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的风烟里,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尚带着晨露的清辉,张九龄执笔立于翰林院的海棠花下,为即将赴任合宫县令的苏颋题写这首赠别诗。这位以"燕许大手笔"闻名于世的文坛宗主,此刻笔下流淌的不仅是骈俪辞章,更暗含着盛唐文人特有的仕宦情怀。
诗中"凤凰池"三字折射着特殊的时代光影。唐制以中书省为"西台凤凰阁",苏颋此前任中书侍郎,正应了"继入凤凰池"的显赫履历。而"羔雁族"之典出自《周礼》,暗喻苏氏父子(苏瓌、苏颋)皆以文章进身,如同士大夫执羔雁为贽的礼制传统。张九龄巧妙化用经籍典故,将苏氏门第的清华与个人才具熔铸成"公才天下知"的千古定评。
当笔锋转向"青门起路岐"时,长安东郊的霸陵烟柳仿佛浮现眼前。此处暗用邵平种瓜青门的典故,既点明苏颋由京官外放的行迹,又以"求人隐"三字道出盛唐特有的仕隐观念——即便是暂离庙堂,亦存"终南捷径"的政治智慧。那"翟回车少别"中的翟羽华盖,与"凫化舄遥驰"的仙尉意象相映成趣,在离别的怅惘中仍保持着台阁体特有的雍容气度。
末联"贤哉荀奉倩"更见深意。以三国荀粲比苏颋,既赞其才高八斗,又暗合当时苏颋丁忧复起的经历。《旧唐书》载苏颋"性廉俭,所得俸禄尽推与诸弟",这种德行恰与荀粲的"至德"相呼应。张九龄在"衮职伫来仪"的期许中,早已预见这位三十四岁的青年才俊,必将如《尚书》所载凤凰来仪般重返中枢。次年苏颋果然拜相,成就了开元名臣的佳话,而这首五言排律,遂成为盛唐文坛最精致的仕途预言。