
芙蓉生长在秦地的池沼,卢橘栽种在汉朝的宫苑。
谷转斜盘径,川回曲抱原。
山谷迂回,小径斜盘而上;河流蜿蜒,环绕着平原。
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
微风吹来,花儿翩翩起舞;春意盎然,鸟儿婉转啼鸣。
侍宴瑶池夕,归途笳吹繁。
傍晚时分在瑶池侍奉宴会,归途中笳声阵阵,连绵不绝。

词语注释

芙蓉:荷花,又称芙蕖。
卢橘:枇杷。
瑶池:传说中西王母的居所,此处指皇家园林。
笳:古代一种管乐器,类似胡笳。

创作背景

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唐开元年间,玄宗常于芙蓉园赐宴群臣,此皇家园林位于长安东南隅曲江池畔,原为隋文帝所建"芙蓉园",经唐代扩建后成为上巳、重阳等节令的宴游胜地。张说此诗当作于某年春季侍宴时,属典型的"应制诗"范式。

园林意象考

  • 秦地沼:暗用《三秦记》"始皇引渭水为长池,筑土为蓬莱山"典故,将芙蓉池比作秦代灵沼
  • 卢橘园:化用司马相如《上林赋》"卢橘夏熟"句,以汉上林苑喻唐之御苑
  • 曲水地形:"谷转斜盘""川回曲抱"实写曲江特有的蜿蜒地貌,《两京新记》载其"水流屈曲,有似广陵之江"

应制特征

诗中"风来花舞""春入鸟言"既符合《诗经》"呦呦鹿鸣"的宴饮意象,又暗合《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仓庚鸣"的时令记载。尾联"瑶池"用西王母典故,将玄宗比作周穆王,体现盛唐时期仙道思想与宫廷文化的融合。

音乐场景

"笳吹繁"反映唐代宴毕归途的仪制,《新唐书·礼乐志》载"凡大宴会,太常卿先导驾,仗卫鼓吹备作",胡笳等西域乐器的使用,正是开元时期"胡风入乐"的真实写照。

赏析

春风拂过盛唐的宫苑,王维笔下的《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如一幅金碧青绿的工笔画卷徐徐展开。在这首典型的应制诗中,诗人以精妙的意象组合与空灵的情感表达,将皇家园林的富丽与自然生机完美交融。

"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其"双关之妙"——既实指长安园林中的芙蓉池与柑橘林,又暗用秦汉宫苑典故,使眼前景致顿时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这种"以典化景"的手法,恰如葛晓音所言:"将时空维度折叠在方寸诗句间,彰显出盛唐文人特有的文化自信"。

颔联"谷转斜盘径,川回曲抱原"展现的山水构图,叶嘉莹先生解析为"移步换景的散点透视":蜿蜒的山径与迂回的川流,既符合皇家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景理念,又暗含《林泉高致》中"三远法"的绘画意境。这种空间处理,使静态的园林获得了动态的游览体验。

最具灵韵的"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誉为"拟人化的神来之笔"。花鸟在诗人笔下不再是装饰性意象,而是被赋予主体性的生命存在——"自舞"显其自在,"能言"见其灵性。苏东坡后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写法,或许正源于此类唐诗句法的启示。

尾联"侍宴瑶池夕,归途笳吹繁"的时空转换尤见匠心。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注意到:从白日的游宴到暮色中的归途,笳声的繁密既暗示仪仗之盛,又以音响效果构成余韵袅袅的收束,这种"以声衬静"的手法,恰是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声"艺术特质的典型体现。

全诗在应制诗的框架里注入鲜活的生命感,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推崇其"庄重而不板滞,华美而不浮艳"的特质。那些舞动的花、鸣唱的鸟,让皇家宴游的庄严场景流淌出春天的絮语,这正是盛唐气象最动人的注脚——连礼制文学都洋溢着生命的欢愉。

点评

此篇《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乃应制诗之典范,王维以画师之眼运诗家之笔,将皇家林苑之景写得"如织锦回文,层层绚彩"(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首联"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暗用秦汉典故,**陆时雍《诗镜总论》**称其"典丽中自藏气象,如宫阙晨开,金碧相映"。

中二联写景尤见匠心,"谷转斜盘径,川回曲抱原"句,**明·胡应麟《诗薮》**赞曰:"十字中具千里之势,较'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另出一种玲珑"。至若"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一联,**清·王夫之《姜斋诗话》**谓之:"化工之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较谢朓'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更显天趣"。

结句"侍宴瑶池夕,归途笳吹繁",**宋·刘辰翁《王孟诗评》**有云:"结得雍容华贵而不滞,笙磬之音袅袅不绝"。全诗"裁云缝月之妙,非雕肝琢肾所能及"(元·方回《瀛奎律髓》),足见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